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诗人的血性

 尔康读诗会 2021-03-10

15



说说诗人的血性
文/尔康

杰出诗人表达真情,又彰显血性。没有血性的诗是没有骨头的,其诗作难以震撼读者心魂。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不屈不挠,从不缺乏深明大义的英雄豪杰,从不缺乏血气方刚的传世诗篇。在此,我解读几首血性十足诗,说说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

01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早年,王昌龄奔赴西域边塞任职,带兵打仗。在此期间,王昌龄写了不少边塞诗,其中《出塞二首(其一)》尤为出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出塞二首(其二)》的名气虽然不及其一,但是该诗呈现的大唐将士们取胜凯旋的场景足以彰显盛唐大军威武雄壮的气势。

出塞二首(其二)

作者:王昌龄(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骝马是指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这首诗意思是说:将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的战场月色凄寒。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虽说杀敌场面血腥,但将士们的热血不曾冷却。王昌龄在诗中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迈精神,充分表现了盛唐时期君民的自信、进取、开拓、刚健的尚武精神。


02

李白是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同时,李白身材高大,擅长舞剑,颇有侠客风范。天宝年间,李白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作为御用诗人在宫中为皇帝贵族写赞美诗。天宝十四(公元755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政变,史称“安史之乱”。在此期间,李白的外甥郑灌从军,攻打叛军。在送外甥郑灌参军时,李白写了三首七言古诗,名为《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激励外甥奋勇杀敌,盼望外甥大胜而归。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

作者:李白(唐)

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
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月蚀西方指西方月蚀,是说指日可待。及瓜:出自《左传》:“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日:'及瓜而代。’”葵丘是地名。这句话是说今年瓜熟时前往,待来年瓜熟时派人去替代。后来就用“及瓜”指任职期满。这里指完成作战任务。枭首:斩首高悬以示众。《史记》:“武王以黄钺(武器)斩纣(王)头,悬太白之旗。”白鹊旗:疑为“白虎幡”之误。白虎幡是绘有白虎图象的旗帜,作为帝王诏令传信之用。唐人讳虎字,叫做“白兽幡”。李白以“白鹊旗”代用。后来,这种旗也作为传布朝廷政令之用。李白祝愿自己的外甥出师顺利,深信打败敌军指日可待,盼望得胜之后早点还乡。同时,他还寄望外甥杀得敌军血流成河,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高高地挂起示众,展示大唐的国威,强烈表现自己的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

03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是一位爱国者,也是一位政治家,力主抗战,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杨万里的不少诗篇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热情。

晓行道旁杜鹃花

作者:杨万里(南宋)

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意思是说:我早晨行走在小道上,看见道旁开着鲜红似血的杜鹃花,同时听到杜鹃鸟的哀鸣,想起杜鹃鸟咯血染红遍山花朵的传说,感慨杜鹃鸟口吐的鲜血无不是征战沙场士兵们的血泪。杨万里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时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南宋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期间爱国情怀表现得最集中、最强烈。杨万里的爱国忧民的情感犹如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显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

04

南宋晚期的文天祥也是一位名垂千古的爱国诗人,江西吉州庐陵人,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上书力陈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文天祥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今属浙江)。同年五月,文天祥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同年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在元军压迫下,流亡的南宋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由于害怕城池失守,南宋君臣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士兵远离故土,渐生异心;家眷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此期间,文天祥应景写下了这首诗篇《元夕》。

元夕

作者:文天祥(南宋)

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
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
世事争强弱,人情尚废兴。
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这首诗意思是说:今年的元宵节啊,我们是在南海上过的,这样的经历从未有过。君臣将士们乘船在海上避难,水面上挂有花灯。人世间的事就是强弱之争,百姓期盼着朝廷能够百废待兴。我这个孤立无援的臣子有着满腔报国的热血,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愧对庐陵的父老乡亲。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9岁的宋端宗赵昰在碙洲荒岛(今广东湛江硇洲岛)上病死。随后,卫王赵昺即皇帝位,改元祥兴,史称宋末帝。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令其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朝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于大都英勇就义。后人对文天祥的评价极高,称赞其德才兼备,忠君爱国,浩然正气,与日同辉。

