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胃战:经方治疗胃脘痛

 wyfx100 2021-03-13

编辑/ 甘  草  ⊙ 校对/奔跑的小鹿

作者简介

冯少琪:女,广东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专业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中医虚证、杂病,对冠心病、高血压、慢支、骨质疏松症、胃脘痛、眩晕症、儿科、病妇科月经失调、痛经等有较突出的疗效。曾多次在国内医学杂志发表文章。

关一鸣:男,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门诊及病房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对老年性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肛肠痔楼等疾病有一定的经验,曾多次再国内医学刊物发表文章。

01

温中健胃的小建中汤

  《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由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广泛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对偏于阳虚的胃脘痛有确切的疗效。只要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喜按,得食则减,喜热畏冷,纳呆便溏,吐酸嗳气,舌淡白而胖,苔白滑,脉弱或缓或弦,皆可使用。

  本方以温补为法,取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义,苦甘相须,能缓急止痛。若饮食停滞者加内金、党参、白术;气血明显虚弱者加当归、黄精、杞子;有瘀痛者加五灵脂、蒲黄;小腹冷痛加沉香;有嗳酸吐涎者加吴茱萸。其中桂枝一药在灵活运用,天气虽热但病人寒象显著,仍可使用甚至加量,若寒象不显,亦可不用或少用。有学者指出以本方配伍黄芪可以提高胃粘膜的屏障作用,防御攻击因子的损害,并能提高胃肠道的免疫功能,改善粘膜的运动及分泌功能,加强抗H+的返渗作用。

临床案例 

  患者刘××,男,59岁。初诊诉说胃脘痛3个月不减,饭后尤甚,便溏,口淡喜热饮,小便清长,并常有头眩疲乏,肢冷麻痹等不适。钡餐诊断为胃溃疡。面色苍白,神疲气短,舌淡白,脉弦紧。此为脾胃虚寒,血少气弱所致。《伤寒论》云:“伤寒……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用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白芍各15g,黄芪、党参各25g,茯苓20g,炙草、生姜、大枣、当归各10g,麦芽糖30g。溶化温服。服药后胃脘痛即见减轻,胃纳增加,精神好转。以后反复以本方随症加减2月左右,症状消失,再行钡餐复查,溃疡愈合。

02

消痞和胃的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痞证。方中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同施,具有调和阴阳,升清降浊,补虚泻实的作用。临症时对于湿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致的痞症也可用本方。若湿热内蕴中焦,呕而兼痞者,去干姜,加枳实、生姜加强降逆止呕作用。对急性胃肠炎而见发热,呕吐,肠鸣,泄泻,苔黄,脉弦,体质壮实者去党参、干姜;若腹痛、呕吐甚者,合用左金丸以清热和胃止呕止痛;若有宿食,去党参、甘草加枳实、大黄以导下。

  有报道用本方加内金、海螵蛸合左金丸治疗由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幽门梗阻,1剂呕减,2剂痞满消而呕吐止。亦    有报道以本方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服药1剂呕吐止,再1剂排出粘液状便2次,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可进食半流饮食,继续服药而愈。

临床案例

  患者冯××,男,40岁。4天前因腹痛下痢,服西药后痢止痛减,但随即出现胃脘部烦闷嘈杂,痞满饱胀,嗳气稍舒,口苦纳呆,舌红边齿印,苔黄腻,脉沉弱无力。审其脉症,此乃胃中郁热,脾虚气弱,寒热虚实错杂于中所致。《伤寒论》云:“伤寒……呕,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现邪郁于中,唯立调和肠胃,消痞开结之法。治宜清宣郁热,健脾和中。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法夏、黄芩各9g,黄连6g,炙甘草8g,干姜5g,党参、山药各15g,大枣15g。水煎服。4剂后,诸症均减,惟口中稍苦,饮食欠佳。改以健脾为主,佐以清胃之法,继续治疗。

