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智慧校园建设,已沉淀大量的业务数据。 从44个业务系统中抽取数据形成19个数据子集、1137张表、13554个数据项、5186万条数据,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信息采集不全面、信息多次填报等问题,给教师带来繁重的填报负担。 通过“一张表”的建设,在数据层面,实现数据的“一次填写,多次使用”,促进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实现“一次录入、多级审核、共享互通、重复使用、自动填充”,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等相关数据的展现与分析。 图1 数据治理的范围 学院级数据治理涉及的数据 通过“一张表”应用的建设,推进学院级数据治理,是“一张表”平台建设的核心目标。梳理学校数据中心涉及学院级数据的主要数据59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6项、教学信息35项、科研信息12项、公益类数据6项。从公共库中抽取已有的部分数据,仍有一些数据需要学院级配合进行数据治理相关工作。 学院级数据治理涉及的人员责任分工 “一张表”应用基于学校数据中心已有的数据基础进行建设,但仍存在需要各学院共同参与完成的相关工作。由校级信息部门统一组织协调,角色和责任分工如下: 学院负责人责任分工:确定学院年度考核方案;组织学院各级管理人员及教职工配合完成各阶段工作;对学院数据分析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和进一步需求。 教务管理员责任分工:核对并完善来自教务系统的课堂教学数据;按模板整理无系统数据来源的教学类数据,导入“学院一张表平台”;审核各项教学数据,并处理教师报错。 人事管理员责任分工:核对单位人员及组织机构设置;准备人事类数据,导入“学院一张表平台”;审核各项人事类数据 ,处理教师报错;设置考核方案,核对考核规则及被考核人员等,启动考核并审核考核结果;通知并组织教职工完成数据填报和考核工作。 学院级数据分类 学院级数据治理本着“谁录入谁修改”的原则,将数据修改权限下放到教师本人,通过建立“考核”“职评”等数据应用,逐步推进个人数据符合学校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 学院级的数据来源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院系级填表中心 “一张表”提供了填表中心服务。填表中心着眼于数据服务,为教师提供填表服务,如业绩考核数据上报、岗位聘任数据上报、基础数据上报等填表服务。填表服务流程以工作流引擎驱动,学院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控填表流程情况;填表服务审核通过后能够将数据共享给业务部门,或者按照学院数据需求进行统计与分析、导出等。 填表服务的数据上报与数据状态的关系如图2所示,括号内文字为各节点中的基础数据所处的状态。 图2 填表服务的数据上报与数据状态的关系 院系级数据审核 个人数据中心用于显示个人档案及个人数据维护,每条数据项提供数据纠错和数据历史信息查看。数据历史信息查看能够清晰展示数据的来源与修改日志。 图3 数据状态变化流程示意 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检,用户在提交填报申请时,可以通过填表流程协助审核基础数据。数据审核状态说明如下:
学院考核系统包括建立考核参数、设置考核方案,系统提供默认的数据,每个学院可以复制或修改后使用,也可以建立本学院的考核方案。教师进行考核登记,系统根据已有数据进行考核计算,学院维护考核结果。教师查询本人的考核结果,学院查询本学院教师的考核结果。设置考核方案的同时需要对考核方案制定相应的考核规则。 考核元数据管理 设置考核项目、考核项目分类、评分分类,考核结果等元数据信息,为建立考核方案做准备。具体功能如下:
考核登记管理 考核系统提供了院系考核等级管理,方便管理员提前设定考核目标和教师个人的目标登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核结果管理 学院管理员对考核进行结果生成,也可以后台系统定时生成。如果点击了结束考核则不可以再维护数据。把考核结果存到考核结果表中,不可以再修改。 学院管理员维护本学院教师考核结果,最终确定考核等次,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同时,提供对考核结果的最终维护,学院提交考核结果即可以开放查询。 考核结果查询 学院级考核结果对教师个人开放查看,教师查询个人考核结果,可以看到各个考核项目下本人的详细得分情况。学院领导可以查看本学院全部教师的考核结果,可以看到各个考核项目下每个教师的详细得分情况。 查询统计 包含了教师一张表、学院一张表内容。教师一张表是以教师为单位,形成教师的全面数据视图查询统计;学院一张表是以学科或学院为单位,形成本单位的全面数据视图查询统计。 通过一张表平台建设,构建学院统一的基础数据和业绩填报中心,梳理学院级数据管理内容、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流程,真正实现了数据的录入、审核、共享流程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学院级数据质量及数据利用的问题,为学院信息化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学院业绩数据中心的建设加强了不同管理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力度,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维护,提高了数据质量,为学院各用户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为院领导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 作者:李降宇、张鹏(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