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昆明寻鹤记

 风吟楼 2021-03-13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记载。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鹤就被视作吉祥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云南作为候鸟的重要越冬之地,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前来越冬的黑颈鹤,冬来春去,一年比一年多。
而我,自近年为了迎接即将在昆明举办的世界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爱上“打鸟”后,也一直梦想着去拍黑颈鹤。
或许是都很期待,3月4日一早,比原来约定的时间提前了约20分钟,我和两位朋友一道从昆明城区驱车向横河梁子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驶去。
车出春城,上高速公路后,沿着宽敞平坦的4车道,一路疾驰。
时值“惊蛰”节令到来的前一天。
我们的目的地横河梁子,海拔在3000米左右,位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是目前世界上已知黑颈鹤分布的最南端。
寻甸,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滇东北之要冲,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处于乌蒙山区。

图片

作为一个高寒山区,寻甸县境内群山林立,草原树木众多,还拥有滇东北最大的天然湖泊清水海,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黑颈鹤等候鸟栖息越冬提供了极为理想之地。
作为珍稀鸟类,黑颈鹤,乃中国独有的“特产”,是世界上各种鹤类中唯一终生在高原地带生存活动的鹤种。它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徜徉于沼泽地、湖泊及河滩等湿地环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同时也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每到冬季,黑颈鹤主要迁徙到云南昭通的大山包、会泽的草海、寻甸六哨乡的横河梁子、迪庆纳帕海等地越冬。而横河梁子,是迄今发现的纬度最低的黑颈鹤越冬分布地。
这是我第一次实地观鹤、拍鹤。
那天上午,汽车从寻甸县高速公路收费站出来后,为等待当地向导停留了片刻,然后,我们一行穿过金所镇,驶上了通往山区的小路。虽然山路狭窄且弯道较多,但路面并不算太颠簸,且沿途山林、村舍、清水海及盛开的樱花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上午10时27分,我们抵达了横河梁子山顶一带。
由于这里属于高寒山区,虽然已经是阳春3月,但此时气温明显比山下低,约在12°,而且七八级大风卷着田野里的尘土不停地冲击着我们的脸。当我们从密闭的汽车里走出,站在荒野里,没想到风力如此强劲,几乎要被猛烈的大风吹倒,料峭的春寒让人禁不住打了个冷战,幸好我穿了冲锋衣。
六哨乡地处滇东北高原,海拔约为2300--3000米,属高寒山区,长期以来这里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山区乡,位于寻甸县中西部,距县城60公里,距昆明市120公里。主要农作物有洋芋(土豆)、包谷、油菜籽等。1936年4月7日红二方面军长征时曾经路过这里。
在横河梁子,当地农民称黑颈鹤为“老雁鹅”,早些年就有。1899年2月,英国人温盖特(Wingate)在昆明附近获得一只鹤,并于1900年撰文刊登在鸟类学术刊物Ibis上,之后很长时期,就没有了科学报道。

图片

在村民们眼里,黑颈鹤是神鸟,用“老”这个字眼表示尊敬的意思,如果黑颈鹤多,那便意味着会是丰收年。不过,老乡们也有无法消除的烦恼,便是经常有黑颈鹤到地里吃他们辛苦种下的洋芋。因此,时有农民到管护站投诉黑颈鹤吃洋芋。
1992年底开始,云南大学的何晓瑞教授来横河梁子研究黑颈鹤,四处奔走呼吁,与寻甸的林业工作者一起,1994年1月自发地在六哨乡政府挂出了“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牌子。
经过各方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201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寻甸黑颈鹤市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成立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保护区内设立了专门的管护站,架设了远程监控高清摄像头,聘请了一批护林员,在山洼为黑颈鹤兴建了饮水用的水塘,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图片

