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平县台城村老电工弓建国一家人上报纸了

 清风一缕了无痕 2021-03-11

从“灯头朝下”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安平台城村弓建国:农村电工见证村庄电力发展史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见过电灯的样子。70年风雨历程,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共和国同龄的衡水安平县台城村的弓建国,作为一名电工,他见证了台城村电力的发展,也展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电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图 本报记者 东方 通讯员 刘雅林

  出生在党员家庭 起名“建国”

  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在这个村当了半辈子电工的党员弓建国,不但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还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党员的革命家庭。

  1949年8月23日,弓建国出生在安平县台城村。其父亲弓占奎和母亲韩花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入党的老党员,父亲曾经在吕正操的领导下,在保定白洋淀一带打鬼子、除汉奸。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保定任市敬老院院长。1958年,因为修缮敬老院房屋,从屋顶上摔下来,因公负伤回到了台城村。母亲是安平彪冢村人,很早就为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村里一直担任妇联主任。

  因为诞生在红色家庭,又是1949年出生,父母喜不自禁,给儿子起名建国。

  弓建国说,他的人生也和共和国的发展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上小学时,经历了瓜菜代的艰苦日子。放学后,他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拿着镰刀,挎上篮子,去村外野地里挖野菜,醋醋柳、老鸹筋……现在提起这些野菜的名字他还记忆犹新。1963年发大水,洪水过后,他去深县(现深州市)丁屯、程屯一带,挖红薯根回来煮着吃。但是,他也忘不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全国各地的人民给安平等灾区送来了木薯干、白萝卜,还空投了不少饼干。

  电力不足 过年用电最紧张

  1968年,弓建国高小毕业,在生产队里看机子(当时用柴油机浇地)。1970年,台城村开始办电,弓建国和另一位村民去安平中学电工训练班学习了半年。回到村里,安装了第一台变压器。“当时只有村大队和变压器周边10多户村民通上了电,安装了电灯,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灯头朝下’的新鲜玩意,明晃晃的刺眼,比油灯亮多了。”弓建国说,可是,由于当时变压器少,许多农户不能安装电灯,这让他们非常羡慕早早安上电灯的人,也盼着自己家早日安上。

  又过了几年,村里又安装了几台变压器,村里又有不少人家都用上了电。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改革的春风吹拂城乡各地,那个时候,不但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还开始用电浇地。弓建国说,那个时候电力普遍不足,有时候浇地刚合上闸,水顺着垄沟刚到畦口,突然就停电了。如此三番五次的停电,弄得百姓颇有怨言。但是,作为电工的他也毫无办法。尤其是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电灯都亮起来时,是村电工弓建国最紧张的时候,他和另外一个电工整宿守着变压器,生怕超负荷运转烧坏了,让村里百姓过个“摸黑”年。

  真正大上电力的时候,是1990年之后。安平县台城村和安平县许多村庄一样,是丝网专业村,以前都是手工编织,1990年,村里不少加工户开始上电力织网机,作为电工的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拉线、接电、抄表、收取电费,家里内外,地里一切的活儿也只有让妻子一个人忙活,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从来也没有埋怨过他。几年之间,村里村外,电网就像蜘蛛网一样密集,村民们几乎都能正常用电了。

  日子好过了 感恩党的关怀

  就这样,经过近50年的发展,安平县台城村的办电史,作为电工的弓建国记得清清楚楚。从1970年村里上第一台变压器开始,到现在村里已经拥有60多台变压器,无论是浇地还是工业用电,基本上很少停电。“就是每年的大年三十,家家所有的电器都打开,电力供应也很充足,再也不用守着变压器过年了。”弓建国说。

  如今,弓建国已经退休在家,他的工资报酬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生产队给工分,到上世纪80年代电费提取一点,再到后来电力部门财政开支,真是翻了几十倍。除了耕种几亩地外,他们平时看看电视,外出旅游,生活自在。

  弓建国有一双儿女,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安平二中教学,年年送毕业班,教学成绩优秀;儿子从事丝网贸易,在外地开了一个丝网门市,生意很红火,孙子孙女上学成绩也很好。说起这一切,弓建国说,要感谢党的关怀,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