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饶阳大城北村方方面面的故事吗?

 清风一缕了无痕 2021-03-11

 饶阳里满乡大城北村的城指的是鲁口城。在今县城西南25里,固店村北、大城北村南有其遗址。该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北齐天保五年(554年)饶阳移治鲁口;隋唐时于鲁口置深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深州为饶阳郡,郡治鲁口。后改郡为州,州治鲁口。唐至德二年(757年)深州州治由鲁口迁至陆泽县城(今深县旧州村)。因鲁口城屡经战乱,已成废墟,后饶阳县治由鲁口迁至今城(旧城区)。唐以后鲁口城改为村庄。 

      因为处在鲁口城北边,所以叫大城北村。

     大城北村村子很大,田地也不少,只是土地贫瘠,原来村子很穷,后来村民们广植果木树,还有大棚温室,养殖业也搞,村民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这个村我有不少同学,耀辉,爱虎等等,爱虎得病后,我给他写了不少呼吁人们捐助的文章,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资助和关怀,作为同学,我尽到了我的责任。

     这个村报纸上,还刊登了一篇孝老敬亲模范:尚亚松、尚亚森。两兄弟的事迹,在大城北村甚至整个东里满乡已传为佳话。

     这个村出的名人有:

     郭久安(1880-1945),饶阳县大城北村人,为饶阳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饶阳县第一任抗日民主县长。
 
    郭久安出生于耕读之家,曾任饶阳县民办学校教员,后任大城北村村长多年。当过小堤区保卫团团董、九区代表。1935年任饶阳县戒烟所所长到·事变。在他任职期间,因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廉明,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在村、区、县都有一定的威望。村里曾赠他热心桑梓木匾一块,但他从不挂起。
 
  1937·事变后,进驻饶阳一带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国民党县长携带家眷、钱财偷偷南逃,饶阳处于无政府状态。郭久安受命于民族危亡、县政混乱之际,被推选为饶阳县第一任抗日县长。在任期间,他拥护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同旧政权留下的汉奸、投降派甄会臣进行坚决斗争。并团结各方面的人士,努力工作,扭转了县政权一度混乱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抗战工作。但终因年事已高(已近花甲)力不从心,约半年后,主动提出辞职。吕正操司令曾捎话挽留他,但他担心自己虚弱之躯影响工作,还是辞职了。
 郭久安回家后即务农参加劳动,他亲自喂牛耕地,与群众同甘共苦,为支援抗战吃糠咽菜、忍饥挨饿。他从不唉声叹气,并置生死于度外,为营救被捕的党员干部、群众奔波。终因体质日衰,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病故

  这个村还有一著名抗日英雄刘英,

刘英

1924年 生于河北省饶阳县大城北村

1933年在村上完小学,1938年任村儿童团团长

1940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在家乡打游击

1949年南下到广西参加土改工作,并立二等功

1954年任广西邕宁县委书记、地委委员

1956年任广西南宁地委宣传部部长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3年后脱帽,文革中当过糖厂仓库保管员

1979年任天等县革委会副主任,后任南宁地区农办副主任、主任

1986年离休,任南宁地区老年大学首任校长

冀中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刘英

儿童团长带鬼子走向地雷阵

刘英深深吸了口气,大叫一声看镖”——梭镖便闪电般刺入了日军小队长的肛门里!

这是1941年初夏的一个上午,刘英16岁出头,加入村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刚刚半年。这是他杀死的第一个日本军人,同时因此获得了日军悬赏500大洋的身价

2005年夏,在广西南宁一所医院,因糖尿病并发败血症,高烧、心衰一直半昏睡的刘英,听说有记者专程从广州来寻访抗战老兵故事,突然来了精神,坐在病床上清晰讲述了64年前杀敌的那一刻,他甚至记得,由于刺得太深,把镖标转了一圈才奋力拔了出来

在他的家乡河北饶阳县大城北村,刘英拿起枪打了5年游击,是八路军对日游击战略中一名最基层、最本土化的游击队员。他分别用梭镖、土喇叭(土枪)、盒子炮(驳壳枪)和三八大盖(日本制造的一种步枪),打死、打伤了至少4名日、伪军。

梭镖捅向鬼子后门

太阳探出地平线时,刘英提着一根竹竿就上路了。这实际上是一支梭镖,拔掉最上面的竹鞘,就是铮亮的梭镖头。在1941年初夏的这天上午,刘英还必须这般装备地去邻村开会。其时,日军经过5次大规模的围攻扫荡,占领了冀中根据地内的全部县城,据点亦从初期的181个增至500多个,大大限制了抗战活动的开展。

刘英进入邻村后即遭遇敌人。两名伪军骑着自行车在前,两名日军骑着马在后,正逢墟日,他们的到来让路人纷纷惊恐避让。但刘英根据敌人的样子作出判断,他们是路过临时来找点吃的,不是要来执行军事任务。果然,日本鬼子下马后,将缰绳往路旁的柳树上一系,伪军也赶紧把自行车就地放倒,便各自到集上去转悠了。

