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望家园】容子 | 走进赣南的红土地

 聚力阅读 2021-03-11

总第1323期

版权©️归原作者


01

青春记忆:初识这片红土地

1971年,父亲的工作再次调动,家人搬迁到江西赣州。那时我已参军入伍,自1971年至1985年的14年间,我几乎每年往返江西探亲。走进赣南,使我认识了这片红土地。

提起江西,人们自然会想到风景如画的庐山,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杜鹃红遍的井冈山,浪击崖壁的石钟山……同时,人们还会想起,工农武装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南昌城,“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瑞金县……人们亲切地称呼江西老乡为“老表”,把这块红土地称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军故乡。

赣南地区,是我党我军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也是工农红军长征出发的起始地。仅仅一个兴国县当年就有几万人跟着红军北上抗日,出了一百多位将军,被誉为“将军县”。肖华将军那时是“红小鬼”,他创作的“长征组歌”歌词在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演出,感动了整整几代人。我常想:当年是什么力量使那些最最赤贫的工农大众自愿背井离乡,跟随红军北上,爬雪山、过草地,“高原寒、炊断粮”,“千锤百炼不怕难”,出生入死走过万水千山?是什么力量,使方志敏这样的革命志士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无畏白色恐怖,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究竟是什么信仰、什么力量,使他们这样?当你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当映山红开遍的时候,你不能不问自己这些问题。

1972年春,我入军校学习,暑期放假,第一次探亲。乘火车前往江西南昌,又从南昌转乘长途汽车前往赣州。赣南山区,交通不便,那时从南昌到赣州要坐10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路况很差,旅行就是千辛万苦的体验。为了回家团圆,我拿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勇气,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了赣州。

章水和贡水,犹如两条巨蟒盘踞赣南,在赣州汇成一条大河——赣江,此地故名“赣州”。赣州是个中等城市,当时的中心街道不长,两侧人行道有顶棚屋檐,颇具闽粤赣边区特色。印象深的还是初见这片红土地时,看见那些光屁股跟着长途汽车奔跑的孩童们。

汽车在公路上颠簸,映入眼帘的是雨后放晴的乡野,除了绿色的植物,就是红泥巴的道路,孩子们只挂着小肚兜,赤脚追赶着汽车嬉戏。在这片红土地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尤以钨矿为赣南宝藏。这里的土壤是红的,稻米也是红米。本地的大南瓜很出名,因此红军时代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脍炙人口。由于土壤的原因,赣南粮食产量很低,但盛产柑橘,还有一种像冬瓜那样圆长的大西瓜。

暑假期间,我在南昌、赣州、兴国、吉安、瑞金等地旅行,参观了许多纪念馆和博物馆,见到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了解到中共早期苏维埃政权的那段历史,理解了那代人的理想与信念。红军是真正的工农革命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军与民是鱼水交融的关系,所以红军受到贫苦百姓的拥戴。

寒假回家探亲,体验到赣南地区过年的民俗。春节前夕,条件稍好的家庭都忙着灌肉肠,腌制腊肉、腊猪肝、腊鸡、腊鸭,还酿制米酒。年三十晚,部队食堂会餐,大厨师做了许多赣南特色的菜肴,例如粉蒸肉、烧芋头、炒冬笋、辣子鸡、猪血旺等。赣南地区的“乌骨鸡”也颇具地方特色,后来我在赣州生孩子时 没少吃这种鸡的鸡汤,的确味道鲜美,很有营养。

作者夫妇年轻时与作者父亲于庐山上

大年初一开始走家串户拜年。我的一些战友是“老表”,到他们家中探望,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好了酒菜迎客。酒是白酒或米酒,下酒的菜就是香肠、腊肉、腊猪肝等。会喝酒的一定要喝上一杯两盏才能走,不会喝酒的也要吃个水煮荷包蛋才能走。有趣的是,一个碗里装两个荷包蛋,应该吃一个,留一个。起初我不懂,盛情之下就把两个蛋都吃了,后来才知道当地习俗只吃一个。当然,不知不为过,可至今也不明白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

讲到当年往返赣州探亲,赣南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令我终生难忘!那种无可奈何、惊心动魄的故事太多了。结婚后,我和丈夫回赣州探亲,假期结束返队,途中碰到一件有趣的事。长途汽车上要选一位“旅客代表”,看到我丈夫穿着军装,司机就“指定”他当旅客代表。没想到这个“代表”真就碰到了需要发挥作用的事情。半路上,我们乘坐的长途汽车与一辆运输公司的货车发生追尾,还好,都没大碍。但货车司机不让我们的司机走,要他赔偿,担心运输公司追究责任。客车司机拿不出对方要求的赔偿金额,请求“旅客代表”帮助协商解决。我丈夫好说歹说,请对方通融,以便全体乘客尽早到达目的地。货车司机要求:到了南昌一定要让客车司机到他单位走一趟,向他的领导证明事故责任不在他。我丈夫只好“责成”客车司机同意,这样两部车的司机才结束争吵,一起重新上路。

