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泰斗邹衡力挺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城市文化观察 2021-03-11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于2019年元月正式开馆,基本陈列“江汉决决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于2020年5月18日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其中,遗址博物馆隐匿于公园之中,又与遗址本体相呼应,成为本次获奖的亮点之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馆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二十余年间,几经周折,从1993年开始提出商城博物馆的规划思路,一直到2019年博物馆才正式运行开放。

1994年,武汉市组织完成了《盘龙城遗址风景区保护开发规划》,划出了10.94平方公里的文物保护区和风景区控制范围,在盘龙湖北岸童家嘴附近规划商城博物馆,包括中国之城博览馆、中国宫廷展览馆、商代礼乐娱乐馆、出土文物展览馆等,不过“还需进一步作出详细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最终,此规划未获相关方面审批通过,因而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在当时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盘龙城遗址保护范围图上,其保护范围只有盘龙城宫城周边1.1平方公里的面积。下图为出土于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1号墓的铜尊(腹部饰有牛首兽面)

2002年年初,武汉市召开了“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邀请来了国内众多著名专家学者,经过充分论证,达成盘龙城遗址是“武汉城市之根”的共识。会上,商周考古第一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先生指出:“盘龙城是研究我国早期城市和国家形态的一只'麻雀’。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盘龙城不仅是武汉城市之根,同时也是湖北省的招牌,应该将盘龙城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示出来。”与会领导、专家均认为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尽快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保护好盘龙城遗址这一“武汉城市之根”,建设一座规模适当的遗址博物馆以展示出土文物。

为推进盘龙城遗址保护工作,武汉市文化局于2005年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总规》于2007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批复中对遗址公园入口及博物馆建设给出了具体意见,“遗址公园入口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遗址形制和遗址展示的需求”,建筑规模建议控制在3000平方米内。

2015年3~4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完成选址区域的考古勘探报告。对小王家嘴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现商代墓葬21座、灰坑8个、晚期墓葬5座。2016年9月,又在博物馆建设区域南侧的大邓湾岗地发掘了6座明代墓葬。这些成为盘龙城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被及时吸纳进了新馆展陈体系之中,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

博物馆设计采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思路,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消隐了建筑体量。建筑设计将“城”“台”概念与自然坡地巧妙结合,建筑自身即是大地景观又是观景台,与遗址核心区产生轴线关系、景观对话。观众登上建筑屋顶的观景平台,遗址尽收眼底。展厅内的景观视窗联通室内展览与室外景观,透过二展厅的玻璃窗可与博物馆建筑东侧的小王家嘴遗址对视,并可远眺至遗址核心区的杨家湾岗地,实现了博物馆现代展览与古代遗址的对话。建筑体块底部的仿土墙,围合公共仪式厅、基本陈列厅与庭院,抽象诠释古代“城”之意境:“方正”“围合”。通过入口庭院、门厅、公共长廊将四个展厅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分有合的布局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