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寺、观、庙

 教育论剑 2021-03-10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的文章,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重要习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外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上课时,有学生对大钟寺、白云观、火神庙产生好奇,尤其是不知道白云观是什么,还有的问火神庙里有和尚吗。于是我就顺便给同学们讲了一下什么是寺、观、庙

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顺便讲点小知识:寺、观、庙的区别

在人们的印象中,“寺”总是与“佛教”“和尚”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寺”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与佛教无关。

到了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历史记载,汉明帝时,为了接待两位自印度而来的传经高僧,专门修建一处庭宇,因两位高僧初到是在鸿胪寺接待的,又为纪念驮经的白马,故将新建庭宇取名白马寺。此后,佛教建筑便都称寺了。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寺也建得越来越多。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两边佛教建筑已然遍布天下。著名的少林寺就是魏孝文帝为接待西域高僧而建。而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更是充分说明当时佛寺之多。

《北京的春节》里提到的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为皇家寺院。因为里面有一口大钟,老百姓便叫作大钟寺,久而久之原名就被淡忘了。

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顺便讲点小知识:寺、观、庙的区别

现在的观是道教建筑,是道士们修行的处所,有的也叫。但是最初的观是不住道士的。

所谓观,最初是指建在高处的楼台。古代帝王为趋吉避凶、求神问仙,修建高台令阴阳家夜观天象预测福祸,或是做法请仙。后来扩建楼堂馆舍,具备了生活起居功能,皇帝到里面参拜祭祀、修身养性,以求神交上仙。

到汉朝时,有一个叫汪仲都的道士治好了汉元帝的某种顽疾,被恩赐到昆明观居住。据说这是历史记载第一个住进观里的道士。后来,其他道士为显荣耀,就把自己修行的地方都叫观了。

文中提到的白云观,始建于唐代,历史上多次重修。1957年,白云观被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顺便讲点小知识:寺、观、庙的区别

在人们的习惯性语言中,是常把庙与寺合在一起说的,是把庙与和尚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有“寺庙”这个词,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但其实一开始寺与庙是两个概念,是两种处所,而且庙的出现要比寺早。

最早,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所以也叫“宗庙”,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当时,商议军政大事要在宗庙的明堂里,故后来也用“庙堂”指朝廷、朝堂,比如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到了两汉时期,庙逐渐与原始的祭祀土地神的社混在一起,于是祭祀各种掌管地界神灵的地方也叫庙了,比如土地庙、山神庙、龙王庙等,还有文中写到的火神庙。再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庙又与佛寺混在一起,寺也常被叫作庙了,于是就有了“寺庙”这个词,以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

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顺便讲点小知识:寺、观、庙的区别

最后总结一下:

寺是佛教建筑,是僧人(和尚)修行之所,里面供奉的是如来佛祖、菩萨等佛教传说中的各种神。

观是道教建筑,是道士修炼之所,里面供奉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道教传说中的神。

庙是祭祀祖宗牌位或是祭祀各种神灵的地方。后来有些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前贤也被立庙祭祀,比如孔庙、关帝庙等。除了一些大的庙里有管理人员,一般来说庙里不住人。有些庙极小,实际上就是象征性的,比如农村的土地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