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之美”徐邦美 , “金陵鱼仙”画传奇

 余一欣览馆 2021-03-14

——记南京著名画家徐邦美及其艺术人生

|余一

想做好一件事,最关键的是全身心的喜欢与投入,歌德说:“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是的,她是在为自己战斗,以坚持为笔,以毅力为墨,以快乐为纸,画出心中的期许,这也应验了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的话: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

——题记

 

  


江苏南京,六朝古都,此地人文荟萃,紫气氤氲。1356年,一个著名的安徽人朱元璋攻下集庆,也就是南京。1368年正月,这个著名安徽人在这里称帝,定国号为明,所以,南京也被叫成徽京,后来,几经太平天国与抗日等战争影响,人口骤降,如今的南京人多半是安徽、苏北来的人。

南京多画家,画鱼的人也多,可你们知道金陵鱼仙” ——徐邦美老师吗?她的传奇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份惊喜,更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您也能成功的。

从微信上认识开始,通过不断了解,知道她是一个以画鱼著称,更是一个爱帮助他人的画家。我常开玩笑说,邦美帮美,成人之美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可爱可敬的徐老师。

1940徐邦美生于皖北固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五岁之前与其姐留守老家,抗战胜利,全家随父母回到南京。重视小孩子的教育兄妹几个上私塾,毛笔描红练字课余喜欢在纸上描画。父母送她到浦口铁路小学正逢抗美援朝,她画的飞机上跳下降落伞等,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在学校宣传橱窗里展示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在两浦铁路中学就读,1958年浮夸风正炽时,她画大跃进时期的漫画——“三个小孩拉南瓜,其中一个跌得四仰八叉的”,还有一个胖娃娃躺在一枚花生壳里,也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于画画,徐邦美特别有灵感、爱临摹,有时,课堂上有时也偷着画线描人物——梁祝,画面活灵活现,很是动人;有时晚自习到好同学李秀云家,专心致志画她家日历上的人物图案,青少年时期的绘画爱好,也为她今后走上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与同学的赞扬,让她的画画爱好一直保持着今天。

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航空技校,在这里她的才华再次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在陈杰班主任老师的教导下,任副班长、学生会生活部长,协助老师管理班上同学生活方面的事宜,她的热情、沉稳、大方,喜欢帮助他人,深得老师们与同学们的认可。

毕业后,徐邦美在南京一军工厂从事技术档案管理、描图等工作,工作期间认识一个画家陈登云老师(陈会油画、也喜欢画山水国画),他借给徐邦美一本《芥子园画谱》,从此开始系统地学习、临摹了上面大量的作品。

六七十年代,印刷与信息没有今天发达,徐邦美用等线体为厂里抄写大量的《技术说明书》,字体工整秀丽,一笔不苟而十分清晰,在这里她是快乐的。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好三个小孩,风里来雨里去,艰辛中不改美的追求,工作爱好两不误,多年来徐邦美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直到55岁,顺利退休。

(一)自学画鱼虾,赢得“金陵鱼仙”美名

 

  

  

  

  


处处留心皆学问,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预留的。一次,徐邦美在浦口火车站一个朋友的办公桌前,被压在玻璃板下的一张黑白报纸剪报,只有巴掌大,她深深迷住了。这是一张小小的国画剪报,画上只有六条鱼,叫着《六顺图》,通过鱼尾的姿势,看得出这几条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当时没有手机拍摄,只好向这位朋友借去复印。

得到这幅图片后,徐邦美如获至宝,不断地心摹手追,细致地观察与想象,就凭着自己先前的一些爱好,认真的琢磨起来怎样放大,怎样变换鱼的角度,怎样画出这些栩栩如生的鱼儿。此时,她白天带孙女,有时走到超市与菜市场,在卖鱼的档口,她也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或在公园的水池边,细心观赏鱼的游动,鱼背与鱼鳍的各种姿势,晚上才有时间静下心来揣摩鱼图画法,先用兼毫毛笔蘸上淡淡的墨汁在废旧报纸实验着画,等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在宣纸上画起来。通过自己的几十遍、几百次、上千次的实践,有着徐邦美特色的大写意墨鱼才大功告成。后来又不断尝试在各类纸上画,不断改变鱼的尾巴、鱼鳍、鱼鳞的造型,尤其在鱼的眼珠上,为了力求活灵活现,她画的鱼眼睛,有立体感,在鱼的用色上,也逐步改良成红鱼、金鱼、白鱼,让墨鱼图变成彩色的《百鱼图》,这又是她自己悉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后又一次蜕变。

