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建筑成,建筑借文传”;“文以景生辉,景以文益秀”。由此可见,美景也要有名篇佳作相配才能传之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二不远”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欣赏诗、词、赋、曲、文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一大特色。 金山寺历经了二千多年历史,遗憾的是,建筑随着历史而去;传说随历史而模糊;人物随着历史而淡忘,唯有诗、词、赋、曲、文随着历史在流转。可见诗、词、赋、曲、文就像一个“史”静卧在那里,只要你去唤醒它,它将告诉你历史上的昨天,曾经历过的辉煌,曾经历过的沧桑。 诗、词: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上的金山寺,特从数百首咏金山寺的诗、词、赋、曲、文中选出若干首,与读者一起“画中游,诗中行”。首先是金山5首 许浑(?一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江苏)人。进士。唐-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出之他的笔下。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能写一尺见方大字,九岁会诗。擅楷、草。《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太原,后定居镇 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鉴定、收藏于一身、“宋四书家"之一。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姐,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仰阀,危驻紫金山。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灌雪,渺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神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张孝祥(1132-1169 )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安徽)。状元。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风格近苏轼。这首 《 水调歌头 》 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题慈寿塔诗六首, 《 登金山塔顶 》 、 《 登金山塔顶迭旧作韵 》 、 《 登金山塔顶再迭旧韵 》 、 《 登金山塔顶三迭旧韵 》 、 《 登金山塔顶四迭旧作韵 》 、 《 甲辰春礼塔五迭登塔诗韵 》 竟然有五个字一样,第一句前半句“尖”、后半句“兼”,第二句最后一字“恬”,第三句最后一字“添”,第四句最后一字“拈”。这虽是用旧韵所为,但跨度三十三年,仍用其韵字,可见乾隆煞费苦心。 金山寺历史上既然是文豪大家必游的文化胜地,吟咏金山寺自不会少了元曲这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元曲又分杂剧与散曲。散曲共十二宫调335个曲调。其中正宫、仙吕、中吕、南吕和双调为最常用。 金山下的“一泉”,又称为“中泠泉”, “泠”是江中的盘涡,也是老百姓说的“龙窝”。扬子江中有三股“泠”, 中泠位于金山之西波涛最险处。 中泠之下,第一泉水,这是最上乘的煮茶水。但是,当年从惊涛骇浪中取泉水,也是极艰难的事。因此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多有赞颂美泉反映取水艰难的诗句。 雅燕飞觞,清潭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娇鬟,宜美盻,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陈沂( 1469- 1538 ) :字宗鲁,号石亭,明·正德年间进士,文学家。曾任山东参政,善诗工画,搜隶篆,为当时的“金陵三俊”之一。 李渔(1661-1680 ):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若名文人和大戏剧家。李渔一生著述甚丰,尤以戏曲、小说创作若称。 雪中放棹大江头,崒嵂孤峰绕台榭。伯刍泉品首金山,欲验前人话真假。 初虑归途难久淹,岂料舟行阻堰坝。张侯好事吾故友,相劝停舟向江汊。 鸠坑顾渚瀹青磁,为说名泉果奇诧。小航载瓮挹江心,钢瓶何需辘轳架。 汹涌洪波一线清,大杓小瓢无握把。非时纵取味不真,午昼晴明与子夜。 平生足迹苦未广,低昂莫定水声价。但据曾经我口尝,平山讵是惠山亚。 兹泉较惠更清冽,由来水性有王霸。那能水递运归岩,耕堂一瓯花乳销闲暇。 高士奇( 1645-1703 ) :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今匡堰镇高家村人。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截书画甚富,他每日为康熙垒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欢心。