当时我看到其中一个鬼子挎着一支'王八盒子,就知道这是日军的小队长。我在想,如果能把那支'王八盒子搞到手就好了。当地人称鬼子为王八,鬼子身上的盒子炮就是王八盒子。刘英不再急着去开会了,开始悄悄跟随在鬼子后面。

那鬼子东张西望,走走停停。这时,有位小媳妇的花褂子在鬼子眼前一晃而过,鬼子就兴奋地叫着,笑着,一路追了过去,无人敢上前拦阻。有胆大的对小媳妇喊一嗓:奔南!奔南跑出村去钻玉米地!那小媳妇慌忙中却跑进了一条死胡同里。

鬼子大模大样地脱掉裤子,正将施暴之际,紧跟其后的刘英已经拔掉梭镖的竹鞘,露出了铮亮的梭镖。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准鬼子那朝天拱起的屁股,大叫一声'看镖!梭镖就直捅进鬼子的肛门里了。由于用力过猛,那梭镖插进去过深,拔出来都有点困难。我把手中的梭镖转了一圈后,总算把梭镖拔了出来。鬼子的鲜血立刻喷射而出,很快就把地上染红了一大片。刚开始鬼子发出了一声杀猪样的狂叫,后来很快就没了声息。刘英将梭镖插入墙角的一堆沙土中,用力擦净了上面的血迹。然后,他从地上拎起被鬼子撂在一旁的王八盒子,脱下身上的衣服将枪包好,纵身一跳,越过那堵墙,再穿过几条村巷,一阵风似的钻进了青纱帐,与等候在那里多时的青抗先同伴们会合了。

过了没多久,刘英听说,鬼子小队长回驻地就一命呜呼了。而那支缴获的王八盒子,在多名青抗先队员手中传用,又先后击毙了数十名日本王八羔子

刘英的名气,就这样传扬开了。他所在的大城北村民为此扬眉吐气,一个流传当地的段子说,一个驼子拾粪走进了外村,当地人没好声问他:哪村的?驼子立即直起了腰朗声答道:大城北村的!

日军开始悬赏500大洋捉拿刘英。刘英的名字正是这时候改的,他本来叫刘国昌。改名的原因一是让鬼子搞不清我是男是女,二是我立志要当抗日英雄。说到这里,老人笑了。

两个故事改变人生

刘英是家中长子,下有两个妹妹,因从小聪敏过人,被父亲寄予厚望。父亲目睹了表舅通过读书成为富商的发家过程,希望儿子也能走这条道路。刘英没有让他失望,尤其是国语成绩非常好。

这位姓宋的国语老师是一个瘦高的年轻人,毕业于北平一所学校,戴副眼镜,一身长袍,进教室之前会用手指轻轻地敲一下门。他的文质彬彬和优雅从容让刘英至今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一堂国语课,从此改变了刘英的人生追求。

那是1938年春,日军还没有踏进这个200多户的村庄,而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然初步建成。13岁的刘英正在村小学上5年级。宋老师讲了2个故事。

一位中国母亲在逃难的路上遭遇日本鬼子,见着中国母亲怀里不满周岁的婴儿,鬼子把一颗糖块塞到婴儿手中,婴儿用还没出齐的门牙咬下了一小口糖。没想到,那鬼子一把将婴儿拽过来抛向空中,然后,好几个鬼子举起带刺刀的枪,几把刺刀同时从婴儿的胸腹部穿过!那孩子死的时候,嘴里含着的糖块还没融化……”刘英说到这里,沉默了好一会。

第二个故事是,南京大屠杀之后,一群日本兵在一个村庄里排队轮奸一名年过六旬的中国老太太。刚开始老太太还凄厉地喊叫,拼命地挣扎。后来上去一个粗壮如铁塔般的鬼子兵,对着她的脸死劲地左右开弓,很快就将老太太打晕,最后气绝身亡。

那堂课上,女生们都哭了,男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嗷嗷大叫着要去当八路军,要把鬼子的脑袋像剁西瓜那样剁个稀巴烂!这个场景至今仍让刘英热血沸腾。

村里的年轻人在宋老师组织下开始成立武装组织,后来发展成青抗先。此时,宋老师的地下党员身份才真正开始暴露。此前,他多次给学生们讲解延安送来的《解放》杂志内容和抗日理念。刘英曾3次问他是否在党,他都笑而不答。

刘英因年纪小,不能参加大人的活动,但在宋老师帮助下,把村里小孩组织成儿童团,刘英被推选为团长。从此,孩子们的游戏就不再是娶新娘、过家家了,而是摸舌头炸碉堡,每次都像模像样。

自告奋勇为鬼子带路

1940年冀中初秋的深夜已浸染寒意。日军从饶阳县城出来抢粮了。地雷战那时已在冀中平原开始应用,鬼子进村无不提心吊胆。这一次,日军的卡车不敢走车道进大城北村,而是在村东头就远远停下了。日军派伪军先从小路进村,把村里的男女老少带到村东头集中,逼问他们哪里埋有地雷,好让工兵除掉。

面对长时间沉默的村民,鬼子急了,拔出了腰刀。这时,人群里站出一个人说:俺来告诉你!