 

 

如今,在南京当地乃至全国各地,不论是报纸杂志,网络视频上,都能见到徐邦美的大写意墨鱼图。一次笔会上,南京著名书画家陈建清先生为徐邦美鱼的画法与构图的精美而震撼,在陈建清先生的引荐下,徐邦美画鱼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于是制作宣传片、视频、印小画册与资料袋,让“金陵鱼仙”的雅号在书画圈、收藏圈不胫而走。

 

时至今日,每当读者看到徐邦美的画作,一眼就可以辨出是南京“金陵鱼仙”的作品,她的老朋友金陵四方诗书画院院长蒋思昉先生多次在书画活动上说:“徐邦美画鱼,画出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谁学她的画,画出后也会说这是学徐邦美的鱼,可见徐老师的鱼是画成功啦!”是的,仅凭此一条,“金陵鱼仙——徐邦美”的美誉不胫而走,在南京、安徽、广州、江苏等地,我们都能见到徐老师的《墨鱼图》、《百鱼图》等。

鱼的寓意好,配上其他东西,可以增添《鱼乐图》的内涵与画面的丰富多彩。

比如,将鱼与水草、柳树、牡丹、芙蓉、荷叶、莲花等相配,不就增添了画面的内容吗?《莲年有余图》、《富贵有余图》、《百鱼图》等。

 

山东临沂,寻访名师画牡丹花卉

 

  

  

  

  


退休之后,徐邦美一有空就会到南京各大艺术馆、美术馆看画展与各类艺术活动。

后来,在老同学朱永芝(山东有名的画家)介绍下,到山东临沂拜访画牡丹的高手——钟华老师。

女画家钟华的父母是山东著名画家钟俅与王启桓夫妇,他们曾经联袂为中南海画画,连周恩来总理都收藏过他们的画作。几经辗转奔波,来到山东临沂。跟着钟华老师学画牡丹,徐邦美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老师无微不至的教,她认认真真地学,不停地用笔记下画牡丹的步骤,怎么用笔,怎么调色,钟老师也在旁大胆鼓励她从容下笔,画面怎样设计、构图、用色、排布,怎样题款签名,怎样给画起个吉祥的名字,一系列的技巧技法,一系列的实践临摹与练习,听了钟华老师的授课,徐邦美回来后,遇到绘画中的困惑,也经常电话沟通,直到完全掌握了牡丹以及芙蓉等花卉的画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牡丹的绘画,后来,她不单购买钟华老师的原作,还购买她父母的画集《钟俅国画艺术》及《跟我学画牡丹》、《名家王启桓写意牡丹》等,从中选取作品不断临摹,每年四月初南京古林公园的牡丹花展,徐邦美都会亲自去观摩,实地写生与拍照,这为完美地掌握牡丹花卉的特点,付出了自己艰辛与努力。

 

从山东临沂钟华老师那里学得牡丹画法后,她全身心地揣摩与实验,日间挥洒夜间思,手摩心领体会中。据她自己说,那段时间,她走到哪,眼前都是牡丹美好的形象跳宕于眼前。看到地面一个个脚印也是牡丹的形象,看到一群从幼儿园里迎面跑出的小朋友,也觉得眼前满是朵朵牡丹在竞相开放。晚上睡觉,就用手掌与手指在自己肚皮上描摹,时时刻刻惦记着白天牡丹的花头安排,有时有了好的构图,半夜三更也要起来在书画台前画出,生怕这个美好的灵感天亮就跑了。

我们说,人生中有时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就会用百分百的辛勤投入其中,这叫“真热爱”,徐邦美就是这样一位爱画入痴,画画入迷的人。心无旁骛凝神专注的只为一件事,是没有办不好的。

徐老师画牡丹,从三尺斗方、四尺斗方,画到六尺、八尺的大画。她家绘画条件不好,小的画作就用两块工作时留下绘图板一拼,放上一块羊毛毡就是她的画桌;但对于大幅的作品,徐邦美老师将自己睡的床铺盖一掀,就着昏暗的灯光,在床板上进行创作,可是有谁知道这些精致的四条屏八尺《花开富贵牡丹图》,还有八尺的《红梅报春图》,是在这样艰苦的创作环境里完成的呢?