03

解郁和胃的四逆散

  四逆散由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组成,具有运转枢机,调和表里,宣畅阳气的功能,故能解郁和胃,调理肝脾,缓急止痛,是中医治疗肝胃气滞腹痛的基础方。临床广泛用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临证凡见到肝郁侮土,胃失和降,或胃肠湿滞,阳气受遏所致的胁肋胀痛,嗳气吞酸,脉弦而缓等证候,均可应用。如脘腹胀痛甚者,加香附、延胡索、郁金以解郁止痛;兼食滞者,加麦芽、内金以消食导滞;挟瘀者,加蒲黄、五灵脂等。

临床案例

  患者李××,女,50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年,胃脘痛反复发作。近日因精神刺激,疼痛又作,放射至右胁,口苦嗳气,失眠多梦,便秘尿黄,口服法莫替丁等药物疼痛仍不解。来诊时见其上腹部轻压痛,舌尖边红,苔白滑,脉弦数,辨证属于肝脾失调之胃脘痛,因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木横伤土,故见胃痛嗳气脉弦等症。《伤寒论)云:“四逆,其人……腹中痛……四逆散主之。”治宜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方选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郁金、佛手各12g,栀子10g,党参15g,砂仁、炙甘草各6g。服药3剂后,痛减大半,大便通畅,嗳气消失,继续本方加减治疗数剂而愈。 

04

泄热清胃的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具有泄热消痞的功效。原治表邪已解,但心下痞之证。大黄泄热开结,黄连黄芩清热消痞,使邪热得泄则痞满可除。若见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痛,烦渴苔黄,甚而吐血,舌红脉数等属阳证、里证、热证者,可以使用。据研究,三药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大黄并有泻下及止血的作用,对胃热亢盛所致的吐血有疗效。此外亦可治疗急性胃肠炎,对症见胃胀欲吐,口渴心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大便黄色稀水,肛门灼热,舌红脉数者亦有效。

临床案例

  患者李××,男,36岁,工人。1周前因感冒发热,全身疼痛,服退热西药后汗出热退,症状减轻,但吞咽食物时胸骨后有刺痛烧灼不适,上腹部闷胀,大便3天未解,舌红苔黄,脉浮弦数。钡透发现:食道炎、胃炎。此属太阳经证,汗出表解,热邪郁滞而心下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治宜清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黄芩、法夏各9g,黄连、厚朴、陈皮、佛手各6g,甘草3g。连服3剂,上述诸症消失,减大黄,再进数剂后而愈。

05

降逆和胃的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在《伤寒论》中原治汗、吐、下后,表解而中气受伤,胃气因虚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症。如因胃气不和,痞满嗳气以及胃气上逆所致的反胃等症,也可加减使用。若胃气不虚,去党参、大枣、炙草;痰多加茯苓、陈皮和胃化痰;胃虚者,改生姜为干姜,加丁香以温胃降逆;若阴虚加玉竹、石斛。临床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呃逆属于胃虚痰浊者。

  患者普××,男,45岁。有慢性胃炎史3年,1周前又出现胃脘痞满,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口淡纳差,舌淡红苔白稍滑,脉弦细。此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伤寒论》云:“伤寒…或吐,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治宜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包煎)、法夏各10g,代赭石30g,茯苓20g,党参15g,佛手12g,干姜、陈皮、炙草、大枣各6g,丁香5g。服药3剂后,呕吐止。继服数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体    会

  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没有“胃脘痛”病名,但在阳明、少阳、厥阴病篇有关论述“腹中痛”、“心下痞满”、“喜呕”、“呕不止,心下急”、“噫气不除”等与之吻合,上述对各病例所用的方剂,亦出自其论。结果表明,经方有着不容置疑的疗效。故伤寒方可通治胃脘痛之痛、痞症,但辨证要准确,临证要权变及随症加减。临证时不一定所有证候均齐备,只要抓住主证,则可使用。如小建中汤的腹中急痛,半夏泻心汤的心下痞满而不痛,四逆散的腹中痛,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心下痞,按之濡,旋覆代赭汤的吐,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而不必拘泥于是否伤寒、汗后、误下等。论中还有不少治疗胃脘痛有效的经方,如散寒温胃的理中汤、益阴滋胃的竹叶石膏汤、行腑清胃的承气汤等。后世治疗胃脘痛的方剂也是由伤寒方衍变而来,是对伤寒方的补充。

温馨提醒:本平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