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笔记:早春再游雄清郊野公园

 df7086 2021-03-11

梁东方

倒春寒的频繁侵袭之后,气温持续下降,如果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待着,很有点回到冬天的难受;长时间坐着的话,热水袋就成了标配。但也并非没有好处,比如冷风吹过雾霾散去,空气能见度提高了很多。在没有阳光的清寒天气里,远近的街市和没有叶子的树木都纤毫毕现,特写一样清晰,甚至建筑物的颜色也洁净如洗,给人一种早已经在雾霾中练就的含糊预期之外的意外惊喜。

在能见度很好的日子里,尽管冷,视觉享受还是可以弥补忘了戴手套的双手在户外甩动着所忍受的寒凉的。这是早春时候才有的清寒,是一年四季中再没有其他任何时候可以庶几乎近之的特有感受。作为生活在四季里的人,对每一种气候天象中各个不同的细节都应有这样尽量均等的爱。何况它还不是酷暑、不是严寒,而只是向着最美好的春天过渡着的一个小小桥段。

这个小小桥段里的这一天,再次来到雄清郊野公园,在东木杴庄、刘口、河西庄之间的广袤平原上,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不再种植庄稼,都种上了横平竖直的树苗。一望无际的树苗之间,可以遥望到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地平线,地平线上或者是矮矮的树梢虚线,或者是村庄平房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引领视野抵达那里的则是高压电塔粗壮结实的多层手臂。多层手臂上拽得直直的高压线在高高的空中形成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透视效果,让人有突然发现了电线之美的兴奋。特别是这样似乎可以无限绵延下去的高压线塔和高压线恰恰在这里的田野里形成了一个顶点,拐了一个直角弯的情况,干脆就成了整个郊野公园上空最大的一景。

在整个占地面积非常广袤的郊野公园的任何一个角度上,都可以完全没有障碍地看到高压线在空中上演的这一出电线拐弯儿的大戏。它和夕阳配合,和临近雄安新区、临近白洋淀的低洼地势中水域渐多的地理形势结合,为整个这一片地方增添了一种固定在空中的视觉风景。和田野尽头的村庄里凭空耸立起来的几栋六层楼房一样,它们都在阔大无碍的视野里,很自然地成了行走在这里的人们的聚焦对象。

深入到郊野公园里去的小公路显然是过去田野上的小路,水泥路面基本上已经被来往的大车碾碎,载着高高的废旧塑料管线的车辆来往于郊野公园周围各个村庄工厂之间,路边的遗撒也自然都是这样永远不会降解的长长短短的黑色白色塑料造型。

我和父亲一路躲避着这样拉着一座座小山一样的货物的超宽车辆,穿过整个郊野公园,终于走到能看见不远处的田野里不再是树苗而是已经刚刚返青的麦田的地方,就算是斜穿成功了。回行的时候不再走车辆频仍的小公路,而直接走了被寒潮中一再降临的雨雪打得很湿黑的林地中间的泥土路。

这些泥土路是公园未来规划中的园中道路,足够宽,也有足够的弯度,走上去不会因为一味笔直而乏味,在每一个弧形转角的地方,都因为视野受阻而让人有继续走下去,走到拐弯儿的地方看个究竟的追寻之意。

为什么在没有规划为公园之前就从来没有想起来到这样的地方走一走呢!其实整个大地,整个人们栖息生活着的空间时间,都应该是我们欣赏的风景。

也许到将来路面硬化之后,反而就不会有现在走在这样原始的泥土路上的不尽之意了。硬化意味着充分的人化,意味着一切都已经是规划和建设的结果,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开大地本有的自然风貌,而被单独作为景点拿出来。这样严格区分风景与非风景的做法一向是我们的景区建设中的常态,却也自有其明显的弊端。尤其是郊野公园这样的特殊所在,还是要有些与周围的自然融合一致的“修旧如旧”式的苦心才好。

走在貌似平坦无际的郊野公园之上,无意中发现了其一侧的边界其实是一条深深的大土沟,土沟两侧的断层壁立,没有缓坡,如直接塌陷而成;沟内有的地方还有深深的积水,蓝色的水面在春初的寒凉中是一片宝石一样诱人的滋润。

这是接近雄安地方,地势逐渐低洼,水域逐渐增多的地理迹象。因为陡岸险峻,几乎没有过渡,直接就从平地到了深沟,将来建成公园之后大约还是要沟边竖起护栏以防跌落。当然任何安全设施也都是自然被规范化的一种表现,终究还是和自然本身有所隔膜……

在惊蛰时节白天明显变长了的黄昏里驱车顺着白洋淀大道回行,宽阔笔直的大路上汽车撒了欢地奔驰着,跑得轻松畅意;收音机里的音乐和父亲对刚刚步行郊野公园的感受的表达,盈溢在车中,让短短的旅程变成了旅行享受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公园的“郊野”二字,其真谛就在于此:一是其融合于大的地理格局之中的自然而然,一是需要驱车一段时间、一段路程才能抵达的适度的属于驾车乐趣范畴的旅程释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