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问题,根源一定在大人身上。 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审视自己。 作者丨葡萄妈 来源|妈妈抱团原创 “家长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人生。” 一个孩子能成长为什么样子,归根结底看父母是什么样子。 在纠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成为了“问题”家长。 家长身上常见的3个毛病,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成长。 记得韩国有一个节目。 一位老师说:“我总跟家长说,不要给孩子报那么多班,有本事你自己去考啊!” 家长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的脑子不是那块料。” 于是老师回怼:“那你的孩子又能好到哪里?” 有很多人成为父母后,就放弃了自我成长,却时刻要求孩子要争气,把他们没做到的事情、那些高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知乎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 他妈妈平时最喜欢看各种奇葩小视频和无聊电视剧,不管是做饭、吃饭还是洗漱,基本手机都不离身地播着电视剧。 爸爸也一样,下班回来就是抱着手机看球赛、打游戏。 但是父母总是逼着他去学习,逼着他要考第一,只要他想玩一会儿手机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后来还直接把他的手机没收了。 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在《挖潜能》一书中说的: “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你是怎样的人,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会变成怎样的人。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妈妈,在49岁的时候,和儿子一起考上了研究生。 不是妈妈天生厉害,而是妈妈成为了孩子的好榜样。 在孩子小时候,孩子不爱学习,她就陪着一起学习。 孩子读书,她考证。孩子考研,她考研。 她说: “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你跟他一起成长一起做,而不是只看着他做。” 因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正如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航标,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应该先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有一个父亲因为孩子犯错,就用绳子将年仅7岁的孩子绑得严严实实,要把孩子吊到河里。 孩子不愿自己下去,父亲竟说不下去就用脚踢下去。 在这种暴力威胁下,孩子自己用手抓住绳子,被父亲慢慢吊着放到河里。 孩子被吓得脸色惨白,稚嫩的双手紧紧拽着绳子,双脚弯曲缩起,在晃荡中还时不时撞到河堤。 他哭得撕心裂肺地跟爸爸求饶:“求你了,爸爸,别再放绳子了。” 但是爸爸纹丝不动,还不停地出算术题,让孩子算出答案。 孩子一边害怕地盯着湖面,一边哭着回答问题。 有人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两手一摊,说: “道理说了一万遍,孩子屡教不改。” 在大多数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必须接受惩罚,才能有收获。 甚至,有时候自己不想管,直接就把孩子丢给警察管。 前段时间总是看到这样的新闻:
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能让孩子“长记性”。 但却把教育当成了别人的事情,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被孩子接受,是否真的能达到教育目的。 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儿女》中说:
家长不懂反思,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的教育永远有缺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一个妈妈,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发现孩子总是容易分心,就算天天盯着孩子读书写作业,甚至打过孩子好几次。 但孩子还是老样子,她就开始找原因,最后发现是因为自己把孩子盯得太紧,让孩子觉得有压力。 于是她就在闲暇的时间,看一些育儿书,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最后,通过这些方法,不打不骂就让孩子专注起来。 养育孩子不是一道无解的题目,相反它有千万种解法。 总有一种方法,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最优解。父母要做的,就是慢慢摸索学习,然后找到它。 蔡康永在《给残酷世界的善意短信》中写道:
《虎妈猫爸》里就有这样一幕: 一次家长会,老师走过来对茜茜妈说,茜茜日记写得很好,以后可以当作家。 茜茜妈顿时得意了,眉开眼笑地点头说:“孩子一下子就通了。” 坐在隔壁的杜一诺爸爸也以退为进,问老师:“杜一诺数学没考好是怎么回事,孩子的附加题只对了两道题。” 老师一头雾水地告诉他:“孩子数学考得是第一名,考得很好。而且背后的附加题是高年级的难度。” 旁边的家长听到以后都惊讶了,杜一诺爸爸却摇头叹气。 不甘落后的茜茜妈追问自己的孩子考了几分,得到92分的回答后,她脸都黑了。 杜一诺爸爸也冷嘲热讽:“很不错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杜一诺。” 拿孩子来炫耀、比较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 过年的时候,有亲戚朋友来拜年。几个大人们围在一起闲话家常,三两个孩子在一旁嬉闹。 因为都有孩子,不可避免谈到孩子的事情时,表嫂语带自豪的说:
表姐也夸自己的孩子年纪小小,已经会不少英语,甚至还能用英语跟他们对话。 大家都夸孩子,表嫂就把孩子喊过来表演一段。 看到别人的孩子都这么厉害,有几个亲戚面子挂不住了,对着孩子连吼带推搡,弄得孩子放声大哭。 好好的拜年,最后不欢而散。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不少家长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结果盲目投入,收效甚微。 最后苦了家长、毁了孩子。 教育家徐浩渊每年收到几千名孩子的来信,信中说着他们的焦虑:
孩子不是父母自尊心炫耀的产物,更不是父母私心的强加品。 家长拿孩子跟别人比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和别人的家长比,是不是也做得最够好了? 在网上看过一段对话: 父亲:知道吗?当林肯像你这样大时,他是班上最好的学生。 儿子:我知道爸爸,但他像您这么大时,早已是美国的总统了。 要想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首先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家长”。 孔子曰: “欲教子先正其身。” 意思是父母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 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希望所有的家长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