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播读诗]古诗词中的地理版图——鹳雀楼

 明月照书窗 2021-03-12

编辑、朗诵:黎舒

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点击加载图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此诗用仅仅二十字,描绘了北国山河的恢弘壮丽,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昂扬向上。

而对于我们个体来说,这首诗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许多人的唐诗启蒙是从这首浅显易懂的诗作开始,甚至学业上的精进也离不开它的滋养,一些人还循着这首诗歌的轨迹,走上了追寻中华古老文明的道路。从古至今,这首作品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引领。

尽管鹳雀楼名满天下,然而多数人是通过想象完成与它的邂逅,《古诗词中的地理版图》今天就带您走近鹳雀楼,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点击加载图片

鹳雀楼,之所以得名,相传是因为楼对面的黄河滩上有许多鹳雀觅食,因此人们就称之为“鹳雀楼”。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原是北周军事首领宇文护在蒲州驻军时建造的一处军事建筑,其目的是窥视军情护卫蒲州。由于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吸引许多文人学士临高赏景留下不朽诗篇。其中,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点击加载图片

书法作品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据说他生性豪放,常击剑悲歌。他的许多诗歌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就过上了四处游历的生活。写作这首作品时,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可以想象,年富力强的王之涣当时一定是满腔豪情,或许在他内心,精忠报国的宏图大志并没有消退,在时机的等待中,他只能将一腔热血理想寄托于壮阔天地、锦绣山河,这既是一种抒怀,更是寻求一种内心的安慰。

点击加载图片

王之涣雕像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我们再来读读其他二位的佳作。李益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七律: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相比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益的诗作中透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伤之情,深沉厚重,似有千钧之力;畅当的《题鹳雀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样也是一首五言绝句,他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了鹳雀楼不凡的气势: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点击加载图片

沈括

时光漫漫,物是人非。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攻破中原,鹳雀楼毁于兵火,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但因黄河水屡屡泛滥,河水频繁变道,故址渐渐难寻。无奈,人们只好将蒲州西门楼当作“鹳雀楼”来加以纪念。然而抗战时期,这仅存的念想随着西门楼被日军炮弹炸毁而烟消云散,鹳雀楼从此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存在,世人只能通过《登鹳雀楼》来想象当年鹳雀楼的盛世风采。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山西省永济市政府开始重建鹳雀楼,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2002年终于建成了鹳雀楼。这座全新的鹳雀楼立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仿唐建筑,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仿唐建筑。

点击加载图片

重建的鹳雀楼

登上顶楼,凭栏远眺,吟诵着那早已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依稀望到了那白日依山的落日余晖,黄河入海的蔚然壮观,感受到了古人那登高致远的恢弘气势,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历经岁月沧桑、战火劫难,鹳雀楼失而复得。于世人而言,它已不单是一处名楼,一处胜景,它更是一个标志,一种象征,寄予着一个古老民族励精图治、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

点击加载图片

鹳雀夕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