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专题展示丨刘鸿强:扎根大地觅芬芳

 漏漏米米 2021-03-12

12

03-2021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我最尊崇的摄影前辈,他曾经说过:“真理之言,永远想着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摄影不能脱离生活,摄影人要深入生活,扎根大地。

上班后的我有了一台佳能500D的入门单反,有了单反,拍照的热情大增,出去拍照便成了一大乐事。在很多个不上班的休息日,便骑着电动车跑出去采风。我拍城市,更喜欢农村的田间地头。这是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的熟悉,加之农村没有摄影人扎堆,没有重复镜头,很多拍出的很多照片都是历史上的第一张,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一张好片子是“众缘和合”的结果。功夫没有白费,几年的时间我拍到了很多反映人民勤劳致富的照片。诸如:种硒砂瓜、摘枸杞、养蜜蜂,春耕的,夏耘的,秋收的等等的场景。一些照片也登上各类报刊杂志,入围了当地一些奖项。下面就一起走进我拍的一些照片。



作品展示


机械化时代的犁地平田
中卫地处塞北,一年四季分明。人们最喜欢的莫过于春季了。春天大地解冻,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时候,也是农民们播种希望的季节。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中卫的土地上基本实现了机械普及,但是一些环节还是离不开人们的辛苦。
 

机械化为农田喷洒农药

种植玉米

一年之计在于春

筑路人

塞上中卫得益于黄河灌溉,素有“鱼米之乡的说法。建国后,这里大规模实行插秧的方法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粗犷撒种子的传统,让大米收成有了重要的提升。但是如今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这种插秧的场景已经很少见了。

稻田插秧
    如今,中卫地区的农业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型,人们不再以单一的粮食作物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些年,中卫地区的香山硒砂瓜和中宁枸杞享誉国内外。成了中卫靓丽的名片,为中卫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做出来重要贡献。
 

香山地区瓜农正在种植硒砂瓜

经历一个春天的生长,夏天硒砂瓜熟了,香山地区漫山遍野的硒砂瓜散发出令人心动的气息。中卫硒砂瓜从石头缝里长大,富含钙铁锌硒,汇聚自然精华。从普通的农家餐桌走进了国宴。

漫山遍野的硒砂瓜
记忆里每到夏天,家里总有摘不完的枸杞,一茬摘完,一茬又红了。枸杞采摘目前没有机械替代,必须仰仗人力。
 

假期摘枸杞的小学生
这位养蜂人将自己的蜂箱搬到了枸杞园的旁边,专心致志的做起了枸杞蜜。他说这些年,随着枸杞的名声鹊起,枸杞蜜也倍受追捧。每年枸杞树开花后,他便把蜜蜂们全部搬到这里。
 

养蜂人正在观察蜜蜂蜂巢情况

村里通了致富路

故乡的夏意
有次在路上,远远看到有人拉着现在已经很少看到的手拉劳力车过来,车上装着满满一车青草。走近后,跟老两口的聊天中得知,两人这是为家里的两头牛找草。两人精诚合作种地一辈子,经常在一起干活形成了难得的默契。一起生活一辈子,很少争吵过。


     秋天到了,大地一片金黄。秋风吹来,稻田里翻滚着金黄色的浪涛,空气中弥漫了丰收的气息。水稻黄了,苹果红了,农民们开始进入忙碌的收获时期。

南山脚下一片金黄的稻田
现代观光农业
农民们正在为果园里养鸡鸭鹅投食
 

放学后,两姐妹前来果园
帮助爷爷奶奶摘苹果

希望远行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机械化收割的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需要晾晒后才能装仓储存,在聊天中得知这位借助风力滤黄豆的大叔,老伴意外走了,女儿出嫁了,儿子在城里工作,家里就他一个人。面对生活的不幸和孤独,他乐观的说:不管发生什么,日子都还要过去,痛苦是一天,高兴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高兴一点呢?

滤黄豆的大叔
“如今儿女们都在城市了,庄子里没有几户人家了,可是生活依旧继续。这些活还得有人来干”。这位常乐镇水车村的老伯说。

枣子红了,红彤彤的挂满了枝头。周末之际,在城里的儿孙们回到农村老家。全家总动员,其乐融融的打起了枣子,不仅品尝到最新鲜的枣,这场集体劳动也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

北国之冬
这些年经常跑到田间地头拍照的经历,不仅收获了很多好的照片,记录了很多即将消失的场景,也正是那些年的实践,让我摄影水平有了一点提高,也逐渐明白前辈们说的:摄影不是玩光影,要拍出思想和情感。我喜欢摄影是因为,摄影不仅能够记录时代,也是在反映时代。有些场景的消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历史发展必然,但是通过相机的镜头,让人们了解了过去,懂得珍惜眼前和未来。




图文作者简介


   

刘鸿强,中卫摄影家协会会员,平时习惯于用光影和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各类作品见于报刊杂志。

视觉宁夏网


视频 | 图片 | 文章 | 资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