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议礼闹剧,将从未称帝的父亲挤入太庙,嘉靖的任性无人能及

 史海甄客百晓生 2021-03-12

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突然去世,年仅31岁。

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

由于其生前无子,同时也事发突然未留下明确传位遗诏,故经时为慈寿皇太后的张氏(即武宗生母)与内阁首辅杨廷和计议,决定遵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定的《皇明祖训》当中的“兄终弟及”原则,令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承继孝宗之宗祧,以此方可“名正言顺”继立帝位。本来计划堪称完美,但没想到的是,这位当时年仅14岁的接班人朱厚熜,压根不是一位好相与的主。

明世宗.jpg嘉靖帝画像

生于1507年(正德二年)的朱厚熜,父亲朱祐杬系宪宗朱见深的四子,乃孝宗皇帝朱祐樘的同父异母弟,按辈分算是武宗朱厚照的叔父,受封兴王,就藩于安陆(今湖北钟祥)。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朱祐杬去世,赐谥“”,次年四月初三以亲王规制葬于安陆东北的松林山,年仅12岁的朱厚熜因此早早承袭兴王之位。

不符规制但又令人无可奈何的继位之法

按照常理,对这突如其来的皇位,朱厚熜应该是感恩戴德才是。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位看似天真无邪的小皇帝内心有他完整的一套想法,乃至后来20年之内,都在为实现这套想法而奋斗。

在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礼部尚书毛澄等人的陪同下,朱厚熜由安陆于四月二十一这一天来到了京师,按照礼部大臣所拟定的流程,朱厚熜本应按照皇太子继立帝位之礼,即从东安门入文华殿,而朱厚熜却以“遗诏以吾嗣皇帝位而非皇子也”为由,概不接受以杨廷和为首的诸臣之议。

是日日中,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经过一番抗争,最终还是在慈寿皇太后“天位不可久虚”的敦促下,诸臣妥协,朱厚熜于四月二十二这一天正午神气百倍地按照嗣皇帝之礼从大明门、承天门(现天安门)的御路进入紫禁城,在祭拜完天地宗庙社稷、大行皇帝武宗以及拜见完慈寿皇太后之后,在奉天殿(现太和殿)登基继位,且自作主张摒弃礼臣之前所拟定的年号,而采用自己所定之“嘉靖”,以次年为嘉靖元年,寓意勘乱图治、破除弊政,因其在位的45年之内,始终使用此年号,故世人也称其为“嘉靖帝”。

朱厚照11.jpg明武宗剧照

从继位路线上,就可以充分看出朱厚熜是一位十分有自己想法甚至不惜违背规制之人,当然,如果终其一生仅此一事显其内心,那就太小看这位少年天子了。

加封尊号,以达正统

就在登基大典结束后的第五天(四月二十七),嘉靖帝便下旨让群臣讨论兴献王(嘉靖生父)封号及主祀等事,其意图很明显,一方面想让自己的皇位来得更正当,另一方面欲为父母谋私亲。

此事一经宣布,立时引起轩然大波。朝中一些安陆旧臣以及依附者极力拥护,而武宗老臣大多坚决反对,毕竟这是有违太祖皇帝所定之制的,因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著名的“大礼议”之争便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朱厚熜已为皇帝,按照他的想法,生父朱祐杬即应同时被尊为皇考。但他似乎忘记了一点,他的皇位并非从其生父处而得来,且根据杨廷和等人的力谏,此举也不合太祖皇帝所定之规制。因为按照《皇明祖训》的说法,虽然有“兄终弟及”的规则,但继位的前提,继任者必须是嫡母所生,即出于慈圣皇太后,相当于严格意义上必须是武宗的亲兄弟才能继承皇位。

朱元璋画像.jpg明太祖画像

而朱厚熜本来就不具备法定的继承权,其父朱祐杬的生母邵氏系宪宗朝妃子,邵氏虽在宪宗朝位至贵妃,但始终未能入主中宫,其后代按例自是不能承继帝系,故在皇位的正统一事上,朱厚熜有着先天性的不足。而武宗的突然驾崩加身后无子,让杨廷和与张太后不得不人为地硬将朱厚熜当做是武宗亲弟弟来向“兄终弟及”这个规则靠拢,以此解决嘉靖帝皇位正统与否的问题,相当于是将其从兴王一脉过继到孝宗一脉,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皇宗正统继续绵延。

如此一来,嘉靖帝便需称本为伯父的孝宗为父亲、本为伯母的张太后为母亲。虽然在当时过继改称谓一事不论皇家亦或民间屡见不鲜,但嘉靖帝本人却并不乐意。按照他所想,自己入嗣了孝宗一脉,那兴王一脉岂不断绝?仅因继承皇位便使本家断了香火,他定然不会安心,于是坚决不同意。