05

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赴浙江任参将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任福建总督《望阙台》就是戚继光任福建总督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望阙台

作者:戚继光(明)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望阙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戚继光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一文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之曰望阙台。”阙,宫闱,指皇帝居处。宸銮:皇帝的住处。形象概括了戚继光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自己盼望抗倭斗争能够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抗倭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自己对朝廷的一份忠贞。戚继光即便是遭遇不公,依旧能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对来犯的倭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展现了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

06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也是一位讲气节的爱国志士,原名绛,字忠清,苏州府昆山县人(今属江苏),清军攻破破南京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后世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朝灭亡后,顾炎武曾两次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力图恢复明朝。复明无望后,顾炎武致心于学术,誓死不与清廷合作。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顾炎武写了这首七言律诗与友人朱四辅唱和,那时明亡已有十年了。

酬朱监纪四辅

作者:顾炎武(清)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朱监纪四辅:朱四辅,明末秀才,在明时曾任监纪推官、监纪提刑,为顾炎武的友人。扬州十日:指明亡后顺治二年(公元1645)四月,清军攻破扬州,在扬州城里大肆屠杀淫掠。此时,一个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来。他把清军破城前后十余日中目睹之事写《扬州十日记》。碧血: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用碧血称颂为国死难的人。朱祜:东汉名将,曾举兵平定延岑残党,防备匈奴后拜建武大将军,封鬲侯。式微:先秦时代民歌顾炎武与朱四辅以诗相酬,咏叹故国沦亡,时事变迁,格调低沉凄婉,悲痛万分。在诗的结尾,顾炎武没有继续悲伤和颓丧,而是勉励友人朱四辅要持有爱国激情和激昂斗志,不可在先秦民歌中消沉和哀叹。

07

秋瑾是晚清时期的一代女侠,近代民主革命战士,诗人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5年,秋瑾从日本回国后,曾到她上海的挚友吴芝瑛女士家中拜访,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秋瑾便拨刀起舞唱歌,并写下了《对酒》一诗。

对酒

作者:秋瑾(清)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秋瑾愿意将一腔热血献于伟大的革命事业,即便牺牲也深信自己的鲜血会化作革命的波涛。全诗充溢着革命的豪情,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1907年,秋瑾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秋瑾是第一批为推翻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08

鲁迅是中国现代一位血气方刚的爱国诗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1年,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此时,革命党人以日本东京为活动中心,大力宣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爱国的留日学生纷纷响应,出版报纸、杂志、书籍,进行革命宣传,号召人民决不做“清政府刀头之饿鬼”,要充当“革命之骁将”。1902年3月,鲁迅公费赴日本留学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反清爱国革命运动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下一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革命救国的决心。

自题小像

作者: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没有题目,好友许寿裳在其发表的《怀旧》一文中为此诗添加了《自题小像》这一题目灵台:指心,古人认为心有灵台,能容纳各种智慧神矢:爱神之箭,这里指爱国之情。风雨:暗指封建主义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磐扁而厚的大石。故园:祖国。寄意寒星是说作者远在国外,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祖国人民。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荃,香草名,古时比喻国君,这里借喻祖国人民。不察明白。荐:奉献。轩辕:即黄帝,《史记》记载:中国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复姓轩辕,所以轩辕黄帝被称为汉族始祖,这里代指中华民族看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遭受封建官僚的压迫和帝国列强的侵略,鲁迅将内心蓄积的爱国之情一吐为快,虽然自己远在国外日本留学,也要寄托于天上的寒星流露自己的爱情情怀以及对受难同胞不知觉醒的苦闷忧虑想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毅然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来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宝贵生命和革命斗争换取来的。因此,我们的血性不可丧失。诗人必须永葆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爱国忧民的真诗人,而不是做一个卑躬屈膝、阳奉阴违的伪诗人。我们既然站起来了,那么坚决不再跪下。

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