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靖难”后的余波:朱高煦的反叛,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人之意 2021-03-11

朱棣死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他死不久,明朝内部出现了一件与朱元璋死后朱棣出兵反对中央朝廷极相类似,但结果却与“靖难”的后果绝然不同,就是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反叛其侄朱瞻基(明宣宗)的事件。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与长子高炽(即仁宗)及赵王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他性极凶悍,语言粗鲁,但作战却异常英勇。“靖难”起兵时,朱高炽以王世子身份守北平,他随朱棣在前线作战,经常当前锋。建文二年(1400)四月白沟河之战,朱棣差点被李景隆将瞿能所擒,幸亏高煦率兵数千决战,杀死瞿能父子,转危为安。后来朱棣又在浦子口战败,也是朱高煦率蒙古兵来援,建文军队才退却。由于他立战功多。深得朱棣宠信。朱棣以为他很像自己,高煦也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他常把自己比喻为唐太宗李世民,对朱高炽从不看在眼中。

朱棣即位后,又令朱高煦往开平防蒙古,委以重任。本来在洪武二十八年时,高炽已被封为王世子,朱棣即位后上任皇太子,本应不成问题。但当议立太子时,一些追随棣的武将,如淇国公邱福、驸马宁、蒙古人武将火真等人,因与高煦关系密切,“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又因为朱棣极不喜欢高炽,认为他不会打仗,身体肥胖,不仅不能骑马,且跪拜均须人搀扶,难于胜任军国大事。但碍于祖制,才勉强封他为皇太子。

永乐二年(1404),朱棣封高煦为汉王,属地云南。高煦极为不满,认为无过失而被斥于万里之外,坚决不肯去云南。同时要求他和儿子一起住在南京。朱棣不得已,最后选择同意。后来高煦又多次与朱棣率兵至漠北守边,被倚为左右手。永乐十三年五月,改封他至青州。迫于形势,高煦勉强同意去青州。

在永乐初年议立皇太子过程中,出身于江南士人的一些文官,纷纷拥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以与诸武将对抗。因此掀起了以“靖难”居功自大的武臣与迎附棣即位的江南出身的文臣之间一场斗争。而在这场斗争中的牺牲者,就是江西吉水人的大学士解缙等人。

解缙与翰林检讨、宗人府经历高得旸、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修撰李贯、左赞善兼翰林编修王汝玉等人,在拥立高炽为皇太子问题上有过功劳,因而遭到高煦等武将的嫉恨。最后均被下狱处死。《国榷》卷十六,引林之盛评论谓:

“解公(缙)之善悟主也。始言太子(高炽)之仁孝以动之,继言太孙(即宣德)之颖异以坚之,据以正法,感以至情,真得靖献之谟者。不然,以汉王(高煦)之武,兼之以功,文皇帝(朱棣)以其类己,而诸臣又左袒之,百喙不能移者。而何片言立移,捷若转圆乎!有是哉,解公之善悟王记。”

解缙、金忠、杨士奇等人之所以主张立高炽为皇太子,是因为他们觉得高炽为人憨厚,与江南士人关系也好,不像高煦等武将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特别是江南士人,迫于朱棣时对江南地主之镇压,颇寄希望于高炽,以期恢复建文时以文臣为主之政权。解缙等江南出身的文人,确实留恋建文朝之文官吏治,同时也在立太子问题上与武将矛盾极深,加之自己才高自负,“任事直前”,不似杨士奇等谨小慎微,于是终遭暗算。

高煦起兵于宣德元年(1426)八月。起事后派亲信枚青潜至京师邀集旧“靖难”功臣为内应。然后又分兵五路,自将中军,以其世子居守。高煦照也学其父朱棣的故伎,把矛头指向户部尚书夏元吉,要“清君侧”。于是明宣宗连夜议事。杨荣劝宣宗御驾亲征,吸取建文帝的教训。于是宜宗迅即出兵,高煦也很快即失败。高煦投降后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他和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炽初即位时,确实采取了一些政策,博得了一些文官的拥护。如“罢宝船”,停止了郑和等人的远航,节省了国家开支;还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同时也改变朱棣时的高压政策,“诏从宽典”;又对建文时诸臣之家属放还,以示开明。这些都被朱高煦认为其不遵祖制,擅改祖制,等等。《明宣宗实录》卷二十,记载高煦责高炽、瞻基父子之过失说:

“高煦遣百户陈刚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浩敕封赠。”

这充分表明朱高煦与其父反对建文帝时的借口,如出一辙。

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