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观石象:透的是风景,悟的是意境

 二闲居 2021-03-14

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穿过幽迥的山洞找寻到了世人所神往的“桃花源”;在美国的羚羊峡谷,无数探险者向往着从神秘深邃的洞穴中追逐到如梦似幻的瑰丽世界;100多年前科学家们执着的透过“黑洞”探求平行宇宙未知的奥秘;先哲柏拉图则试图通过“洞穴”比喻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打破束缚在世人身上的枷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一个个因洞而生的神奇魅景,而关于“洞”的探索与追求,从古至今,我们也从未停止。

图片

|来宾北丹石

造化蕴奇观,孔洞纳万象。洞的神奇与美丽一直吸引着我们,生就于顽石之上亦是如此。古人相石,意在漏透。只有虚妙、空灵的雅石,才能直探宇宙本原,寄寓人生体验的最高旨趣。

漏,是指石上有空穴,涡洞相套,玲珑贯通。李渔在《闲情偶记》中释“漏”曰:“石上有眼”,所谓“眼”,应该是较小的孔洞,而且该孔洞应该是上下贯通,方可称为“漏”。

图片

瑞云峰|灵璧石

而透则是指石上有较大的孔洞,此孔洞应当是前后贯通,俗语说的“通透”就是此意。对此,李渔也做过解释:“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透过洞穴,八方四面,皆可入画。

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亦称:“石之妙,全在玲珑透漏。”奇石生洞真在天成、美在奇趣、妙在内涵,洞形千姿百态,魅力独特,幻化通灵嵌空的透洞、钩连贯通的深洞、峰回路转的暗洞、叠压交错的套洞,它们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透以一种虚实结合的自然气韵,营造出灵动的气息,使其妙趣横生,出神入化,给人以变幻、玄妙的审美享受。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石洞局部

玩石人的审美观念或多或少都印刻了中华文化的烙印,而“通透”则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美学追求和思想情感,它意味着灵巧变化,显现出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奇石之洞“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其生命之源、生命之象。顽石含洞,洞生灵气,气游洞穿孔,气生得活,打破了石头的冰冷和沉闷,本无言、无心、无情的石头竟神奇地变成一个活脱脱的灵物。

图片

玄机|大湾石

这天赐的灵物奇窍多姿、自然洒脱、不受拘泥,灵气的游走为其注入灵魂、赋予了生命,无怪乎“石痴”陆游有言:“石不能言最可人”。石虽无语,却借着灵秀的形态,让观者收获到另一番天地,正所谓:“玲珑剔透求神似,妙在观者遐意中”,静观之如览宇宙大千,不禁纵情于万千气象,以小见大,洞穿千里,甚是奇妙!

图片

空灵|太湖石

奇石美在天然,是大自然巧手匠心雕琢的精美杰作,集百美、千奇、万变于一身。石洞的生成更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古人云:“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水柔促洞生,方显岁月的漫长,毅力的坚韧,故此带有孔洞的奇石往往就愈加的显得珍贵,也更具观赏与收藏价值。

图片

乾坤|云南瑞玉石

物以稀为贵。洞作为奇石的表现形态之一,它的圆融通透,让一方质地坚硬的顽石变得刚中带柔,轻盈灵动,蕴含疏风透月之妙韵。无论是传统供石还是现代赏石,形态各异的孔洞大多是雅石的主要观赏点,甚至成为人们赏玩奇石的主体精神,这往往在藏者为石题名方面得以体现,如《福地洞天》、《别有洞天》、《探幽寻秘》、《虚怀以待》、《风月玲珑》、《洞观世变》、《洞小乾坤大》、《圆满》……孔洞的特质不单在视觉上延伸了空间感,而且透空玲珑的形状总能够引起观者无尽的遐思。

图片

云绕净空|来宾北丹石

水滴石穿、风雕沙琢,不管是何种原因穿石成洞,都需岁月的沉淀。而妙境天成的孔洞也绝非简单的形态存在,经过千年历史的打磨,它已然沉淀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最早,洞穴只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家园,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洞穴的价值得到了更深、更广层次的挖掘。古时,得道高人在洞中静心修禅悟道,洞也便成了文人的向往之地。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洞”寓意着吉祥纳福,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洞府”,新婚夫妻入住的居室是“洞房”,发现崭新的境界则称之为“别有洞天”……人类早已从寄居的洞穴中走了出来,然而我们对曾经赖以生存的居所却在不断的刷新认识的深度,理解越是深刻,对它就越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图片

洞外仙境|来宾北丹石

如果,我们将这种特殊的情结寄托在雅石上即成为了一种审美行为。“石本顽固,会心则灵。”我们赏玩奇石,其实是在用眼观赏、用心感受,也是在理解和玩味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自然精神。所以,每当我们有缘遇到一方生“洞”传神的奇石作品时,总会有一瞬间心灵相通的感觉,石上的奇巧孔洞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随即脑洞大开,尝试感官总动员,通过看、观、悟,去“洞”察它的气韵美、意境美、风骨美。

图片

|来宾北丹石

石“洞”的魅力之处,绝不仅仅局限于形态线条、肌理肤质给人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这样不免停留于浮光掠影。正所谓洞小乾坤大,奇石之洞承载了太多大自然的原始信息与岁月印记,它如同一处宝藏,内藏无限风光与可能,吸引着我们去探求,当我们真正的走进它时,方能感受自然的气息,实现与自然的对话,才能让赏石的愉悦变得深层长久。

图片

梦幻|广西太湖石

中华传统文化在审美观念层面,讲究两重性,一物两体,气有阴阳,相生相克,变化无穷。石为实,洞为虚;石中带洞,虚实相生。一个嵌空的孔洞,足以让顽固的石体化实为虚,让素石动静相宜、张弛有度,有洞便可沐风邀月、便能寻仙访道、便可探奇求险,便能于空灵奇特的境界中弥散出生机回转、韵味深长的审美意味。

“洞里洞外,两重世界”,奇石之洞就好似一扇向大千世界敞开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拥有不一样的视野,收获不一样的心境。人活一世,不可能拥有全世界,也不可能失去全世界。属于自己的,不求亦得;不属于自己的,求亦不得。赏玩奇石也需如此,虽一洞贵千金,但还需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玩石、赏石,无欲也无求,卧游山水,托情寄闲,岂不乐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