徐邦美掌握了牡丹画法,再配上自己的大写意鱼,这样《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百鱼图》等六尺、八尺的大画,就有了更完美的寓意,更丰富的内涵,在那段时期,这批大画不断从她的腕底流淌出来,画出自己的特色,画出自己的风格,徐邦美不是简单的借鉴与临摹,就像画鱼一样,她要有自己独具面貌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与感动读者的,徐邦美又陷入了深刻的思索与力求蜕变之中。

 

好在金陵浦口人文鼎盛,这里的书画名家也多,在她绘画进入迷茫之际,徐邦美经常向自己的两浦铁中校友——著名国画大师吴国亭大师兄请教,有时带着一大批画卷,要吴老师点评,有时吴老师亲自在画作上演示、修改,得到名家的点拨与指导,让徐邦美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绘画道路,更有决心与信心向更高的艺术境地迈进。吴国亭先生曾说:“徐邦美女士自幼喜欢绘画,数十年朝乾夕惕,刻苦勤学,艺事大进,其中以画鱼与牡丹最为精道,达此境界,实属不易也!”“金陵鱼仙”——徐邦美,就像她作品里呈现的一条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墨鱼、鲤鱼、金鱼一样,已经跃入绘画殿堂的“龙门”了。

 

生活处处多画意, “美美与共”乐享晚年

一个人,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与朋友亲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当徐邦美热衷绘画的时候,他的大哥徐邦本刚好也从岗位上退休,而且当年他还有去浦口老年大学学习画画的指标。在了解了自己妹妹画画苦于难以突破之际,他领着徐邦美进入老年大学的门槛,从此梅兰竹菊等绘画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啦。

 

  


徐邦美与南京著名书画家陈建清在一起

1997年作为插班生,徐邦美比其他学员付出双倍乃至多倍的功夫,在多位同学的帮助下追赶他们,如税务部门的孙启信、实验学校的周砚华、市政部门的霍兆明、国税局的陈庆仁、浦口区干部常松等画友,要么鼓励她画虾、要么帮助她掌握画牡丹、要么教她画松树……在老年大学,徐邦美既收获了浓浓的同学情谊,又掌握了许多绘画的技法与理论知识,因为在这里,她的人生又得到一次新的飞跃,因为在这里,留下太多的快乐与不可磨灭的印象。

 

  

  


徐邦美与南京著名书法家蒋思昉等出席艺术活动

20年来,徐邦美在浦口、南京乃至全国的绘画大赛上,斩获各类奖项40多次,她的绘画天赋与绘画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连她老年大学的纪明铎老师也竖起大拇指赞颂道:“这么多年来,从我们学员中走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画家,就是徐邦美,她绘画悟性好,是我们浦口老年大学的骄傲”,当纪政委自己出画集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学生——徐邦美,并亲自将画集送到徐邦美的家中。

夕阳无限美,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乐,乐有所获,令徐邦美老师感到无限的快乐。

徐邦美老师住在南京江北浦口,她的朋友们住在美丽的风景小区,彼此走动时,徐邦美都会俯身潭边,细心地观察里面养着的各类鱼种,认真观察与写生、或是拿出手机拍照;爱生活、爱自然、爱美,她经常去朋友家观赏各种花卉、盆景。当牡丹、月季、百合、玫瑰花竞相怒放的时节、当八月桂花飘香七里之际,这是徐邦美老师最开心与最忙碌的时候,悉心观察与用笔速写,她要让这些活灵活现的鱼、植物走进她心爱的画中,做一个生活之美的有心人,是徐邦美画出内心美好世界的源泉。

  

  徐邦美老师与著名书画家杨金生先生参加活动

  徐邦美老师积极参与各类走进企业的艺术公益活动


画画其实并不难,难得的是要倾情投入,真心喜欢做,才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绩。同样的,有段时日徐邦美老师画鱼,从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到《九如图》等,后来又构思《百鱼图》,一连数日都在酝酿鱼的构图与鱼的搭配与摆放,鱼的姿态、水草的位置,甚至自己炒菜时,也在锅里左一锅铲,右一锅铲地搅和着的同时,还在思考鱼的翻转与跳跃,而那些鱼腾跃的姿态就像锅铲的运作,于是她从中得到了启发与创作灵感。几天下来,她构出了许多草图。这样一条条鲜活的红鱼、墨鱼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正是徐邦美老师这种全身心忘我的投入与不断的思索,才有这一批批让读者与收藏家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典之作。

 

  

  

  