,一生勤于著述,收录 《 四库全书 》 有七部,另有五部编入 《四库存目》 。谥文恪。 邓拓(1912 一 1966 )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 中泠泉附近塔影湖中的云根岛,就是历史上极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水鼻祖郭璞的墓葬所在,如此奇人归所自然不乏后人凭吊,特选六首以飨读者: 刘克庄( 1187 一 1269 )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宋·端平二年( 1235 ) ,得宰相郑清之、参知政事真德秀提拔,为枢密院编修官。宋·淳熙六年( 1240 )曾被理宗召见,称赞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官至监察御使,授承直郎,拜朝列大夫,翰林学士 · 嘉议大夫、加通政大夫知制浩,同修国史。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明代画家。长洲(苏州)人。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时称“二绝先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 茅元辂( 1752 一 1828 ) :号三峰,丹徒人。乾隆年间镇江举人。虽中举,但无意仕途,常行迹于山水间,以读书自娱。他在八十多岁身患重病时,还自作对联。 金山寺历代出高僧,还出文僧,他们不但弘扬了佛教,更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历代金山寺文僧都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在此填词、作诗、赋文,使得金山寺不但有建筑美,更有人文美,人文美丰富了建筑美,使得金山名闻遐迩。在清 《 金山志 》 里有僧人咏金山寺诗、联,在此根据朝代仅选十几首诗。 神鳌屹立戴崔嵬(丁鹤年),此地曾经几劫灰(柳贯)。 宝藏府归风撼树(董纪),碧潭龙去水生苔(成廷珪)。 云移塔影横江口(陈孚),船载钟声出浪堆(僧云噩)。 为了全面的了解金山寺的历史,特从不同志书、古籍中找出,有时代性、代表性咏金山曲六首。 王恽(1226-1304):字仲谋,别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汲县)人。任国史编修、翰林学士、河南北道提刑等职。王恽为元好问弟子,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追封太原郡公,溢文定。著有 《 相鉴 》 ,(汲郡志 》 , 《 秋涧先生大全集 》 。《 元史 》 有传。 姚燧(1238-1313 )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姚燧 3 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清人黄宗羲将其文比诸唐代韩柳 、 宋代欧曾、金元之元好问。其散曲与卢挚齐名。时与虞集并称。《 元史 》 有传。著有 《 牧庵文集 》 50 卷,内有词曲 2 卷。注:有研究者认为:“这首曲是姚燧在镇江金山寺所作。 吴弘道(生卒年不详):字仁卿号克斋,金台蒲阴人。曾任江西省检椽史。善作曲,《 太和正音谱 》 评为“如碧山明月。”著有杂剧《手卷记 》 、 《 正阳门 》 等五种。 赵禹圭(生卒年不详):字天锡,汴梁(今开封)人。至顺年间任镇江府判官。著杂剧两种:《 何郎傅粉 》 、 《 金钗煎烛 》 ,今不存。散曲存有小令七首。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己斋,字汉卿,大都(今北京)人。做过太医院尹。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 窦娥冤》就出之他的笔下。散曲也有成就,现存小令 57 首,套数 14 套。 (一枝花)裴公枉得金,法海空馀洞。荐慈怀蟒女,玉鉴吊坡翁。四大皆空,胜迹寻春梦,江天失大雄。又一番业火飞腾,那里见波涛汹涌。 (梁州第七)幸遂起鼎还能供奉,武乡侯尚有遗铜,文忠宝带徵明咏。都存劫后,抱守堂中.我只为鲥鱼时节,来访焦东。妄流传老衲仙踪,最神奇古渡龟从。不饶人零雨尖风,绕小径重穿白龙,望留云不上香峰。杖筇履丛,高岩日照如相送。殿上瓦寺前栋,摧毁从伤道已穷,敢怨兵戎。 (尾)心想当年梁夫人桴鼓声初动,就算他金兀楼船气势雄,可怜你老方丈霜厅修何用!早钟晚钟,则唤出个儿郎一把火来拥。 卢前(1905-1951)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戏曲史家。南京人。毕业于东南大学。一生著作丰富、搜集、整理、刊印了大量古籍,是建国前有影响的诗人、散曲作家、文学、戏剧史家剧作家 文(五篇)古以文的形式介绍镇江金山书籍很多,只是在长篇文中提及一下不够重点、不够全面。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特选五篇文,可谓流传甚广的名篇佳作。 丙寅五月,同陈贞甫、范伯桢、仲昭兄弟为金山游。自京口渡江而西,数里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题数十百,虚敞临江。寺中,观中泠泉亭,亭而井之,经品为天下第一云。