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种植与制作技术初探

 乡村骑士706 2021-03-13

在植物学中,葫芦科属的植物有很多种,一年生的有葫芦,丝瓜,苦瓜等,多年生的有栝楼。最近几年葫芦兄弟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出尽了风头。栝楼作为药材货源一直紧俏,价格慢牛盘上。丝瓜,尤其是制作丝瓜络的品种,销路甚好,丝瓜络的手工业制品大受欢迎,苦瓜受到医学保健人士的推崇,食疗控制糖尿病,高血压方面作用独到。

去年,在一小块地上作了种植实验,种上了葫芦、丝瓜、苦瓜三种植物。葫芦长势最旺,丝瓜次之,苦瓜最弱。葫芦根系庞大,喜水、喜肥、喜光,证明在小的地方种不好葫芦的。一般种植在谷雨前后,从出苗到开花坐果需40天。叶面肥大,如旱荷田田,微风吹来,摇曳生姿,叶面有绒,雨后水珠滚滚,趣味良多。晚上开五瓣白花,天亮后闭合,子蔓结果。如要干制品,则整个生长期应长达120天以上。至葫芦藤干枯,才可采摘。现在常采用塑料薄膜和温室育种技术,在三月份就可种植,当天气暖和时,已长出几片真叶了,这样就延长了生长期,对提高产量质量大有好处。

葫芦有很多的品种,大亚腰、小亚腰、球型、长柄瓠子、鹤首等。长柄俗称油葫芦,球型一般叫蒲,我国的品种大多在柄处凸起,台湾的杂志上介绍产自非洲的球型葫芦,若从柄处截去,像球一样圆,令人艳羡。鹤首葫芦实际上是长柄的变异品种。表面上青筋缠绕,像古代武士所持狼牙棒。匍匐在地生长时自然弯曲,所以在台岛称这一品种为天鹅匏,大陆起名叫鹤首。昆明世博会上,长柄与鹤首分获金银质奖章。

在水肥光热条件好的情况下,葫芦的生长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我曾见到藤有拇指粗的葫芦,时间已是十月下旬,仍生机盎然,上面结了十几个啤酒瓶大小的瓠子,用锯锯开一段子蔓,可以看到五束输送营养的线组织像梅花般排列。根据葫芦这种似乎有无限生长潜能的特性,从古至今有很多农学家,作种植大葫芦的实验,将几株大葫芦嫁接在一起,大水、大肥,结出罕见的大葫芦。[类似西红柿,科学家作实验,在一株西红柿上到底可长多少]。

明清时期,有些聪明的农民拾唐人的牙慧,用范制的模型,控制葫芦的生长,最后收获了范制的葫芦,标志着古老的瓠艺走向辉煌。从来没有一种植物用如此控制的方法,按人类设计的理想生长。种植技术至此,可谓发展到了极致。当时的模具是用硬木雕成,若干块版拼接,成本是很高的,家里有几块这样的模具就是财产了。在加上成功率不是很高,所以价格昂贵,范制的作品均是鸣虫具,在冬季养殖蛐蛐、蝈蝈类,消费者多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所以倍受清廷青睐,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这方面的“虫子”迷恋此道。在御苑中雇请几位这方面的把式,给皇上作“玩意”。葫芦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加工技术得到长足的的、发展。在明清以前,文人雅士们种植,梅、兰、竹,这时多了一项艺术——治匏。

如今,葫芦虫具得到了普及,常见到厂矿守门人胸口揣着虫具,不时传来悉悉叫声,这得益于模具成本的降低,成品的成本也降低。接口过去用红木、牙雕,现在的塑料制作,精细考究,足以乱真。范制用模具,用泥范烧制,纸糊,尤其是石膏制作,方法简单,成件迅速,成本低廉。葫芦器近几年价格持续走低,钱值钱时,每只几百元甚至更高。现在钱多了,毛了,却只需几十元。当然,这其中有质量因素没考虑在内,价格大大降低不假,种植者的收益仍比一般的经济作物高许多。

范制葫芦的品种,传统上用瓠子,有厚薄之分,整个过程,营养、水肥、扣模时机,都很重要,模具要选择与所扣葫芦外观适宜的。在整个扣模时间内,不要着雨,否则,模具的强度降低,或内存水,引起葫芦溃烂。种植密度,营养控制都是技术,扣模后,藤上再结瓜,一律除去,强迫葫芦生长发育朝模子里用劲,俗称“憋葫芦”。下雨前及时苫盖,天晴是及时撤遮盖物见光,后期的营养供应应足。在我国,自然条件较适宜范制葫芦的,非河北省一带莫属,气候温和,干燥少雨,成功率高。

葫芦制作技术发展至今蔚然大观,有刻画、透雕、水印、墨画、烙画、青刻、砑花、范制、勒扎、金箔、髹漆等,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时间多了,发展匏艺,对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开拓经济增长点,鼓励人们发挥才艺,都具有现实意义。瓠艺是高超的种植技术和多项手工技艺的结合。

在范制葫芦出现以前,人们已用葫芦作为酒具,药瓶、水壶、农具、兵器、涉水工具。谈葫芦的开发既是生活中的实用产品,又是艺术品。既要复古,又要创新。研究出新用途。如,礼品盒、作料瓶、笔筒、香炉等。就是范制葫芦,也可以不限于虫具,不限于只用瓠子,可以范制出人物或西洋人感兴趣的题材。销售对象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汉文化圈,展示中华的国粹、魅力、神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