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出这些改变后,我终于开始进步了

 鱼堂主 2021-03-22

你好,我是鱼堂主。

我们是做行动成长社群,经常会面对一些成长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开始改变?究竟怎样才算改变了?

如果是社群外部的同学问。

我会说找一件事开始行动起来,先坚持个100天。不要想太多,把生活的掌控感和学习的自信先建立起来。

因为我们可能只有这一次交流机会,我不了解你的背景和具体情境,只能提供一个普遍好用建议。

提问过后很难有新的交集,有没有去执行,做的效果怎么样,这些我都不知道。

有些同学可能会对这个建议无感,因为大家想听的是独门秘籍,最好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用就有效的好方法。

比如,怎么才能改变啊?

你的每天早上 4:50 点起床努力才行,然后坚持到底你就胜利了。

然后使用各种名人案例,各种心理学依据一顿狂喷,听得人心满意足的带着秘籍回家了。

时间效果大家用脚指头都能想到,除了让你睡眠不足,没有任何效果。我再次重申,几点起床跟成功没有半毛钱关系,具体几点起床只有一个标准,看需要。

如果是在社群内部,通常我会说不要急,这个得慢慢来。

为什么堂主要做年社群?

就是因为靠短期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这个需要长期的熏陶影响,每天大家一起行动,相互帮衬一把才有可能走出改变。

我们要承认改变本身就是很难的,如果容易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在那里问如何改变?

承认改变很难,才能放下速成、捷径、侥幸心理,去认真地看待改变。了解它的机制,找到解决的核心,从而真正走出困境。

就好比两个人打架,困境对你了如指掌,各种人性弱点招式向你攻来。你对人家困境都瞧不上眼,啥情况都不了解光着膀子就干上了,这样怎么可能打赢呢?

1、什么叫改变?

从哪里开始了解呢?就从最基本的概念梳理,什么叫改变?

整天激动得不行,喊着我要改变,我要改变,我要成功,我要成功。

那对改变的理解有多少呢?

只有个模糊的念头要改变,对改变本身一无所知。

改变首先是一个中性词,不是说改变了就都是好事,如果说一个人有了变化,就叫改变。那一个人本来不吸烟,现在变得开始吸烟了,这个也是变化了,这个是想要的改变吗?

当然不是,所以我们要对改变有个重新的理解才行,一共分为这么3种基本类型。

第一,对自己有利

过去天天躺在沙发刷手机,现在每天跑步3公里,精气神变好了,这个就是对自己有利的改变。

第二,对自己不利

本来工作努力上进,结果女朋友分手了,就开始放纵自己,不去上班天天在家打游戏,这个就是对自己不利的改变。

第三,保持不变

过一天算一天,循规蹈矩地重复,没有变好,也没有更差。

从社会不断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没有进步其实就以为这变差了,因为大家都向前走了,就你没动一步就算你没变,对比下来你还是落后了。

这个是社会竞争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一个明显的成长陷阱,不必因为别人说破就感到焦虑,我们常说的内卷,其实就是这样产生的。

最后可以给改变下一个定义:

在你身上发生了有利自己改变,才是想要的改变。

这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改变。

2,是什么促使你改变?

对改变的定义已经了解,那触发改变的动因机制又是什么呢?

当然,对外我们会说,我要成长,要更好的自己,为了实现自我而努力。

这个没啥,年轻的时候,都会被短暂的激情推着前进,哪些真正促使你改变的因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浮上心头。

女儿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上学的学费还没准备好。
最近公司调整工作不稳,但是房贷车贷也要还了。
刚找到工作还没站稳,房东要涨房租不愿意就要搬走。
自己马上35岁了,工资勉强够用,被辞以后能干啥都不知道。

堂主这一针扎下去可能会见血,但是没办法,要想改变直面现实是基础,我们只有直视这些问题,才能看到问题的根源。

是这些让人变得不得不浮躁,一件件压力让人变得不得不着急,因为你等不起,耗不起,必须得找到出路。

这一切都会让你产生我要改变的念头,但是现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想打破这厚厚的牵绊太难了。