后来,赣州至南昌之间有了“小飞机”,算是进步了。但即使这样,仍有许多不便。有一回探亲假结束时,正巧父亲去省军区开会,他让我一起乘坐小飞机飞往南昌。“小飞机”就是当年空军退役的苏式小客机,最多只坐10人左右,飞不高,在空中遇到气流就颠簸得吓人。乘坐这种小飞机,许多乘客都呕吐。我倒是不吐,但谁也没想到,途中飞机发生机械故障,机长叫大家写“遗嘱”,吓得我们魂都飞了。胆颤心惊地坚持飞到吉安小机场,安全降落后不敢再飞了。机组忙着抢修飞机,全体乘客要么另想办法自谋出路,要么住在吉安等候飞机修好,什么时候能修好,谁也不知道。父亲因赶会议,请吉安县武装部帮助,连夜弄了一辆吉普车把我们送到南昌,到达南昌已是半夜12点半了。

02

刻骨铭心:渗透生命鲜血的红土地

结婚时,我已调到上海工作。两年后的12月,我回赣州娘家生孩子。生孩子是喜事,却也是苦事,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分娩前一天的晚上肚子阵痛,住进父母家附近的医院待产,妈妈和我丈夫一直陪伴身边。但是羊水破后一直生不下来,折腾了一整夜死去活来,直到凌晨6点,奄奄一息,已听不到孩子的胎心。我们要求马上剖腹产,但值班护士居然找不到值班医生,疾呼我丈夫帮助推氧气瓶来给我输氧。之后的事,我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昏迷,基本不省人事。孩子因脐带绕颈难产,而值班医生不在现场,无法处理。妈妈急得不知所措,丈夫吓得脸色铁青。最后还是妈妈当机立断,跑回部队找来两位邻居妇产科女医生。那天她们不值班,凌晨把她们从被窝里叫醒。两人赶到后,认为做剖腹产手术已为时太晚,于是合力用产钳夹住孩子头部,硬生生地把小生命拖了出来。一个白白胖胖7斤4两的小女孩,落地之后没有哭声,两位医生口对口地吸出孩子嘴里脏物,做人工呼吸,倒吊着孩子的双腿,拍打她的背部,甚至用针扎来刺激孩子,最后总算听到一声“哇——”,孩子涨红着小脸放声大哭起来。所有人舒了一口长气,我的心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我想抱抱这个可怜的孩子,但是医生不同意,只让我看了一眼,就把孩子抱走了。幼小的生命处在危险期,医生马上给孩子注射消炎药、抗菌药,然后把她放到保温箱中观察了10多天。我的第一口奶水没能喂给自己的孩子,因为需要隔离,孩子不能吃我的奶。奶水胀得直流,护士抱来其他没奶吃的孩子,让我把奶喂给别人的孩子。寒冷的冬天,萧瑟的医院,窗外的树枝飘零着落叶,赣南红土地留下我永生难忘的记忆。

我们母女在医院里度过了新年元旦。我在危重婴儿保温箱病房的窗外,隔着玻璃看望孩子,泪水朦住了视线,什么也看不清,只见孩子一头黑发,安静地睡着。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今后抚养这个孩子、培养这个孩子会非常艰难,我要比常人付出更多。面对孩子我很愧疚,没能生好她,使她从小体弱多病,这是我一生的遗憾。这本是医院的问题,当晚值班医生擅离职守,使我失去了剖宫产抢救孩子的最佳时机,但后来两位女医生及时赶到,竭尽全力挽救了小生命。事情既已经发生,到了这个地步,再去追究那位失职的医生已无法挽回。责难不如感恩,与其对那位擅离职守的医生发怒,不如感恩那两位救人于危急的女医生。于是父母代表全家给医院写了感谢信,感激那两位医生。

产后回到娘家坐月子,母亲对我们母女呵护备至。因是母亲要求我回到她身边分娩,而赣州医院当时的条件欠佳,她一直感到歉疚。她为这个难产的孩子流尽泪水,耗费精力,付出了全部心血,她把对我的爱全部倾注到了这个孩子身上。每天给孩子洗澡,做婴儿操,和孩子说话,放音乐给孩子听……所幸孩子长大后,除了体弱多病,仍能正常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终让我母亲放下了心事。