徐邦美与南京著名诗人、书画家单人耘先生在讨论绘画

因为在南京出名了,连她的老家安徽固镇、合肥,甚至广州、深圳、四川成都、甘肃兰州等地都有众多的粉丝与收藏者前来南京拜访。许多人邀请她参加各类大大小小的雅集、笔会活动,我们都可以看到徐老师孜孜不倦、细心创作的挺拔身影,好好对待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这是徐邦美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老实画画,快乐自己;真诚做人,惠及周围。

内心善良与品行高洁,喜爱帮人,成全美好,朋友有活动,都会第一个想到徐邦美老师。我曾经开玩笑说,徐邦美就是徐帮美,爱帮人、方便他人就是成人之美,这是徐老师最令人敬佩与最亲和的一面。徐邦美老师也说,我是画画的,画画就是给别人呈现美好,送人玫瑰,自己也有余香。在南京,她有一大批书画圈的好友,只要有活动,他们第一时间会邀请徐老师,徐邦美也都积极参与这些公益笔会及作品展览等活动。

积极参与各类绘画大赛及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让徐邦美拿奖四五十次。其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区各级大赛的金奖、银奖等,其中一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滚动播出,江苏省老年大学协会、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颜真卿文化研究会、“印象·江苏万人书画创作”、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扬子书画学会、文化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金陵四方诗书画院等数十家机构聘请徐邦美老师做艺术顾问、名誉主席、爱心大使、研究员等,这不单是对徐邦美老师的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这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最崇高的敬意。

 

  

  

  

  

  

徐邦美与著名画家吴国亭先生在一起

如今,在南京有许多绘画爱好者观赏到徐邦美的鱼及牡丹画作后,慕名找到徐老师,要向她索画并学习《鱼的画法》,对此,徐老师都是笑眯眯地答应,也经常走进南京的一些学校、部队、企业、残协搞笔会,在各类书画公益活动中,她都是现场作画,许多朋友与爱好者都全程录影,回去认真研究。徐老师说:“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这是好事,尤其是画鱼,吉祥如意,寓意也好,有利于陶冶广大绘画爱好者的艺术兴趣!”就连她孙女的澳大利亚朋友也收藏了徐老师的作品,好在今天有更多朋友喜欢,传承徐邦美画鱼的人多了,她内心更加充实而快乐。

在徐老师的影响下,她的儿子利利、儿媳缪缪、孙女洺铭,都喜欢画鱼,画的也惟妙惟肖,这对传承“徐氏墨鱼画法”,传承我们的国画传统艺术也是十分美好的事儿。所以说邦美帮美,可真是名副其实啦!

 

  

  


徐邦美与著名书画家林筱之等出席艺术活动


  

  徐邦美老师现场笔会展示绘画技艺


  



简约之美,尽得国画新境界

  

  

  

  

  



对于徐老师的绘画艺术,本想专门用一篇文章来阐述,但作为一篇完整的叙述文字,我这里还是要谈谈徐老师的国画艺术特色。

1、简笔大写意画出心中《鱼乐图》

  

是中国文人画中一个美好的意象,鱼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有生殖繁盛、福泽绵的含义,后世更取“鱼”的谐音“余”,迎合人们向往生活富余、富足、安定、大自在的悠游闲适心理,《鱼藻图》、《鱼虾图》等成为中国传统花鸟画中最常见的绘画素材,历代画家中有许多人善于从多角度、多画种、多技法地表现。比如年画中的《年年有余》、工笔画中逼真的鱼,油画及水彩画,也能将鱼的各种形态完美的表现出来。但徐邦美不同,她的鱼是做减法的,将复的鱼鳞、鱼鳍、鱼尾,巧妙地几笔淡扫,简明扼要地勾勒出鱼的千姿百态,化繁为简,也是国画中的一种高境界,这样处理,既便于笔会活动中当场挥毫展示又可以让观众(或读者)赏心悦目,这是言简意赅地国画表达——简约技法,也就是用最省的笔墨表达更多的内容与需要表达出的意境。

  

  



同样,徐邦美老师的《虾大自在》等作品,也是寥寥几笔,将游虾不同的姿态与特点概括地表达出来。她博采众长,有齐白石的神韵,又增添了徐氏简洁、明快的画风,让许多大画家也为之叫绝,比如南京著名诗人、书画家单人耘先生给她的鱼虾图题词:“清秋江上芙蓉开,下有鱼儿结队来。鱼乐不知人更乐,金陵女史画奁才。”这是对徐邦美艺术成就的最好褒奖

简洁朴实、情致悠长,徐邦美老师从画鱼的构图、意境、构思、落笔、着墨上都在竭力寻求一种空灵、自然的法度,她是以少少许笔墨,创作多多许的意蕴,既承续与复活了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又在画家如林的集群里脱颖而出,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不论谁一看到她的这类作品,就异口同声地说,这是金陵鱼仙——徐邦美的作品。

