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无毒不丈夫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三句俗语错了吗?

 悟无误 2021-03-12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毒不丈夫”“女子无才便是德,三句语浅显易懂,道明了人的本及男权社会丑陋面。可如今有说,“确实曲解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误读这三句话太久太久了!”其所谓“正解”是:第一句“为”解为“修为”,第二句“毒”解为“度”,第三句“无”解为“自视无”,全成了“鸡汤”!这是缺乏训诂基本常识的“证说”,典型的强词夺理

不妨逐句简析:

第一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难觅出处。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有类似说辞:如有毫厘昧心,天诛地灭。”有传出自《佛说十善道业经》。该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法师《佛说海龙王经》,唐宋再译,其中并无此语。又传当今的净心(净旻?)法师演讲该经时说了“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解“为”成“修为”,未见文本依据。退一万步,或哪本佛经有类似话语,仍需根据原文语境,确为“修为”之意,则是翻译处了问题。因“为”并无“修身”义,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见于汉代成书的《礼记》。更早的《论语》有“三省吾身”说。所以,修为自身绝不可能译成“为己”。

“为己”的理念,更早是杨朱的“贵己”“重生”。他把私权从公利中界分出来:“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世固非一毛之所济”。两千多年后,我们才懂得只有明确私权,才能正视公权以公利名义侵害私权。用诡辩把杨子说成“一毛不拔”,始于《孟子》尽心篇。

即便从消极面看,“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过是说穿了人的自然本性,虽然人还有社会共性的一面。

第二句“无毒不丈夫”亦流传已久,难觅出处。最早或见于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一折:话说毛延寿奉旨选宫女,最后遇了王嫱(字昭君),索要百两黄金未成,而“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把美人图点上些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王实甫《西厢记》:“他不识亲疏,啜赚良人妇;你不辨贤愚,无毒不丈夫。”再后,清代钱彩编《说岳全传》五一回有言:正合着常言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再后,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诚然“无毒不丈夫”,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

显然,毫无意义,马致远12501321?)、王实甫(12601336),“无毒不丈夫”之毒皆为本义:狠心加害。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显然是另有出处。在前,则是马王化用谚语;在后,则是改善马王之语。

第三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流传已久,难觅出处。今所见最早为陈继儒读书游学的感悟集《安得长者言》,其中录“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陈眉公15581639同时人张岱(15971689?)《公祭祁夫人文》说:“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陈确16041677《新妇谱补》试图解释:“有才而炫,所伤妇德实多。”李渔16111680《闲情偶记》进一步解释:“女子无才便是德,言虽近理,却非无故而云然。因聪明女子失节者多,不若无才之为贵,盖前人愤激之词。”章学诚17381801《文史通义》,再三解释“前人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者,非恶才也。正谓小有才而不知学,乃为矜饰骛名,转不如村姬田妪,不致贻笑于大方也。

陈为明末时人,一生不曾纳妾,与妻相敬如宾。何纳此言?有说(说出自《安得长者言》而未见)以为,“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此说虽通,但未能解“男子有德便是才”。于是,有人横生破读之法:“便”,辩也。男子有德辩是才,女子无才辩是德!

现代文明以前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农耕文明封建文化男权社会,男人必须立命养家,女子不过相夫教子。何谓“才”?平常非才,过人曰才。男人竞争于外必需才,无德必生祸端;女子持家在内无需才,无才则少机巧。于是,“男子有德便是才”是提醒男人不可缺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提醒如何待见女子无过人之处。

孔子有名言“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论语.阳货》),可以佐证此说。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孔伋、亚圣孟子),仅未闻颜回休妻,孟子欲休妻被母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