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勇:萨满的鼓 (散文诗 • 外一章)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苏  勇

在中国达斡尔族民族圆里。

金光缠绕的图腾柱上,一个舒羽轩昂灵腾欲飞的雄鹰。

在敬畏的瞭望东山上的庞然大物一一萨满像。

从达斡尔旧民居的窗口,望见一个大轱辘车轮斜躺在南山的顶上。寂寞的回忆着曾走过的崎岖山路。

这尊魁梧高耸周边弥漫着薄雾的萨满像,从远古走来。

走到依山傍水的尼尔基的时候就停下来。

环视着莫力达瓦山水,左手拎鼓右手挥棍要敲响神鼓。

看到这片绚丽的、宁静的、宜人的乐土,看到勤劳勇敢生活在这儿的人们。

萨满欲走欲停迈开的脚步,静靜的站在那儿。

相伴相随千百年的萨满。

今天,站成一尊顶天立地的大汉。

今天,站成一尊众多游人的背景。

今天,站成一尊现代的风俗画。

今天,站成一尊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在潺湲的乐声中乌兰牧骑跳起了萨满舞。

于是,在风霜雨雪中,在季节,在年轮的轮番侵蚀中。

萨满哦!依旧岿然不动。

萨满那深邃、远大、冷峻的眼睛凝视着湖水和远处的尼尔基。

然后,回过神来看着斡包山上的祭石。

一览无余进进出出萨满文化博物馆的人流。

远方的游人在参观萨满用过的物件。

一一绘画、剪纸、刺绣、木皮木板绘刻、雕塑、面具、服饰、神帽、神鼓、图腾柱、神偶……

一一遍布半个地球的萨满,从北美、北亚、北欧众多民族心奉的萨满。

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莫力达瓦这片神奇的沃土。

于是,莫力达瓦有了萨满之乡的美誉。

于是,体会着北极圈远古生态文化,萨满信仰是以万物有灵的信仰为基础。

于是,游走在萨满的精神家园里。

一一宗教、历史、经济、哲学、文学、艺术、体育、民俗。歌谣、舞蹈、医药和造型艺术……

于是,在远古的部落里。

达斡尔人因为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感,认为万物有灵。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依赖萨满,依赖诸神。

于是,萨满就成了人与神的中介者。

听老辈人讲,过去萨满的鼓若敲响起来。

就是预示着灾害和病魔的降临。

现在敲萨满鼓是在跳萨满舞的时候。

是在庆丰收或在斡包祭祀的时候。

于是,我虔诚的祈祷萨满敲响的是喜悦的鼓,幸福的鼓。

萨满的鼓。

草  垛

芬芳的秧草,芬芳的草场,芬芳的秋天。

那亲切熟悉的秧草味,一阵阵扑面袭来。

只有用弯头芟刀打过秧草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家乡的人,从中伏开始,打秧草。

那时候,谁家的柴火垛又高又大,那是家人囗多。

若是谁家的秧草垛又高又宽,那是家畜多。

天然的草场,秧草生长在低山丘陵阔叶林缘的半阴半阳坡地。

林间空地,灌木丛和山阳坡平缓地带。

是牛马爱吃的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秧草。

草场的远处放牧一群时隐时现的牛和马。

鸟也钻进草丛里觅虫,随即空空飞走。

小溪在灌木丛中涓涓流淌,草香花艳。

离离的秧草,切切的虫声。

啨翠的秧草的露水还未干,尖尖长长的弯刃芟刀亮光闪闪。

一步一挥刀,齐整整的秧草一片一片的倒向一边。

一茬一茬的草根,冒出白浆。

于是,攒起哂干的秧草,码成垛。

于是,草场上一堆堆秧草垛。似大写的笼屉里蒸的一个个大绿馒头。

飘散着秧草的自然香,把整个秋天都薰香了。


作者简介

苏勇,副研究馆员,曾从事文化工作30年。作品散见《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故事林》《散文诗作家报》《草原》《莽原》《中国散文家》《中国散文诗人》《西北散文选刊》《内蒙古日报》《齐鲁晩报》《呼和浩特晩报》等,出版散文诗集《木库莲声》《恩赐》,长篇散文诗《魂系故土》,散文集《曲棍球记忆》,曾获内蒙古第三届艺术创作“索龙嘎”二等奖,第四届中华情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