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充实性独处”与“存在性独处”

 张超2cm2528s1n 2021-03-11
什么是充实性独处?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在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或者是在成长,这个时候的独处就是充实性独处。在这个时候,他并不需要和他人在一起,他没有匮乏性的孤独感,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否孤独,他是充实的、自足的、自信的富有意义感的。充实性的独处有很多种状态。

佛陀开示弟子:“我今已作,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至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维,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是我训诲。”(《阿含经》)

这是佛陀关于静修打坐的教导。所谓静修打坐,就是目的是在进入充实性独处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心灵能够得到成长,或者说,人的觉察力能够得到提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等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受挫折后,他常常想回到独处状态。一旦回到独处状态后,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他往往就会感到匮乏。这是使人不快的,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尽量让自己向充实性独处发展。于是,他开始看书、学习、工作,或者旅游……他会尽量做一些事情,在做事情中把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忘记。
如果他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暂时地忘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和匮乏,并且不急于改变自己的这种独处状态,不仅能够忘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和匮乏,甚至在这些活动中有创造性或者成长,他就是进入了充实性的独处状态。如果他在这些活动中,仍然没有忘记烦恼,仍然具有明显的孤独感,仍然处于匮乏状态, 那么他的独处就仍然是匮乏性独处。
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看,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的独处状态,就在于独处时的动力结构不一样。
充实性独处的深远的动力在于当事人的需要满足状态。如果一个人容易进入充实性独处状态,说明他的生理、安全、归属等较低级的需要此时暂时退居幕后,而至少自尊需要开始占优势。自尊需要占优势,意味着想要更多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在独处中发挥自身的人格力,忘记或者超越了我们低级需要满足的匮乏,进入到潜力发挥的状态,此时就是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了。

下面是大学生们的分享:

例1、某女大学生: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有一丝昏暗的灯光。我借着灯光在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腿上还盖着一床毛毯。虽然是一个人,但并没有孤独、压抑、寂寞,反而是一种久违的宁静。

例2、某女大学生:一个人在偌大的教室里自习,没有孤独、疲倦,内心充实而快乐。就象是一只自由欢畅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例3、某女大学生:当我一个人在图书馆自习,或者独自思考生活,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常常会很入神,甚至忘记了自己。一个人。自己仿佛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沉思者的形象。

例4、某女大学生:上高中时,周末一个人在家。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听着班德瑞的轻音乐,心情放松、宁静,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例5、某男大学生:上高中时,周末放假,自己一个人在卧室,按照一本吉他教材学习弹吉他。很投入,尽管是一个人,却不感到孤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