小毛毛幼时在赣州

我在赣州生下女儿,母亲声声唤着外孙女“毛毛”(小毛头、小孩子的意思),“毛毛”成了女儿的小名。毛毛还未满月,在她26天的时候,我丈夫不得不返回部队,在这节骨眼上,部队抽调他到北方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去执行任务。我们从此分居两地,丈夫一去就是9年,9年后才调回上海全家团圆。

那年5月上旬,在赣州休完产假,带着5个月大的毛毛返回部队。毛毛太小,加上丈夫调到北方工作,我既要工作又要独自喂养孩子,困难太多,母亲不放心,决定和我一起去部队帮我带孩子。我们计划从九江乘船返回上海,父亲送我们到九江。这样,全家乘坐一辆吉普车,在春天杜鹃红遍的季节,沿着赣江,从赣州前往九江。

车子在山花烂漫的路上行驶,景色优美,但路况太差,颠簸得让人头疼。进入九江地界后,道路开阔平坦,但天空下起了雨,越下越大。距离九江市不远的山路,虽有不少弯道,但道路较宽,车辆不多。正当我们放松之际,我的眼前突然感到山崖迎面扑来,车身猛地朝黄土砂石的岩壁冲去。“啊”,我刚叫了一声,吉普车已撞上了山岩。瞬间,车前窗的挡风玻璃粉碎,我被车子的惯性从后座上甩到了两个前坐的当中。车子急转弯180度掉头,朝着反方向的下坡滑出几百米,车头冲着路边的深渊,停在了大路当中。

一时车上寂静无声。我“嗖”地爬起来,知道自己还活着,急忙去摇妈妈,因为妈妈抱着小毛毛坐在前排司机右侧。只见毛毛掉在妈妈脚下的车斗里,妈妈闭着眼不省人事,她的脸上、身上都是血。顷刻,毛毛发出了响亮的哭声,我知道孩子还活着,就拼命喊“妈妈”。停了一会儿,妈妈睁开了眼,我激动地大叫“还活着!” 再看爸爸和司机,他们也还活着,尽管伤得不轻,但神志清醒,还能动。全车只有我的伤最轻,我赶紧下车,冒着大雨拦车。

瓢泼大雨中,远处开来一辆运货的大卡车。车在我面前停下,开车的工人师傅见我们血水嘀嗒,明白发生了交通事故,连声疾呼:“快上来!”父亲叫我和母亲先走,他和吉普车司机随后另拦车再走。于是我和妈妈抱着毛毛坐进驾驶室,工人师傅把我们送到九江171部队医院救治。事故原因是方向盘失灵(操纵杆螺钉不知怎地松了),好在没有重大伤亡,及时送到医院。

忙乱和慌乱中,忘记问那工人师傅的姓名,等我想起来,从救护室奔出来找他时,已人去车无,不见踪影。我和妈妈心里难过了很久、很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孩子这么小,难产之后又遭车祸大难,途中被大雨淋湿引起并发症,小生命在医院里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痛心不已!全家在九江医院住了近一个月,丈夫接到电报,日夜兼程从北方赶到九江照顾我们,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作者母亲与小毛毛于赣州。

终于,我们出院离开九江,继续上路,前往上海。

改革开放以后,江西的经济得到发展,道路交通设施得到改善,现在赣州通了火车。我想起江西,就会想起赣南杜鹃泣血的美丽春天,同时,免不了想起那场车祸。人生有时像旅行,赶上艳阳天,路边的杜鹃花姹紫嫣红;赶上阴雨天,路滑坡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翻车遇险。跨过了坎,翻过了山,前面又见阳光大道,山花烂漫,风和日丽;再向前,可能又有沟沟坎坎,风风雨雨……路好也罢,路差也罢,要想到达目的地,只能一路向前。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

03

灵魂拷问:脱贫致富的红土地

之后的三年里,孩子基本上一直跟着我父母,因为母亲又把体弱多病的毛毛带回赣州,并为孩子找了一位江西小保姆作帮手。小保姆刚来时只有15岁,个头不高,读过小学,认字,姓康,我们叫她“小康”。小康是赣南农村孩子,身世可怜,家境贫困。父亲病故,母亲改嫁,撇下她们姊妹三人,寄养在叔叔家。叔叔婶婶自己有两个孩子,还要养活她们姐妹三个,实在困难,因此嫌弃这几个女孩。正巧我父母需要帮手,经人介绍就把小康领进了家门。

