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遗 | 那些注销了网易云音乐账号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榜样空间 2021-03-13

何宝荣喜欢对李耀辉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这句话很有用,因为黎耀辉总是选择了原谅他。

如今的网易云音乐,更像一个守墓者的聚集地,在那里,所有的离开可以被原谅,所有的伤心都有迹可循。从民谣到爵士,从后摇到电音,那些名为账号已注销的人,他们的评论如诗,头像却落满灰尘。

他们已经离开很久了,之后,很多人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撤离。

最近,我们努力寻找了一些注销过账号的朋友,也私信过在知乎回答下得票最高的用户。

我们渴望能找到什么来安抚那段离开的时间,又或者是虚情假意地大谈人生理想,为的只是想知道,不再回望的人是否真的音信杳然,从头来过的生活是否真的那样精彩。

1.

写过的那些评论,再也找不到了

因为喜欢听李志,我用了网易云。当时有个说法,说网易云音乐又叫李志云音乐,因为首页上全是他的歌。

以前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喜欢听流行乐,很少听民谣。因为私人fm会分享一些很小众的歌曲,所以我给她推荐了网易云,讲关于李志的故事,让她听2014版的《天空之城》,里头有很多人的合唱、呐喊。

我还在网易云里写了很多评论,包括以后一定要娶她,虽然她比我大了五岁。

和她彻底分开以后,我开始觉得这些都很讽刺,就好像又被谁翻开了伤口。

曾经她就是我的港岛妹妹、热河路的潘西。我们一起去看李志的跨年演唱会,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一起做饭,但是我发现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什么都会变,而且回不去了。

现在我也没有很想她,我只是觉得很遗憾。

注销账号后,如果想回去看的话,要收藏之前注销号的专辑,再点用户看。我没有收藏,关于之前账号的所有东西都删了。

至于写过的那些评论,也就再也找不到了。李志的歌太火,我的评论只是偶尔有人赞,并没有在热评里面。而且我自己也不想看了。过去就过去了。


2.

听歌排行最多次的那首歌,现在不会再听了

那个账号太多糟糕的回忆了,评论里艾特了太多次现在来说无关紧要的人。还有,听歌排行最多次的那首歌现在也不会听了。

曾经,我们最爱的 dj,我们最爱的一首歌。有点怪吧,那么伤心的歌不是苦情歌也不是伤感的话语歌,偏偏是一首 edm,电音。

注销后我又注册了新账号。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找到那个注销过的账号,因为曾经发过的动态没有删掉,所以能看见有些陌生人在下面评论祝好的言语,我很开心,还会到有我热评的歌下面翻有没有人评论我。

然后我发现,我想要的其实是有人关注我,有人陪着我,有人真正在乎我的所有。

其实我还有点后悔注销,因为那个账号收藏了很多视频。虽然注销过,但我现在会继续从第一首歌开始,一直这么用下去,因为我真的很喜欢网易云。


3.

还是会给自己扫扫墓

我的第一个账号,零零碎碎听了 7000 多首歌,最多的还是后摇和爵士,也会听一些旋律。音乐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能让你觉得这就是你,所有情绪都是你想表达的。

注销的那阵时间经历了很多痛苦不堪的事情。事业失意,爱情也遭遇阻碍,音乐似乎无法再让我前进,就注销了。

其实归根到底,大家可能是为了跟过去的痛苦和快乐都做个了断,想把那样的羁绊斩断。可是我们都没想到有些东西斩不断,网易云更多的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音乐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我注册了新号以后,还是会回以前那个号看看,听听那会儿自己喜欢的歌,给自己扫扫墓。

注销以后多少有点后悔,其实一切并没有重新开始,只是觉得会好受些,结识些新朋友也好,但还是很喜欢听后摇。


4.

我只是离开了原来的那个自己

《longing for your touch 》应该是听着这首歌注销的,当时还不知道它是后摇。

决定注销的那个时候事事不顺,压力也很大,和一个很重要的朋友绝交,伤的很彻底。旧账号用网易云没到半年,听了近 7000 首,两首歌的热评,也被几个陌生人温暖过。

只是注销了账号,但我并没有真正离开网易云。因为音乐还是很重要的东西。

注册新账号后,我发现我听的歌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从前歌单分类都是一类一类分的,现在歌单只有三个。新账号爱上了后摇、嘻哈……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接触的音乐类型。

所以我认为注销账号是给自己一个空白的机会,重新开始。

但是兜兜转转会发现,曾经账号里很喜欢听的歌,某天日推或私人 fm 又给你推来。所以人的一些本质还是不会变。也许短时间可以获得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像重生的错觉,但习惯的和喜欢的东西很难改,通过音乐就看得出。

至于当初那个绝交的朋友,现在已是可有可无,因为人是会死心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死心不改。

/

时间

从未因我们绝望的目光而放慢脚步

网易云的每一首歌

都像一个故事

讲的是一个人

从发梦、追梦,到梦醒的过程

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

可是我知道你喜欢过的歌

这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