秋七月壬子,进士张璁言,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立兴献王庙于京师。

同年七月初三,新榜进士张璁进言,以嘉靖帝“继统不继嗣”为由,请对皇帝生父生母尊崇备至,立兴献王庙于京师。简而言之,便是附和嘉靖帝力主称兴献王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以此彰显陛下尊亲之孝。此番言论正如嘉靖帝心意,故对张璁朱厚熜是赞许有加。两个月后嘉靖帝生母蒋氏从安陆抵达京郊,以其位号未定誓不入京师,明显是在向百官施压令众人妥协,嘉靖帝此时也向慈圣皇太后以退位让贤与生母唱了一出双簧,如此形势之下张太后及百官只得妥协,令杨廷和代帝拟旨,言明嗣皇帝生父母为兴献帝、兴献后,诏旨颁布之后,蒋氏方以皇太后之礼入宫。

朱厚熜.jpg嘉靖帝剧照

但这远远未达到嘉靖帝心中所愿。1522年(嘉靖元年)初,心腹张璁再度以《大礼或问》一折,以皇帝“议礼立制应奋独断,揭父子大伦昭告中外”,嘉靖帝紧接着召集杨廷和等内阁诸臣,直接下令在生父生母尊号上另加“皇”字,此举受到阁臣的一致反对,甚至直接当场退还朱厚熜的诏令。

清宁宫后殿灾。命称孝宗皇考,慈寿皇太后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阁臣之所以如此明面反对,一方面来源于嘉靖帝本身要求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恰好同时兴献后蒋氏所居的清宁宫后殿起火,杨廷和等人以此视为祖先对如此不符礼教之事的不满和示警。当时15岁的嘉靖帝一则确实理亏二则根基不稳,故只能将为父母加尊“皇”字一事暂时搁置,此回合虽未能如愿加尊父母为皇帝皇后,承认承继孝宗宗祧,但好歹坚持己见未改称父母为“皇叔父、母”,也算是一种胜利。

但好景不长,1522年底,随着嘉靖帝祖母寿安皇太后邵氏的去世,嘉靖帝与内阁的矛盾再次被激化。

起因源于内阁按照成例,拟定邵氏的丧期只办一天,而事实上也确实按照此法而办,但祖母丧仪上的种种简略却深深地刻在了嘉靖的心里。1523年(嘉靖二年)六月三十,嘉靖帝再度令内阁拟旨为父母加尊“皇”字,此次内阁虽然当场未公开反对,但一退朝立马拒绝执行此上谕,朱厚熜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又过了半年,羽翼渐丰的嘉靖帝在南京刑部主事张璁的“尊孝宗皇伯考、兴献帝皇考”的建议下,杨廷和直接以辞官来抗争,没想到嘉靖帝为一己之私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位老臣的辞职申请。

杨廷和画像.jpg杨廷和画像

夏四月己酉,上昭圣皇太后尊号曰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庚戌,上兴国太后尊号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癸丑,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大赦。

没了首辅杨廷和的掣肘,嘉靖帝做起事来顺遂了许多。1524年(嘉靖三年)四月,朱厚熜亲自下旨,尊生父朱祐杬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三个月后,更是直接在左顺门当着群臣百官之面,公开宣布父母尊号去掉“本生”二字,这意味着在尊号上,其生父母已同以往帝后毫无差别。虽然没了主心骨杨廷和,但在其子杨慎以及御史王元正的带领下,百官还是在左顺门、奉天门等地跪伏力谏,人数高达300余人,且从早跪到晚也不倒班、不轮休,目的就是让这位少年天子早日清醒收回错误的成命。

戊寅,廷臣伏阙固争,下员外郎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锦衣卫狱。癸未,杖马理等于廷,死者十有六人。

因声势浩大,一时力谏声哭喊声响彻京师,嘉靖帝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将带头的八人及一众大臣200余人全部下狱。最终以涉事四品以上官员夺去俸禄,五品以下足足134人被施以廷杖,乃至其中有16位大臣扛不住而身死。在嘉靖帝的铁血手段下,与此同时朱祐杬的神牌由安陆抵达京师置于观德殿之内,两个月后嘉靖帝下旨正式改尊孝宗为“皇伯考”、慈圣皇太后张氏为“皇伯母”,其父位于松林之墓也改名为“显陵”,如此一来,其生父母终于成为皇帝皇后,其后代支系也归于正统,至此,长达三年之久的“大礼议”在朱厚熜的铁腕手段之下,暂告一段落。