又左右三四折,数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则留云亭。亭立绝顶,所谓妙高峰也。东顾海门,南绝吴、越,上游北襟淮、扬,长江自岷、夔、湘、蠡涌天西来,分下山足,两岸商舟万计,樯立如林,江山奇胜,飘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阁,悬空俯江,大可憩望,辄倚栏殇咏。可二时许, 见月出江上, 辄徙酌寺门, 面石簰山地饮。山即郭璞墓,酾酒吊之,则暮潮明月作,白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为夏。又渔舟明灭波际,如画工写意家素缣飞洒水墨也。忽忆异时同商任叔、陆伯玉游此。今商生客死,陆生病,不果来。死生离别,觉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头陀崖、朝阳洞、龙池,会暮夜,不及游。水有善财石,亦曰鹘山,分状证之,盖两肖也。月下扪张清河诗碑,指识其字。议者谓张后无诗。或又诵杜少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云。 王叔承( 1537 一 1601 ) :初名允光,以字行,后更字承父,晚年又更字子幻,号昆仑山人、梦庐道人,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著有 《 吴越游编 》 、 《 荔子编 》 、 《 楚游篇 》 、 《 岳游篇 》 等纪游作品。其游记清新活泼,于描写之中常透出作者的情致,可看作晚明小品的先声。 《天下名山胜概记·京口三山图》 1633年 墨绘斋摹刻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①己巳竞渡于秦淮,②辛未竞渡于无锡,③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蜐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齐艓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张岱( 1597 一 1679 ) :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末散文家、史学家。明亡后,隐迹山居。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作有 《 石匾藏书 》 、《 琅环文集 》 、 《 陶庵梦忆 》 、 《 西湖梦寻 》 等。 崇祯二年(1629)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山名],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摋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吾友叶东卿先生,得古鼎于岐山之农,征文实事,定以为周宣王时物,其臣遂启祺伐捡犹归,赐以酬庸者也。于是诗以张之,寄置于丹徒之金山寺,属曾亮为之记。 夫万物所乐者,成也久也,自圣人不能违之,铭物必祝其寿,子孙永宝用,至庄周、列御寇之徒,一切齐得丧成亏,浮屠氏兴而其说加厉,今以古人欲世守之物,而寄之浮屠氏,岂制是器之意哉? 梅曾亮( 1786 一 1856 ) :原名曾荫,字伯言,又字葛君,上元(今南京)人,祖籍安徽宣城。清代散文家。进士。历官户部郎中。18 岁拜师姚鼐,与管同并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作文“选声练色,姿韵安雅”。著有 《 柏枧山房文集 》 《古文词略》 、 《诗集》、《文续集》、《 诗续集 》 、 《 骈体文 》 等。 泊镇江,游北固山,上摩云亭,登多景楼、石帆楼,皆近年重建。而壁间旧刻吴琚“天下第一江山”六大字,笔势相称:翁覃溪尝缩临之。 越日游金山,东憩妙高台,西人留玉阁,观东坡玉带。又至禅堂,首席周遂启棋鼎。乃下山南行,过渡里许.经郭璞墓。《方舆胜览》云:“金山前有三岛,号石簰,俗称郭璞墓。”明知其误,以讹传讹也、、璞随其母与昆(后妻),俱葬江阴县(今属江苏无锡市)北近海。所谓“北阜烈烈,巨海混混 累累三坟,惟母与昆”是也。游新创中伶泉亭。回廊尚阁,两桥通焉。 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本在江中。数十年来沙涨成洲,近因划沙分亩,始见泉眼。遂浚一池,以石围之。纵横方数丈,凭栏而玩,觱沸四溢。得此亭,益足增胜矣。京口山水之胜,皆显豁呈露,此在西南隅,独辟幽境,江堤环匝,风帆隐现,品泉闲话,别有超然尘俗之想。章试白下过此,题诗云:“故乡名胜推京口,第一江山第一泉。”其全首未能相称,姑记游迹而已。 张又新 《 水记 》 :“扬子江有中泠水,为天下点茶第一。” 《 名胜志 》 :“中泠亦日南冷。”余以为旧称三泠,以三石牌分之。李德裕所辨则为中泠,陆鸿渐(陆羽)所辨则为南泠,其北泠第指江言,非更有北泠泉也。东坡诗:“中泠南畔石盘陀。”蔡肇诗:“中泠之西古石排。”皆可为证。今所创泉亭,在俗所称郭璞墓西南,当为南泠泉矣。 亭前石池汲水极便,既无铜瓶长绠之难,可除大雄殿井水之冒。据传者云:“汲北泉满一瓯(小盆),可投五十钱不溢;(无锡)惠山泉则可投三十钱,他水投二十钱未有不溢者。”余未之试也。 金武祥(1841 一 1924 ) :字寂乡,号粟香,江苏江阴人。著有 《 粟香五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