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在学习英语时,注意避免“文盲方式”了吗?

 阿则外英语笔记 2021-03-13

在学英语时,很多人会着重强调“口语”,把“口头表达能力”放在第一位,甚至优先强调各种“口头学习方式”,例如“把课文大声喊出来”或“磨耳朵来练习听力理解”。

这种强调所谓“口语”的作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区,就学习英语来说无异于本末倒置。

要想有效地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就必须通过“书面文字”的媒介;即使是优秀过硬的“口语能力”,也是以书面文字为基础的,需要通过书面文字的途径来掌握和获得。

除了英语,“书面文字”的首要地位,其实也适用于任何科目的学习,是了解和掌握任何有体系的知识信息的必经之路。

中世纪的“打脸”

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很多地方曾经有这样一种习俗做法:

在购置田产土地时,双方商谈好价格条款之后,会当场公开宣读,然后在现场挑一位看上去身体最结实的小伙子,照他脸上打一个大嘴巴、再向小伙子赠送一些财物作为补偿。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小伙子担任这次交易的“Witness 见证人”。万一多年之后有人就这次土地买卖提出异议,就可以找到这位当年挨嘴巴的人作证:买卖这块田产那天,是不是有你在场,那天还打了你一个嘴巴!

Beating the Bounds

当年之所以存在这种野蛮粗暴的习俗,主要是由于中世纪时普通民众不会使用书面文字,既不会阅读、也不会书写。

由于交易双方无法签订文书契约,所以只能人为地制造某种“不会被轻易忘记”的事件,希望以这种方式把相关的财产转移在记忆中保持得尽量长久。

类似的习俗,在今天仍然有所遗留。在英国的英格兰和美国东北的乡村地区,有一种称为 Beating the Bounds 的传统。在每年的某个固定日期,村庄中的头面人物会带领村民们成群结队围绕村庄的边界转上一圈。

当走到有 Landmarks 界碑标志的地点,有些村庄的长辈老人会抓住少年男性的脖领子、把脑袋在石碑或树木上轻轻撞几下,让年轻人记住:从这里开始就是咱们村子的地界了,外人经过这里,就算进入了咱们的村庄。

没有文字的不便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便,经常需要刻意地用一些集体仪式来保留记忆。

这些作法有时会比较野蛮,导致别人的疼痛、对别人构成不尊重、侵犯别人的人身权利。

除了成本高,这些仪式作法的效果和效率也非常有限。例如,“打脸”虽然有助于记住确实曾发生过某次土地交易,但却无法记录呈现当初交易的条款条件等关键细节。

使用“书面文字”
来学英语和用英语

我们所说的“学英语”,本质上也是通过“书面文字”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书面文字应该作为首要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严谨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唯一途径。

掌握词汇的最佳方式是使用 Dictionary 词典、阅读英文释义;学习语法的最佳方式是精读文章、理解语法规则的原理;即使是学习所谓的“口语”,最佳方式也是通过书面、和 Business Writing 应用文写作结合起来。

除了学习,我们对英语的使用,也大多是通过“书面文字”的媒介。

学英语最直接的作用和目的,就是通过考试,而就英语能力的各种评估考核,都是采用“书面方式”。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各种等级证书,英语考试都是采用书面形式,即使是听力、口语对话、口头翻译,相关的学习和使用也离不开书面方式。

避免“文盲式的学习”

如果想认真有效地学习英语,可以拿“书面文字”作为一个检验标准。

如果脱离了“书面文字”不使用字典和教材、只是单纯地凭借口头方式来“学英语”,大多时候恐怕只是一种“假装成学习的娱乐”,很难从中获得长期持久的积累,也难以学到能有效使用的知识技能。

这种作法如同回到了“文盲时代”,最多能通过口头交流、操作演示、不断重复学到一些手艺技能,而无法学到多样的、有结构、有体系的精深知识。

就像欧洲中世纪时用“打脸”来证明土地交易的作法一样,这种“文盲式的学习”,也很容易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不必要痛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