我劝你不要急,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不是泼冷水,而是帮你踩刹车,人在着急的时候会失去理智,没有理性就不会有思考。

没有思考的决策,通常都只会带来灾难。

我一个朋友开店,找老师交了9万块,说帮他生意翻倍很容易,结果折腾了一年,又搭进去很多钱,最后还是没有改变。

在你着急的时候,会把秘籍骗子当救命稻草,这个往往是陷阱的开始。

在生活中遇到没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你开始改变,这个才是改变的触发机制。

当然这里还要区分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被生活所逼开始改变,看到问题根源提前准备改变。这个区别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态,急不急就看你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状态。

3、打破虚假,真正成长

我的建议很直白,抓住一起机会开始行动,一定要实实在在地下地干活,这个是唯一出路。

我前面说得那么狠,就是希望能看清现状,不要做表面功夫,要有实在的事支撑改变。

我们看透这一点,再去看过去的自己,和现在外面热火朝天的成长人群,谁才能获得真正的改变呢?

如何打破虚假式改变,获得真正的成长呢?

我觉得有以下这3点:

第一,对行动有心理洁癖

在改变上一直有个理念,就是这件事本身就很难,咱就别给自己找麻烦了。

无论是行动、读书、写作、健身等等,不要自己给自己增加阻力。

你想读书,抄起一本开始看就完了,可是有些人偏偏不要,想要开始读书,今天就算了,每天再开始吧!

想要开始写作,现在不能写,因为我还没读完如何写作的书。

个人成长计划已经做好了,非要等到开年,或者下个月1号再开始。读书会开始一个月了,明明自己想清楚了,就是因为别人开始了,非要苦等100天后再行动。

中间等待的这段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这种心理洁癖给自己带来很多无谓的阻碍。

对行动只有做和不做的区别,其他都是废话,只有这样想才能斩掉洁癖。

马上做,别废话。

第二,过于追求形式美感

我个人对花里胡哨的手账非常排斥,把这个当成兴趣爱好就算了, 还非要说自己是在成长改变。

这种在工具上花费太多时间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用形式化的美感,来替代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的空虚。

读个书,非要准备3个书签,5个颜色的记号笔,2个不同用处的笔记本,一杯咖啡,一份甜点,一个无线耳机,这一套下来比结婚还繁琐。

一本书还没开始思考,就把精力花费在,如何画一个漂亮的脑图,怎么拆分干货的笔记,看书10分钟,折腾2小时。最后终于心满意足的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说成长就是用努力和汗水换来的,伴随着朋友的点赞,自嗨达到顶点。

很多人因此弄混了一个问题,我们成长改变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

这种表演性质的努力,真的能给人带来改变吗?

用繁琐形式的美感,掩盖没深入学习的内在,这是一种病态美。

第三,停留在浮躁的表面

网络的及时反馈,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一本书还没看完,就着急分享要点,显得自己在努力。

我们读书会把读书分为,为自己读和为别人读

为别人读书,追求的就是快速概况要点的能力,这本书讲了什么,主要干货有哪些。

讲究快速看到,提炼书中要点,梳理成一篇文章。

为自己读书,不求马上跳出干货步骤,而是看那些对自己有启发,让你思考想通了哪些事,能不能用这本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

不求快,不求数量,而在于启发思考,影响实际的行为改变。

一个道理你理解了,想通了,知道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却不去使用,这样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没有深入地思考阅读,就好像游泳的时候,憋了一大口气,却不沉入水底,还在水面上努力憋气,没有思考的阅读就如同是在水面憋气。

读完一本经济学,看完一本心理学,过去的疑惑还是没有解开,对一些类似现象无法给出合理解释,这样的读书就没有读进去。

带着思考读书,沉入水底的潜泳,才是扎实的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