此人正是儿童团团长刘英。人群里的青抗先队员后来告诉我,那时他们都把肠子悔青了:那晚怎么就让这小子参加了行动呢?这回可全砸在这小子手上了!说到此,刘英呵呵笑了。

鬼子们立刻将刘英团团围住,追问他地雷埋在哪里。刘英没答话,他反问鬼子有没有糖。鬼子忙说:有有有,糖大大的有!接过鬼子递给他的糖块,刘英小心地把糖装进衣袋里,而后他告诉鬼子:这里没有地雷,俺们不认识地雷。鬼子大笑:好!没地雷好!你的,在前面的带路,我们一起进村去!

你为什么向鬼子要糖吃呢?记者问。刘英有些得意:那样鬼子才觉得你是个小孩啊。

刘英走上了车道,狡猾的鬼子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原地不动,直到看着刘英在晨光中渐行渐远。乡亲们满是疑惑:怎么回事,那铁西瓜全瞎了?只有青抗先们看得明白,他们按字形埋设地雷,刘英当时不仅看得清楚,而且记得很牢,现在刘英走了个直线,是从雷与雷之间的空当走过去的。

鬼子要进村了,10名伪军的后面是4名日本兵,他们大摇大摆地踏上了车道。地雷炸响了,从浓浓的烟雾中传出敌人的嚎叫声……

没多久,刘英被准许加入村青年抗日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40911日这天,就成了刘英入伍参加革命的时间。仅一个月后,刘英转为正式党员,宋老师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一个叫田辛未的人

194251日,日军策动5万余兵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两个月的大扫荡,史称五一大扫荡

那天,刘英和3名青抗先队员正在自家炕上开会,鬼子突然进村了。要跑到村外的青纱帐已经来不及了,大伙便跳进了刘英家旱厕的蛤蟆蹲里。这蛤蟆蹲是一个简易的单口地道,往下3米再横向挖掘一个洞室,可藏身数人,几根竹筒通到地面以供呼吸。人员进出的道口都是厕所的那口大小便用的铁锅,因此俗称蛤蟆蹲

刘英和队友进去后,其母亲便把铁锅放回原地,说好鬼子一走就把锅端开。很快,鬼子就把村民们赶到刘家院子里集中了。刘英刚开始还能听到上面隐约的声响,但后来就一直是死一般的寂静,狭小的洞室开始让4个人感觉到憋闷,而铁锅还是纹丝不动。莫非家人遭受不测?刘英按捺不住,揣着盒子炮往上爬,头手并用把铁锅顶开钻出蛤蟆蹲

等到适应了外面的光线,刘英才看到乡亲们还呆在院子里,而鬼子也没有撤走。这时,一个影子从厕所外逼进,刘英想回到蛤蟆蹲已来不及了,索性掏出盒子炮准备火并,撂倒一个够本儿,干掉两个赚一个!

进来的是刘英称作辛未哥的同村庄稼汉子田辛未。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从来没有笑过,总是一脸木然。田辛未进来如厕看到了刘英,仍然是面无表情,然后,他指了指洞口。刘英会意,再次钻进地洞。我还记得,入洞时辛未哥从后面拉了我一把,怕我踩空。

田辛未把铁锅重新端了回去,小便后还用鞋沿着铁锅的周边,将缝隙一一踩了一圈才离开。不一会,鬼子就踩着嘎嘎响的军靴进来上厕所了。

刘英等人虚惊一场。鬼子走后,他们来到田辛未家表示感谢。想不到田家老少8口人,居然合穿一条裤子!怪不得辛未哥脸上看不到笑容。而就在刚才,只要向日军告发,田辛未就可以发财了:一名青抗先是300大洋,刘英是500大洋,1400大洋的赏钱足够他吃穿不愁了。

刘英等人把身上所有的碎钱都留了下来。那时我就发誓,等到革命成功了,一定要让辛未哥这样的乡亲们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20年后,刘英再回到家乡,带着一袋烟丝、一包古巴糖和一小袋南方的大米专门去看田辛未,但他因贫寒早已不在人世。田辛未们没有杀过敌,没有立过功,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风清云淡的日子里,刘英经常会想起那个叫做田辛未的人。那天是1942622,这个对他来说和入党时间同样难忘的日子,已深深镌刻进他的沧桑回忆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