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基础概念及六十四卦详解(三)

 彭老师正己化人 2021-03-13

易学传承

  古代学者极为重视《易经》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从汉代开始,学者们撰写了大量的传、注性文字。现在还能够看到的,《四库全书》收载182种,存目也大体相当,加上未能收载以及后来新出现的,总计大约有五六百种。这五六百种,大多是宋代及其以后的,唐代以前的绝大部分都失散了。从西汉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内层出不穷的易传、易注,便是所谓的易学,即关于《易经》的学问。

  易学源远流长,流派至为复杂。战国后期,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就已经被陆续收集起来,并汇成了《五传》。清代时,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两千年易学发展的历史作了一个精辟而扼要的总结,他将占主流的易学流派概括为“两派六宗”,其余三教九流的易学则为旁支。两派是指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是指占卜宗、机详宗、图书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又分别归属于象数、义理两派:占卜、机详、图书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但“两派六宗”只是针对易学的主要流派而言的,实际上,从先秦到清代的易学研究所涉门类非常广泛,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

象数学派

  象和数在易学中经常被连起来用,其实象和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象数本是分开的,“象”指形状,也称“易象”;“数”指数目和计算,也称“易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象和数。

  传统观点认为,《易经》的象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状,即卦象、爻象;二是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兑卦象征泽,震卦象征雷等;三是指卦辞、爻辞中所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卦辞中提到的龙,坤卦卦辞中提到的牝马等。这三层含义统称为易象。

  《易经》的数也有三层含义:一是表示一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一共有六、七、八、九四个数,阳爻为奇数,阴爻为偶数,大数为老,小数为少,所以这四个数分别表示少阳七、老阳九、少阴六、老阴八;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一卦由六爻组成,其排列数序为由下向上数,初爻称初,依次而上分别称为二、三、四、五、上,这种顺序标示了爻的变化规律;三是表示占筮求卦的方法,也即通过对揲蓍过程中蓍草数量的计算推导出所需要的卦象。

  而所谓象数学派就是注重于对《易经》的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是学术派别。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寿,宋代的陈抟、邵雍等人。

  根据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记载:秦始皇焚书,《易》因为是卜筮之书而得以幸免,故先秦易学的传授并未中断。孟喜、京房、焦延寿都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焦延寿的著述失传,而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但汉官方易学大师的著述大多失传,仅有京房的《京氏易传》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孟京易学发展到东汉逐渐衰落,直到宋朝,象数学派才又得以暂露头角,这就是以北宋初年的华山道士陈抟及继承人邵雍为代表的易学派别。这个派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一各种图式解说《易经。原理;二是尽量回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但同时,邵雍又提出了一个与天人感应说相似的皇极经世图,这个图将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以陈抟和邵雍为代表的宋易图书学派,是孟京易学的变异,所以一般也将他们归为象数学派。

义理学派

  “义”是意义,“理”是道理。义和理无形无象,不能单独存在,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图形的表述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象数和义理可以看做是同一事物的两面。

  如对乾坤二卦的理解,取象说以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取义说以乾为刚健,坤为柔顺。而乾坤之所以有刚健和柔顺之意,就是因为日月等天体的运行周而复始,能量流转从不间断,且威力强大。顺承天体的运动而生化万物,这就是所谓的“理”。义理学派就是注重发掘《易经》的卦名、卦爻辞和卦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的学术派别。

  《四库全书提要》将这个的创始人确定为魏晋时的王弼,将继承者确定为宋朝的胡瑗、程颐、李光、杨万里。

  王弼是山西人(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据《魏志·钟会传》记载,他是一个“神童”,聪明过人,能言善辩,才十岁的时候,他就特别喜欢老子的著作,在他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大衍论》等书,前两种对后代易学影响至大。王弼一扫之前四百年易学研究只重“象数”的流弊,独树新帜,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主张,着重从哲理角度阐说《易经》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

  “义理派”的基本思想,主于阐明《易经》的哲学大义,王弼以老、庄思想解《易》已开其风气,至胡瑗、程颐则蔚为大观,而李光、杨万里援史证《易》则又将义理《易》说进一步引申推展、发扬光大。

