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潮汹涌》:失忆或分裂的身份认同

 大开眼界电影 2021-03-10

尽管有部分喜剧元素,但《人潮汹涌》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春节档“合家欢”大电影,打打杀杀的刺激情节在欢欢喜喜的节日气氛里,难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票房也不尽人意。但对于一个广东小孩而言,过年总感觉差港片一张电影票。片名实际上起的也有些莫名其妙,“人潮汹涌,感激遇见你”的宣传语更是把我一秒带回QQ空间时代。

《人潮汹涌》的英文名Endgame则显得耐人寻味,与塞缪尔·贝克特的知名戏剧《终局 (Endgame)》同名。在这部戏剧中,四个残缺的人躲在狭小的屋子里,他们渴望拥抱却彼此争吵,以可笑的姿态抵抗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人类无法逆转时间,但活着本身即意味着以有限对抗无限。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来到世上的角色,也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何时启幕,何时谢幕,只能努力扮演好命运剧本中给定的角色,在人生的游戏中等待终局的到来。

《人潮汹涌》也有这样的一种“被抛感”,杀手周全(刘德华饰)和龙套演员陈小萌(肖央饰)在“罗马浴池”互换身份。周全被陈小萌不慎掉落的肥皂绊倒,身体飞到半空,与墙上的装饰画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发生了镜像关系,周全在空中的姿势与耶稣瘫倒在圣母怀中的姿势一模一样,只是他没有被圣母接住,而是重重地摔落在地,造成失忆。作为二人互换身份的地点,“罗马浴池”的空间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在所谓的“澡堂子”里,人们卸下了标识人物身份地位的外在服饰,以赤裸之身面面相对,无论富裕或贫穷,在这一刻都是平等的凡胎肉身。从空中被命运抛下的周全,人生的剧本也在此刻被重写。

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在失忆以后,周全以高度的自律重启生活,整理了凌乱肮脏的出租屋,提升表演技能,开启了新的恋情,努力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新身份。在周全的线索中,影片一边借用经典港片的流行文化符号,一边和《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内陆新秀电影发生互文性关系,以周全跑龙套的视角窥视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而懒散的陈小萌这边却面临重重危机,他自带悲剧主角的自恋滤镜,没有做杀手的技能却被迫接单。二人最后殊途同归,都走上了表演的道路,结局的对峙也处处展现着“人生如戏”的黑色幽默。

“失忆”在所有电影中是经典的元素,“失忆型”卧底是香港警匪片中的独特人物类型,失忆造成了自我身份的断裂,失忆后的卧底往往面临着寻找-纠结-重建的身份认同难题,这种心理历程与港人的集体情绪有着微妙的契合。斯图尔特·霍尔认为“文化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是由文化塑造和建构出来而非自然生成,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身份”因由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因素,呈现出一种运动状态。身份认同包括很多种层次,有家族、乡土、地方、方言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社会阶级等。由于香港长期和祖国大陆分离,又被英国殖民统辖,导致香港在文化、政治和国族认同上,都产生了混杂的身份。“香港是一个处在'家国之外’,寄身于国族边缘的特殊社群”。

历史被荧幕编码并表征,电影成为意识形态的储藏体。1990年,《小偷阿星》最早把“卧底”与“失忆”结合起来,卧底警察陈元龙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意外受伤而失去记忆,不仅忘记自己的身份,也忘了巨额赃款的去向,从而招致黑帮集团的连番追杀,最终,阿龙触景生情恢复了记忆,事实的真相才得以揭露。

去年上映的《拆弹专家2》中,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也在自己执行的恐怖活动后失忆,陷入了身份认同的迷茫中,被由内陆女演员倪妮饰演的前女友的白色谎言引向了正义的路途。“失忆”成为了潘乘风从“坏人”转变为“好人”的契机,因忘记了过去的身份,反而拥有了重新选择的权利。而刘德华因立功而残疾,随后被EOD抛弃的命运仿佛与香港被大英帝国殖民后又回归的政治走向有某种镜像关系。

在香港影片中失忆的警察或匪徒,面对失忆或致残的身体创伤,电影中的主角都会展现出一种积极改善“冇得拣”的局面的乐观精神,重新寻找新的身份认同以摆脱困境。但最终他们都能在某个时刻重拾记忆,无论解脱也好,痛苦也罢,都必须正视自己过去的身份,面临新旧两种身份认同的冲突。这种失忆导致的身份认同的抉择,以及伴随的拉扯、纠结情绪,无疑是对港人在面对政治的风云变换中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荧幕转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