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艺平台】马万国:全球艺术家编码【0618】作品鉴赏【0294】(2021年02月15日)

 大师之道 2021-03-12

【中艺平台】马万国:全球艺术家编码【0618】

更多有关马万国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搜索【马万国】或【0618】

王镛:马万国的昆仑系列(2015年6月24日)

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中华龙脉,在《山海经》等古代典籍中“昆仑”是富有神话传说色彩的神山,曾引起历代诗人的吟咏赞叹。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词作《念奴娇·昆仑》,意境壮阔,想象奇伟,一直被广大诗词爱好者传诵,也激发了当代中国画家马万国创作昆仑系列山水画的灵感。2001年,马万国初次踏访昆仑山,顿时被昆仑山那种高寒浑莽的壮丽景色征服,亲身领略了毛泽东词的博大意境,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昆仑系列创作之旅。

马万国1961年生于山东淄博,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马万国中国画展”。当时他的创作尚未专注于昆仑题材,但他的山水画已注重大气势、大笔墨,为他日后创作昆仑系列准备了条件。尽管他并非画昆仑山的第一人,早在1965年李可染就画过《昆仑山·写毛主席词意》,后来周韶华、王广才等画家也曾魂系昆仑,但马万国的昆仑系列仍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马万国的昆仑系列,以毛泽东词《念奴娇·昆仑》的意境作为自己追求的大境界,同时他多次深入青藏高原昆仑山区实地写生,把浪漫诗意与真实山水结合起来,运用大气势、大笔墨抒发自己豪壮的激情,创造了“莽昆仑”的雄浑意象,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马万国的昆仑系列主要得益于写生。“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毛泽东词开篇第一句便写出了“莽昆仑”跨越时空的雄伟感和沧桑感。而如何以中国画笔墨表现“莽昆仑”的雄浑意象,是摆在画家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如果沿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笔墨,即使模仿荆浩、关仝、范宽诸家北派山水的笔法,恐怕也难以画出“莽昆仑”那种万古洪荒、无限苍凉之“莽”。我们翻阅中国古代山水画史,古人确实没有到昆仑山写生的记载。既然没有现成的传统图式可资借鉴,那么昆仑山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粉本。马万国在他的《走进昆仑创作有感》中写道:“深入昆仑,仰观俯视,甚感宇宙之宏大,历史之悠远。我逐渐被它那茫茫无际的视野、荒凉辽阔的景色和遮天蔽日的气势所折服。蒸腾的雪山,飞动的乱云,轰鸣的河流,还有寥落的人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令我心潮澎湃、神思泉涌。”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趋矣。”“莽昆仑”之“莽”与马万国这位山东画家豪爽朴野的个性之“莽”恰相吻合,因此特别适宜发挥画家运用大气势、大笔墨营造大丘壑、大境界的才情。这种大气势来自画家的个性气质,也来自从昆仑山写生中把握的大山大水的大结构、大走向;这种大笔墨来自画家的笔墨修养,也来自从昆仑山写生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新的笔法、墨法、皴法。

黄宾虹山水有所谓“黑宾虹”与“白宾虹”之分,马万国笔下的“莽昆仑”也包括“黑昆仑”与“白昆仑”。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昆仑之丘”、“昆仑之虚”亦称“黑昆仑”,原指西北大荒之中的黑色幽都、黑水发源地、太阳和一切生命的归宿。马万国创作多年的“黑昆仑”以粗笔浓墨为主,略施色彩,总体上带有黑白摄影的明暗光影和黑白版画的强烈反差效果。那些放笔横扫皴擦的肌理和大面积渲染的水墨,以及留白或飞白的局部,烘托出“莽昆仑”莽莽苍苍的质感和气势,而浓重幽暗的墨色增加了“莽昆仑”沉雄神秘的氛围。不过,长年积雪的“莽昆仑”不止“黑昆仑”一种风貌,更多时候是以“白昆仑”的面貌呈现。毛泽东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写的就是“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望远,白龙万千,纵横飞舞”的“白昆仑”的意象。马万国最近也在尝试创作“白昆仑”。因为相对缺少笔墨发挥的余地,“白昆仑”比“黑昆仑”更难画,但画家巧妙利用大面积留白或飞白的大笔墨挥洒和背景渲染,画出了银装素裹的“白昆仑”犹如“白龙万千,纵横飞舞”的神奇圣洁的景色,更加多侧面地表现了“莽昆仑”的雄浑意象。

毛泽东词《念奴娇·昆仑》结尾表达的革命浪漫主义理想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画家机械地图解毛泽东词意,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一定会激励画家继续创作出更多浪漫雄奇的山水画作品。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0294】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