随着保护区域湿地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来越冬的黑颈鹤开始恢复性增长,从2014年27只、2015年31只、2016年45只、2017年47只、2018年的58只,今年已经通过红外监测发现了78只。
我们那一天观鹤,充满了戏剧性。最初,什么鸟也没看到,只看见山坡上大片大片种洋芋的土地。目前,因为品质与销路好,洋芋已成为六哨乡的支柱产业,除了供应本县,还销往全国各地。看到远处的红土地很是漂亮,我想如果拍不到鹤,就来点风光片,于是便拿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听说通常3月初,来此越冬的黑颈鹤就基本上飞走了。看到眼前空荡荡的山野,我本以为今天十有八九要扑空了。因为不甘心,大家登车又沿着山路往前开了一段停住,来到距山洼一个水塘较远的地方,终于远远地看见正在喝水的3只黑颈鹤。于是,急忙拿出相机,一阵狂拍。
中午下山吃饭,我心里也还是禁不住地失望。正吃饭时,接到横河梁子管护站电话,说是此刻山上发现了一群黑颈鹤,全体一阵欢呼。匆匆吃过午饭,就又往山上赶。
下午一点半,我们在西南林业大学一位正在管护站做鸟类观测研究课题的大学生小刘带领下,通过望远镜在另一处山坡地带发现了一大群正在觅食的黑颈鹤。我们高兴极了,急忙跳下车,拿着沉重的摄影装备在山坡上跑。到达长满了松树野草的这边山坡上一个不惊扰黑颈鹤的安全处,不顾因高海拔地带奔跑引发的心慌气短,我喘着粗气地举起了配有长焦头的单反相机,一阵快速“咔嚓”,心中充满了激动与狂喜。后来,我在电脑上放大照片后看了,当时拍摄这一大群黑颈鹤第一幅照片的时间,是下午1时37分,并仔细数了几遍,一共有58只。

图片

此时,我想起了一位鸟类摄影家朋友跟我说过的“玩笑”话:“拍鸟也要讲人品,人品好就有'鸟运’,能拍到别人想拍又拍不到的好鸟!”
听云南大学一位教授说,2018年1月8号,那天很冷,云大的几个学生来到横河梁子,遍地冰凌,浓雾重重。在白茫茫的雾气中,能见度还不到20米,只看到了黑颈鹤6只。与他们相比,我第一次来看鹤,就非常幸运地观测并拍摄到了58只黑颈鹤。真是太棒了!
可喜的是,根据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鸟类专家的监测,近几年来,在横河梁子还记录到了小鸊鹈、长嘴剑鸻、赤膀鸭、扇尾沙锥、牛背鹭、池鹭这些以前未在此记录过的水鸟。水鹨、红尾伯劳、白尾鹞、灰鹡鸰等典型的迁徙过境陆生鸟,也很常见。可以认为,这里也属于云南鸟类迁徙通道的一部分。
观鹤归来,在整理拍摄的黑颈鹤照片及视频时,记者感到,虽然当地对黑颈鹤的保护付出了许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与不足。出于职业上刨根问底的习惯,我联系上了一个以前素不相识的专家。
图片
“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太严重了,人鹤争地矛盾突出。另外,就是因为这里只是省级保护区,要拿很多钱给农民补偿、兴建相关保护设施等,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而目前经费缺口还很大。”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吴兆录教授在电话中这样告诉我。吴教授从2017年起前往横河梁子实地考察黑颈鹤,至今已经去过不下20次。虽然,现在他已经退休,但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任鸟飞项目的资助下,仍然坚持从事黑颈鹤的保护研究。
在吴教授看来,目前黑颈鹤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修筑公路、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而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在横河梁子,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卜和洋芋,这就难免造成当地农民与黑颈鹤的矛盾。
“与鸟类相比,人类太强大了。人可以退,但黑颈鹤无处可退,我们人类应当为黑颈鹤留下足够的生存之地。”吴兆录教授说:“通过与当地村民、巡护人员和保护区各层管护人员交流,我们认为,在狭小的空间保护数量不断增长的黑颈鹤,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如果再加一把劲,黑颈鹤会增加很多。”为此,他强烈呼吁:“应在现有保护区内,开展专项研究,探索黑颈鹤与人类轮换式共同使用同一块土地的模式和方案。政府有关部门应考虑把保护区以东的清水海水源地纳入统一管护,在这一带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以获得更多的保护资源,缓解当地人类发展与黑颈鹤保护的矛盾。”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维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常莹 张雪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