之所以说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因为虽然外表看似已经全面地达到了嘉靖帝所想要的目的,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为其父母加了一个尊号而已,他想要的可远远不止这些,在其后的十几年之中,关于自己和父母的相关礼仪争论一直未曾停歇。

独建世庙,居诸庙之冠,表孝敬之情

1528年(嘉靖七年),22岁的嘉靖帝对于父亲神牌仅仅放在观德殿还是不满,不仅令史官修撰《献皇帝实录》,而且在太庙附近新建一座世庙来达到为父亲专门祭祀的目的。建成后的世庙堪称京师诸庙之冠,如此父亲的神牌终于可以单独一庙供奉,每逢正月大祭,嘉靖帝携生母蒋氏必前往世庙拜谒,其所具礼仪与太庙如出一辙,故每逢此时百姓都会在前往世庙的必经之路上凑热闹瞻仰圣容,慢慢此举竟成为了民间的习俗,京师“逛庙”一词便出于此

1530年(嘉靖九年),朱厚熜不顾礼部诸臣的反对,将天、地、日、月祭祀统统分开举行。为了更好地施行此举,他命人专门在大祀殿南面建造了圜丘台,并命名为“天坛”,朱厚熜通过改变外表看似不可动摇的祖制来巩固树立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

天坛.jpg天坛

即便如此,通过几年的时间嘉靖虽然为父母争到了合法正统的地位,但父亲的神牌依旧未能升祔太庙,而此时发生在南京的一件大事却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1535年(嘉靖十四年)八月,位于南京的太庙被焚毁,礼部诸臣商讨善后事宜,而嘉靖帝此时提出放弃重建南京太庙改为全部集中在京城祭祀。

此举得到诸臣的认可,而嘉靖帝为了让父亲朱祐杬不显山不露水地升祔太庙,他又提出重建京师太庙和父亲的世庙,并根据“父子兄弟同处一堂于礼非宜”,将本来同堂异室的大庙改为单独分列的九庙。如此,每位皇帝和父亲的世庙一样都成了独立的庙宇。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月,两庙皆建成。

崇尚私亲,自立皇系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父亲真正拥有升祔太庙之后所得的庙号,嘉靖帝不惜在1538年(嘉靖十七年)十月将祖先朱棣的太宗庙号改为“成祖”成祖之称自此开始)。众所周知,对国家有开创定鼎之功的方可称之为“祖”,朱棣皇位的得来我们都深知其中缘由,朱厚熜如此安排是为了宣示祖先皇位的正统,仿佛他“弟接替兄”一般合法合理。毕竟在嘉靖时期,世间对于朱棣皇位的来源早已不会(也不敢)怀疑,嘉靖借此机会将父亲朱祐杬追尊为“睿宗”,从未当过皇帝的父亲也终于全方位地被儿子挤入了太庙。

朱棣.jpg明成祖剧照

就此,新的太庙和世庙便按照传统的昭穆次序(太祖及先祖居中,仁英孝为昭,宣宪武为穆,成祖与睿宗各成一庙)落成。可如同清宁宫火灾和南京太庙火灾一般,刚建成四年多的新太庙便于1541年(嘉靖二十年)四月初五傍晚被毁,此时的嘉靖帝认为这是先祖不愿分处各室以此示警,故决定放弃九庙分立而改回同堂异室,第二次改建的新太庙于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中旬建成。

史海君说:

按照明朝的祖制,太庙排序必须严格按照昭穆次序进行,而朱厚熜却将“伦理”凌驾于昭穆之上。根据他拟定的神牌排序,太祖居中,成宣宪睿居左,仁英孝武居右,古以左为尊,将从未当过皇帝的父亲置于武宗之上,即使辈分上说得过去,但在宗法严谨的那个时代,于理不合,实乃闻所未闻。

至此,嘉靖帝终于实现“父入太庙”的目标,而从其内心来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彰显自身皇位是来自生父一脉,既非伯父孝宗也非堂兄武宗,现在想来实在牵强可笑。长达20年之久的议礼之争,自此画上句号,直到1644年明朝结束,其父睿宗的神牌也未被撤出太庙。

嘉靖的一生,虽然前半段有过改革也确有成效,但在宏观上并未有令人称道的丰功伟绩,反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晚年的笃信道教,宠信权宦,尤以长达20年之久的大礼议而著称,此举将他的“不按常理出牌,置宗法昭穆而不顾”体现地淋漓尽致。而因此成为世人所铭记之帝,实乃不胜唏嘘。

参考资料:

《皇明祖训》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

【清】张廷玉《明史.世宗本纪》、《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