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趣谈|话“细作”,说“细巧”

 品茗客人 2021-03-13

  中国人大致是欣赏细,不喜欢粗的。

  我们苏北老家的方言里,说一个人做事细作是褒扬,说他什么事情都是“粗么狼形”的那是批评。

  “李四妈啊,你看啊,你家的小三子做个事情多细作啊!什么事都做得那么滑滑贴贴的。不像我家那个二死丫头,一天到晚就像是'武大郎显魂’的样子。

  可能是受到戏曲的影响吧,在我们家乡方言里,“武大郎显魂”、“二郎神还魂”等,都是说一个人的动作过快。

  细作,在我们的方言里,就是形容词,是作为“细致”的同义词,褒义,一般多是指某人考虑问题周到,做事细致。有时,还会将“细作”重叠一下,说“细细作作”。

  “张二妈啊,你看你家大小伙,那么个大男子汉,做人小巧,说起话来细声慢语的,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细细作作的,哪家姑娘把给他做婆娘才享福呢。

  “嗯哪!那个小东西是细作呢。他爹不是老要出差下乡去吗。每一回,头一天晚上,他都替他爹把小包收拾好了。不作兴差一样东西的。

  大男子汉,似乎应该是粗放型的,却很细作,更值得夸奖。

  细作之外,还有细巧。

  细巧,在我们的方言里较多地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吃东西时候的表现:吃得少,一筷子下来,只用筷头子夹了一点点食物,叫细巧;吃得慢,吃饭的时候不舍得多往嘴里揣菜,叫细巧;一顿饭下来,一条小刀子鱼才吃了半边肚子上的肉,叫细巧;一只咸鸭蛋,吃了三四个晚上的晚饭,就下去了七八碗粥,叫细巧。

  “李二姑啊,你看你家大四子那有多细巧啊!吃个饭,几口饭进嘴,也不看他多伸几回筷子。筷子伸到盘子里,像个绣花的样子,一点点一点点地搛,慢慢地往嘴里送。

  “逗呢!我老说他像个姑娘。我家三丫头也没得他那么细巧呢。

  细巧的人,会有眼头见识,上了饭桌子,筷子不乱伸,只吃眼面前的那个盘子里的菜,只吃靠在自己面前的那个半边盘子里的菜;细巧的人,会有节制,再欢喜吃的菜、再想吃的菜、三五年都没吃到过的菜,就是一直摆在他面前,也不会一筷子连着一筷子地叉,不会狼吞虎咽,更不会风卷残云,就差端起个碗或是盘子直接往嘴里倒朝喉咙里揣的。

  细巧,应该是和矜持是同义词吧,但有差别。毕竟矜持没有“节俭”的义项。

  “细巧”,有时还有一种意思,指某个物件不结实。

  “小二子啊,叫你拿根粗些子的棍子来的呢。你拿来的这一根那么细巧,吃不住啊!

  细巧,也有不好的时候。

  “要作死了!你就拿这么细巧的一根竹竿子来撑在这个地方啊?吃得消吗!

  1976年秋,唐山大地震之后,地震的警报也拉到我们那个县城小镇。

  那些日子,家家搭防地震的棚子。那些日子,只听到有人嫌用于支撑防震棚的竹子、棍子太细巧,没有嫌它粗的。

 相关文章

方言趣谈|啃棒头、龁骨头

观鸟|我家阳台上又有斑鸠来了(视频好看)

方言土语|枵薄薄 厚实实

方言土语|话“尾”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