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伟:鲁迅风骨数唐弢 —— 唐弢先生琐忆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我跟随唐弢先生轻轻地走进他的客厅,清静幽雅的环境让人叹为观止。客室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倍感温馨。

两只沙发夹一张黄梨木方桌,一杯热茶,茗香盈屋。我与唐弢先生相向而坐。先生热情谦和的表情减轻了我的拘谨。先生宽阔的前额放着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如池水般清澈。

面对我心仪的唐先生,如仰望一座高耸的山峰,风光无限,崇敬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唐先生却显得十分随和,谈笑自若,风趣而幽默。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成竹在胸,天文地理、古今典籍,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再复杂的事物,他只三言两语就点拨地透沏明亮。

相熟了,我不免向先生讨教起来,漫无边际,天上地下,东拉西扯。但先生不厌其烦,谆谆教诲,为我释疑解惑。我饱受先生恩泽,感到能够结识这么一位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文学巨匠,是我这一生最荣幸的事,更觉得无比幸福!

唐弢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散文作家,又是现代文学专家和鲁迅研究家,鲁迅杂文风格的继承者。

唐弢先生1913年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幼年发愤读书,1926年到上海后因穷困而辍学,到上海邮政大学当了一名拣信工。工余去图书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积累了丰富的学识。1930年参加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1932年,他组织邮政工友参加“读书会”,开始与鲁迅通信。在鲁迅先生影响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发表的第一篇散文习作《故乡的雨》,受到社会好评。此后,他灵感如泉,频频伏案,好作不断面世,相继出版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等多部著作。与柯灵创办《周报》,后又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1938年鲁迅逝世后,他参与编辑出版《鲁迅全集》的工作,单独完成了35万字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新中国成立后,唐弢先生把整个精力投入到鲁迅文学研究以及同他人合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卷)上,曾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他撰写《鲁迅――一个伟大悲剧的灵魂》一书。可惜的是,只完成全书的三分之一就因病逝世,成为先生个人和整个中国文学界无可补救的遗憾!

唐弢先生一生嗜书如命,他写的藏书专著《晦庵书话》闻名图书界。他收藏了诸多初版本、毛口本、题赠本等,成为新文学珍品渊丛之一。唐弢先生逝世后,他夫人按照他的遗愿将四万余册书刊悉数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先生说“文学馆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一半。”文学馆长舒乙赞道:“相当精彩,观之令人晕倒!”

鲁迅与唐弢的深厚情谊

鲁迅与唐弢情深谊厚,他俩之间的交情故事,广为流传,许多文史资料多有记载。但我还是喜欢听唐弢先生自己讲述,饱享耳福。

一次交谈中,我问唐先生:“鲁迅先生替您挨骂的事您还记得吗?”

唐先生笑着说:“当初,我对鲁迅先生敬畏,不敢近距离接触他。”

我问:“您那么仰慕鲁迅先生,怎么还躲着他?”

唐先生说:“那时文学圈传说很多,有人说鲁迅生性多疑,对谁都信不过。脾气也躁,动不动就发火骂人!”

我又问:“鲁迅先生真的爱骂人吗?”

“那是他们无中生有!”唐先生说:“其实,鲁迅是一个挺热情的人,对我们年轻人特别亲切。有时候说话很风趣幽默,和他交谈觉得很轻松愉快!你说的挨骂故事真有。那是193416吧,《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在上海古益轩宴请同仁,又为郁达夫俩口送行。鲁迅先生指着我开玩笑,说您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哩!因为我那时候写文章也学鲁迅,带一些刺儿。社会上以为是鲁迅用化名写的文章,那些对号入座的人就对鲁迅先生发起攻击和辱骂!对这件事,我歉疚得很。让鲁迅先生道破,我窘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其实鲁迅先生根本不当回事,一笑了之!这之后,我与鲁迅先生交往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

唐弢先生骄傲地说:“我比谁都崇拜鲁迅,同他建立友谊是我这一生最感荣耀的事!”

我说:“读您的杂文,无论思想性、艺术性,确有许多相近,所以有评论说您是鲁迅杂文风格的继承者!”

唐先生回答道:“我杂文创作确实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们精神、思想一致,但我不追求模仿,更不是斤斤形骸的一个模式!我要建立自已的杂文风格!至于散文,我认为一定要语言精练、生动、新鲜活泼,要有诗性蕴含。散文作者要多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

听了唐先生的教导,他真是集学者化的作家与作家化的学者于一身,可敬可佩,受益匪浅!

学者李敬泽说:“唐弢最早受到鲁迅影响,且在迅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他毕生都非常钟爱杂文这个文体,也为杂文这个文体在鲁迅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做出了探索。他的很多杂文有鲁迅的风骨,又有自己的特色,有一种唐先生自己的诗性!”。

唐弢教我珍惜时间

现在的人们把时间与金钱挂钩,喜欢说“时间就是金钱。”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发家致富上,本无可厚非,但千万别忽略时间在发挥正能量、为革命事业、为国家建设事业奋进中的重要性!

记得唐弢先生感叹时间的不再:“士伟啊,我真羡慕你们年轻人,年富力强,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我老了!心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但精力日减,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没有时间啊。时间诚可贵,流走太匆匆!时间走了再也拉不回来啊!”停了停他忽然问我:“你是哪儿人啊?”

我赶忙回答:“我是甘肃礼县人,老家是一个小村庄叫固城镇!”

“距天水很近吧?”

“一百多里地,乘车四个小时到天水!”

“天水有座崦嵫山,去过没有?”

“去过,是座名山,有很多古老传说呢!”

唐先生喝了口茶大声诵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恐鹈缺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记得这是谁的作品?”

“屈原的'离骚’!”

“是了是了,这个天水的崦嵫山,按郭璞的注,日没所入山也!靠近了崦嵫,太阳落了,杜鹃叫了,到那时候使百花凋零香消!一切都会结束!所以屈原令羲和止鞭停车不要急着靠近!你看时间多么宝贵!人啊,一定抓住时间干一番事业,别让光阴白白流走了。时间是人生的记录簿,怎么能留下空白呢!”唐先生语重心长,给人以无尽地启迪!后来,唐先生把《离骚》摘句书写成条幅赠我,作为座右铭悬之书室。

今年恰逢唐弢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以此小文寄托哀思,缅怀我们敬爱的唐弢先生!2017928日于北京,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