简约之美,就能摈弃世俗绘画的喧嚣与浮华,通过画家内心无尘的表现手法,让作品回归内心幽静、恬淡自适的中和之境、中和之美,简远的笔墨、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让徐邦美笔下的鱼虾与花鸟作品,到了卓尔不群的禅妙意境与简易深远的国画风骨。

2、雍容,铅华洗尽

 

  

  


徐邦美笔下的牡丹与芙蓉,雍容华贵但不庸俗,花枝疏密得当而不显拥挤,牡丹的画法很多,徐邦美多次寻访名师,也借鉴当代画牡丹的名家如王雪涛、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不管学谁,她都能学其精华,形成自己笔下的有自家面目的特色。

画花卉,最难的是“浓淡相宜”、“动静相生”、“疏密得当”,“知黑守白”、“藏露结合”、“以叶衬枝”、“巧妙衬托”和“师法造化”。这点上,徐邦美能够自出机杼,巧妙地将牡丹、芙蓉与她的鱼虾配合得当,虽然有人提出质疑,说牡丹不是长在水边,芙蓉也分水芙蓉、木芙蓉等,我想:艺术是从生活中来,但也可以超越生活、超越现实,就像松鹤延年图一样,鹤类鸟不会飞上松树的,一般生活在湖畔沼泽地一带,但我们的画家就能创造出这样的意境,难道他们有错吗?显然,这是艺术的笔调与人们对幸福生活、延年益寿的美好追求,于是徐邦美也从这些民间寓意中,开创自己独家研制的绘画素材与绘画语言,这就是一种活学活用的成功典范,她的艺术语言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的。

 

  


行文至此,我想将我读徐邦美老师一些画作的题诗附上,以结束此文:

  


“金陵鱼仙”徐邦美题画

岁步老年学画虾,工夫到处始成家。
清心清趣闲情度,淡看云霓笑落花。

赠金陵女画家徐邦美老师

牡丹写意绘新篇,大美无言德善延。

拾得霞晖康健乐,金陵胜地藏鱼仙。

【徐邦美·简介】

  

字云子,号明传,1940年生,有“金陵鱼仙”之美誉。自幼喜爱中国水墨画,几十年如一日不断追求画出自己的风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并获得过金、银奖,是金陵女画家之一。其代表作《六顺图》二幅入选“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金陵六十位女画家”作品集。作品《虾》、《回归自然》入选央视书画频道展播。多次捐赠国画作品做慈善、参加义卖和积极参与多种公益活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现为金陵四方书画院副院长;美国书画院南京工作基地特聘研究员;藏缘影视书画艺术交流协会艺术顾问;江苏扬子书画学会理事会顾问,一级美术师;江苏颜真卿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美国丹佛孔子学堂、美国国籍工笔重彩画研究会特聘画家;江苏铁道兵文化艺术联合会江苏书画院院士;江苏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等。

作者·余一 简介

  



余一,原名金繁荣,一道诗兿社总策划、总社长、总主编;197212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拾乐园、索盦、寿研斋、鹤斋;网名有余一、余一先生、八全余一、蘭一娓、曲砆、及八全君、籣娓圊、八全逸客、畈溪客、箨堂主人、金锐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外公金有堂公的民间书法启蒙,又受教于福建著名书法家范宗栋、鹰潭姬佐秋、古文专家徐进诸先生,业事大进。现为深圳某书院副院长及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文化传媒等多家公司任文化策划及顾问、深圳荔园诗社、长青诗社、上海诗词学会专家委成员、广州岭南诗社、全国仓央嘉措诗友会总策划、诗评委员、东方诗人诗社策划兼评论、中华诗艺社策划及书画顾问、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原鹰潭诗社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余江诗社理事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现代长生经1200首》《避险诗词600首》《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叄辑》、《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四册》、长篇小说《虹蚀》及《中篇小说·爱如雾亦如电》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三十万左右;近5年来,通过自媒体平台为海内外300多位诗词家、小说、散文家、各类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论,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编辑网文、博文达800万字,20206月,与上海诗词学会黄汉江先生等执行主编《上海滩诗叶》,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认定“全球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收编诗词范围最广的单部诗集”。有书法作品被省部级领导收藏、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澳洲、北欧等国际友人与机构收购收藏,本人联系电话:15919721890;收藏QQ11446196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