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七绝三首》

 燕鼎文化 2021-03-12
每读李老师的诗作,都如啜饮甘霖,倍觉新鲜,收益甚多。李老师熟读经典,底蕴深厚,思维缜密,见解独到。一般人写文章即使一人一物,也难能做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李老师却能做到一材多写,绝不重复,纷沓而至,美不胜收,都能做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李老师写颖川先生的诗文评传可谓多矣,但每一篇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最近关于颖川先生被评为“银发之星”接受电视台专访而作的《七绝三首》便是证明。
先看《七绝三首》其一,作者即兴而发,直陈其事,正面下笔。写颖川先生虽身居闹市,但心寄牧野,不为世上嘈杂所扰,不慕繁华,淡泊明志,专心笔耕。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其人也。作者化用古诗,实写先生身居市区繁华热闹场所,而能洁身自好,静心于文化事业,皓首穷经,矢志不辍,实难可贵。更是寄寓深远,盛赞先生一生历经仕宦,身居权位,却能两袖清风,白玉无瑕;即使身退,也能严格律己,耽沉书海,心无杂念。前面三句是对先生品行之高的概述,最后一句则属细节刻画,抓住了先生为人谦逊随和的特点,并如实刻画了人物的思维敏捷学识渊博的学者形象。整首诗文字不多,却形神兼备。既有生活一瞬的捕捉,又有近一生的概括,可谓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第二首诗。全诗以松为喻,歌颂颖川先生高风亮节,不畏风雪,矢志不渝的品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事难方见丈夫心,雪后始知松柏操。”以松喻人,是历代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但作者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语义双关。将颖川先生喻为万木林中的不老松,暗中化用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诗句,但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万木之林”已为多材,而其中不老之松更为卓异,且经风历雪不为所毁,更见精神。下句一个“从容”不仅写出了松之志向远大,不为眼前艰难困苦所阻,也写出了历经沧桑,身经百战后的淡定豁达的气度。表面写松,实则写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意蕴丰富。最后两句抒情议论直抒胸臆,而议论又不空泛,把描写融入其中。一个“繁霜鬓”,一个“意更浓”,一个外在形象,一个精神气韵,巧相辉映,相得益彰。
已从两个角度写同一个人物,毫不雷同,已颇为不易,但作者并不就此罢笔,又另辟蹊径,翻出新意,使人目不暇接。
第三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把颖川先生塑造为一位驰骋疆场身经百战的老将形象。写他身披铠甲,跨骑骏马,挥鞭高举,马踏千关,威武形象呼之欲出,虎虎生风。
“长风冷月”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凄凉,“万千关险”又写出了战争的艰险与漫长。此环境的描写极具边塞诗歌的高阔肃穆的意境,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塑造了老将不畏艰险身经百战的孤高顽强的性格特点。然而我们这一老将,并非一介赳赳武夫,而是一位征战文坛笔耕不辍的儒将,在历史的风云中冲锋陷阵,百战不殆,建立了赫赫战功。行文言在此而意在彼,读罢此诗,不禁拍案叫绝。

总之,三首七绝围绕一个人物去写,运用了不同艺术手法,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塑造了人物不同的风貌气度。每一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不是简单的重复,前后关联,共构成篇。第一首诗,即兴而发,直言其事,客观写实,是文章之“起”。第二首诗注重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是前一首诗的深入展开,是文章的“承”。第三首诗关注人物的成就颂扬,寓称颂于形象的塑造当中。通过刻画一位功业满身威武峻拔的嚯嚯老将形象,写其奋斗一生、成就非凡、壮心不已。这是文章的高潮。三首诗歌前后连贯,层层迭出,气韵贯通,实勘不可多得。


附:李尚森《七绝三首》
为作家颖川先生评为“银发之星”并接受市电视台专访而作
 


慕钦银发一颗星

闹市离居寓牧坰

旁骛无心耽笔墨

谦恭侃侃客银屏

 

 

万木丛林不老松

风吹雪打亦从容

为民歌咏繁霜鬓

伟业中兴意更浓



 

征战文坛赫赫功

耕耘毫楮老元戎

长空冷月千关险

披挂扬鞭策玉骢

 

 颖川先生,本名刘维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曾任涿州市文联主席、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文学评委。他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这也是他一生的钟爱。

(本期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联系电话:13111688191 刘剑新

13501001691 陈玉泉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