分享

楷书写得“动起来”:他以6尺大作,入全国书法展

 龙岩半主 2021-03-10

耿世彪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济南天桥区书协副主席,曾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大展,比如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展、中韩书法交流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展、第二届“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山东首届“国展精英”书法作品展等。


耿世彪在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展上入展的作品,是一件带有行书意味的楷书作品,动静相宜,很有书写意趣。耿世彪在创作手记中,记述了自己创作这件作品的经过:


每周收到《书法报》时,总喜欢细细品读自己钟爱的内容,当翻阅到“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时,突然有了一种投稿的冲动。因为这次展览毕竟是在山东,又是省会济南,与自己这么近的距离,没有理由不投稿啊!


但是,由于事务繁忙,拖来拖去就到了截稿日期。不过脑海中时常在打腹稿,慢慢地就有了一种自己认为比较新颖的格式,即两张界格竖条书写《墨池记》主文,中间用一张稍窄点的竖条以朱砂书写文章与作者简介及落款,并连接主文竖条,素面稍带红色,犹如素衣美人唇涂红珠,此正所谓点缀娴雅。

这样,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腹稿就诞生了。《墨池记》内容又与王羲之有关,自然也就文能对题了。



动静相宜,轻重结合,欹正错落,富于趣味的书写境界,使楷书活泼而不呆板,充分体现行草技法糅入楷书的灵动效果,方能达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效;书写出“变穷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通篇一致,首尾呼应的作品。


创作虽说要具备一个良好的书写心性,但过程自然是辛苦的。当看到一件完整的作品诞生在自己的面前时,犹如见到了自己已经长大的孩子,多了份付出,也多了份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