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的圣贤很重视观察天地运行之道,古人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而制定太阳历法,又叫干支历。 干支历中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表示自然节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农耕生产; 观察月亮绕地球运动周期规律而制定月亮历,即阴历。 阴历以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来指导民俗生活。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殷周时,就有在冬至日祭祀的相关记载。 冬至日在周代是新年的元旦。 唐宋时,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古人认为:冬至阳生春又来。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东汉班固《汉书》)。 东方的哲学向来看重万事万物之间看不见摸不到的关联关系,以及事物运作背后的规律和背后推动能量。 俗话说:冷在三九。 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拥有土壤植被以及大气和水分储存热量,因此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由此可见古人并不是用温度来判断是否入冬了,是否立春了,而是根据阴阳的转化节点,即推动四时更替背后的能量(阴阳)转化特点为判定标准。古人更重视的是质的变化,而非量变的范畴。 民间认为:冬至阳生,是天地赐予的福气,因此冬至大过年。 冬至这天,北方地区有吃饺子、吃馄饨、喝羊肉汤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米团、冬至长线面、做腊味糯米饭、炖八珍的习惯。 有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保留敬神明、拜祖先、祭天祭祖的习俗。 传统上把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按照道来生活的人称为有德之人;把逆天时地理人伦而行的人称为缺德之人。 我们不妨效仿古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过一个回归传统的冬至吧! 期待分享各地的冬至趣事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 《黄帝内经》 —下期更精彩— 文 | 若兰 图 | 网络 校对丨紫苏 编辑 | 似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