母亲同情这个姑娘,收留了她。小康的叔叔像是见到大救星,对我父母谢天谢地。每个月,这个叔叔都以看望小康的名义,带着几个孩子来到我父母家饱吃一顿,然后拿走小康的全部工资。母亲感到这样不行,于是给小康加了工资,让她不要告诉叔叔婶婶,增加的部分由母亲帮助小康保管,她要用钱时从母亲这儿支,多余的就替她存起来。慢慢地,她叔叔家的情况有所改善,不再带孩子来我父母家吃喝,只要求小康定时回去送钱。就这样,小康和毛毛一起成长起来,长高长胖也长白了,变成了城里姑娘。每当这棵“摇钱树”回乡时,妈妈都会让她给叔叔一家带去大包小包吃的、用的、穿的,还另外包了红包(钱)带回去。从此叔叔婶婶对小康另眼相看,在亲戚邻居面前非常自豪。这就是从红土地走出来的乡下姑娘,经济基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啊。

小保姆小康离沪前拍的照片

毛毛3岁半那年,我父亲卸任离休,决定回到故乡江苏定居。因为毛毛太小,征得小康同意,决定带她一起走。离赣之前,我和丈夫请假回去帮助父母搬家,陪同小康一起回乡告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入这片红土地的深处,第一次深入到赣南贫苦农民的家中。伏尔加牌轿车开到田边就开不进去了,前面没有路,只有细细窄窄的田埂小道。小康在前面带路,我和丈夫拎着糕饼点心、罐头、一大包衣物跟着她,高一脚、低一脚,歪歪斜斜地走进了田中低矮的茅草屋。

昏暗的草屋里,小康的叔叔婶婶正激动地等待我们。寒暄了一阵,门外站满了左邻右舍的人。当我们起身告别,给叔叔婶婶留下一些钱时,叔叔拉着小康哽咽地说:“等小毛毛长大些,你就回来吧。”小康点了点头,转身对两个妹妹说:“好好读书!”

我们走出茅草屋,走上田埂小道,回头挥手作别,只见小康的叔叔婶婶不停地向我们挥手。不仅他们,前来送行的村民越来越多,全都向着我们挥手。贫瘠的土地,破旧的草房,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在向我们挥手。这个画面长久定格在我的视线中,震撼着我,远远望去,叫我难忘。

为什么这块革命老区的红土地如此贫瘠,人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上?当年他们送走红军,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为了什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常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问题。“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映山红什么时候再开?什么时候能开遍岭上?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不止一次在耳边回荡……当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时,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一线参加对外合作的谈判,还是回到家中和父母一起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都会想起离开小康家时,那些送行人群殷殷期盼的目光……

又过了两年,毛毛已上幼儿园了,小康要回江西与她的对象结婚。我在上海为她送行,帮她置办了嫁妆。这个姑娘回乡后一年多,就生了胖小子,第二年又生了一个女儿,很快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用带回去的钱做些小生意,资助两个妹妹读书,自己在家养鸡养鸭、带孩子,丈夫在广东打工挣钱,小家庭的日子过得不错。从她寄来的照片和信看,赣南比以前富裕了,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公路修好了,火车开通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

作者与毛毛合影于赣州

赣江流水滔滔不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片红土地,赣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兴旺。多年来,国家的“扶贫”政策在这块红土地上见效,映山红开了,开遍了千山万岭,开遍了赣南大地,赣南的老百姓有了盼头。2020年,中国大地上终于实现了全面脱贫,这片红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棒咱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红了天。五送红军过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够捎书信,鸿雁飞到天涯与海角。千言万语多嘱咐,红军啊,捎书多把革命说。七送红军五斗江,江上船儿穿梭忙。千军万马江畔站,四万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归乡。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响。双双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十送红军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白玉柱,雕龙画凤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引自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当映山红开遍山谷,杜鹃啾啾鸣叫春天,井岗葱郁,庐山苍翠,鄱阳湖波光粼粼,章水贡水汇入赣江,那久违的山歌就会随风而来,穿越山谷,穿过江河,穿透我的胸膛。

江西,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父母在这片红土地上工作过,我们的女儿出生在此,这里留给我许多难忘的故事。从这片红土地上走来了亲人、战友;走来了邻居、保姆;走来了许许多多老表乡亲……忘不了南昌广场的雕塑,韶关车站的长椅,赣水河上的浮桥,兴国县的老樟树;忘不了石钟山的涛声,庐山上的瀑布……忘不了女儿出生的产房,转运木材的驿站,小飞机的颠簸,去往小保姆家的田埂小道……

选自作者2014年版散文集《守望家园》,2021年2月补充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