  平心而论,汉儒以“象数”解《易》,有时执泥卦象,并杂入种种术数之说,每使《易》义支离破碎;王弼一扫旧习,独树新帜,援玄理为说固有微弊,但他也并非尽弃象数,其宗旨实在于探寻完整的《易》象,把握《易》理内蕴,使六十四卦经义条贯不紊。所以,“象数”“义理”两派立说互有可取之处。近人吴承仕先生曾说:“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即是表明两派的主张相互参用,才能明辨《易经》大旨。

《易经》的框架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对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类似于后代经学家给经书所写的注疏。《易传》包括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我们总称为《易传》。

  《易经》指的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卦象就是指由六个图符组成的全卦,由阳爻和阴爻组成。最初《易经》是由一组八卦符号组成的系统,只有八个卦象,即乾坤兑离震巽坎艮,每个卦象都代表一定的事物,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等。八卦互相搭配就得到八八六十四个卦象,六十四卦的每个卦象,都是由两个卦象叠加而成,称为上卦和下卦。这六十四个卦象是指乾、坤、屯……既济、未济。这些卦象符号所表达的意思过于艰深晦涩,如果不对其予以说明,人们就难以明白卦象所潜藏的意思。因此,后人就对这些符号系统,加以初步的解释,这就是卦辞与爻辞。对整个卦象的解释,就是卦辞。对卦象中每个阳爻或阴爻的解释,则被称为爻辞。

  最初,《易经》作为占筮之书,就是以这样一些符号和卦爻辞来预测吉凶祸福,并指导人们的行动。求卦的人先通过蓍占,获得一个适当的卦象,然后根据卦辞去解释所求的那件事的吉凶,卦辞所解释的对象,本来是爻的变化与卦的变化,而在古人的哲学观念中,卦爻是代表整个宇宙的,因此,也就是根据宇宙的变化,去观察和预测人事的活动。而古人向来秉承着人道取法天道的信念,因此,这些卦象便能告诉占筮者,他说卜筮的那件事的吉凶祸福。

  殷商时代,人们利用龟甲占卜,而《易经》则是采纳一套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并根据卦爻辞予以占卜,虽然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思维模式却是相同的,即通过筮占来贯通天人之道。但是,比起殷人的占卜,《易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甲骨卜辞是通过兆文,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给予某些确定的解释,占卜不是用来推论,而仅仅是将过去的认识记录下来,具有直接性与具体性的特点。而与此不同的是,《易经》则是一套符号系统,它的结构比殷商时代的占卜复杂得多,也含有更多的逻辑推论。借助于这种系统,人们一方面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增加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并由此进行推理,为而后的卜筮提供经验。这样,人们只要知道某个符号,就能预测出某件事的吉凶,而不必再像殷商时代的人那样事事占卜了。

——《周易》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条

第一是宇宙周期变化规律的“大学问”。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周易》讲的是时空周期变化的大规律;

第二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教人如何因应变化,所以它也是行为学。人命如果符合天命,就能趋吉避凶,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即是如此。

第三是讲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周易》不但教给我们如何做事、谋事,最关键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人。

  以上三条内容又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尚中、尚和。《周易》各爻中“二多誉,五多功”,就是因为二、五爻得中。我们时常追问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究竟是什么?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亦阴亦阳,不阴不阳,本无阴阳,能生阴阳。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共融性、包容性,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阴阳中和”,也就是中道中和。

*人生的成功来源于抉择与管理

  人人都有成功的理想,但不一定人人都有成功的现实。有的人生活成功,有的人生活失败;有时候生活成功,有时候生活失败。世人常将生活的成败归因于命运,实为对自己生活能力的否定。

上天没有给人安排成功或失败之路。人能自由的选择成功或失败之路。人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其自由的选择。在做出选择之前,能否分清成功与失败之路是关键。事实上只能选择一条路,选择的对与错决定着你未来的成败祸福。

《易经》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学问,它告诫人们:一切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妄想空想,首先把握住现状,然后付诸行动。过去在不断地成为历史的印记,现在是转瞬即逝的过去,未来在不断地逼近。过去不可改变,人要认命;未来是可变的,人能改变命运;人只有很好地把握住现在这个关键点,才能改变未来命运。《易经》帮助人们认清过去,促成现在,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使人趋吉避凶,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