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塘鸟影(二)

 zzm1008图书馆 2021-03-14
记录大自然的动物们

题 记


每逢夏季,总要到荷塘转转。图的是健步清凉。遇到荷花,拍上几张,好回家得瑟。

今年宅家多,到荷塘少。每次去,总发现塘中荷花摇曳,鸟影晃动,令人兴奋。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鸟,引得人们驻足守候。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打鸟”行列。

颇有收获,拿来分享……
上篇分享的是荷塘里的红冠水鸡、绿头鸭、黄苇鹣、夜鹭等,本篇分享的是鸳鸯、麻雀、白头翁、翠鸟、四声杜鹃、朱鹮等。

由于初涉,错误之处恳请指正。
鸳鸯 别称 中国官鸭、匹鸟、邓木鸟

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是小型游禽。
形态特点

雌雄异色 雄鸟额和头顶中央翠绿色,并具金属光泽;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

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因为常出双入对,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的爱情。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地中。
生活习性

喜欢成群活动
,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

每年3月末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迁徙时常呈小群迁飞,有时亦见有大群。在贵州、台湾等地,亦有部分鸳鸯不迁徙而为留鸟。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机警,善隐蔽,飞行的本领很强。遇惊扰立即起飞,并发出尖细的叫声。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发现情况,立即报警,与同伴迅速逃离。

休息时 或在水面漂浮打吨或在水中来回游动,有时亦成群站立水边沙石上。
逃逸
追随
报警
嬉戏
杂食性。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几乎都是植物的坚果。春夏主要以青草、树叶、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等农作物。

主要在白天觅食,黎明前后最为频繁。一般在河流平稳处和浅水处觅食,有时也到路边水塘和收获后的农田中觅食。
繁殖方式

繁殖于山地森林中。4月初,随着天气变暖,鸳鸯才成对进入营巢地。4月下旬开始出现交配行为。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雌鸟孵卵,孵化期28-30天。

雏鸟出壳即长满绒羽,第二天即能从高高的树洞中跳下,跑到水中,游泳于亲鸟周围。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

我国鸳鸯多在东北、内蒙古繁殖;在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是留鸟。

福建屏南县有一条11公里长“鸳鸯溪”,是中国第一个鸳鸯自然保护区。江西上饶市婺源县鸳鸯湖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
种群现状

据调查,在中国的繁殖种群数量为1500-2000对。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2019年3月,北京首次开展鸳鸯科学调查,五环内共发现547只鸳鸯。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荷塘麻雀

麻雀(Passer):是文鸟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
形态特点

麻雀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

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
树麻雀 体长13-15厘米。雄鸟从额至后颈纯肝褐色;上体砂棕褐色,具黑色条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颏和喉黑;雌鸟似雄体,但色彩较淡或暗,额和颊羽具暗色,嘴基带黄色。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颊部均无黑斑,

黑顶麻雀 体长15厘米。繁殖期雄鸟头顶有黑色的冠顶纹至颈背,眼纹及颏黑,眉纹及枕侧棕褐,脸颊浅灰。上体褐色而密布黑色纵纹。雌鸟色暗但上背的偏黑色纵纹以及中覆羽和大覆羽的浅色羽端明显。
家麻雀 体长15厘米。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较山麻雀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上背两侧具皮黄色纵纹,胸侧具近黑色纵纹。

山麻雀 体长14厘米。雄雌异色。雄鸟顶冠及上体为鲜艳的黄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纯黑色纵纹,喉黑,脸颊污白。雌鸟色较暗,具深色的宽眼纹及奶油色的长眉纹。
栖息环境

麻雀 栖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栖息于山地、丘陵、草原、沼泽的各类灌丛中,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
生活习性

麻雀性极活泼,胆大近人,多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活动和觅食。多营巢于人类的居所处,如屋檐、墙洞;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冬季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的小群。

麻雀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鸟类入侵时,非常团结一致,直至将入侵者赶走。尤其在育雏时,表现得更勇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繁殖力极强,因此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

在地上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繁殖期以昆虫育雏。
繁殖方式

麻雀在繁殖期,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分布范围

麻雀原产于欧洲、非洲和亚洲。在世界其他地区,人类定居者引进归化,故有分布。

世界共27种,除极地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境内。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北移的白头鹎

白头鹎(音:bēi),别称 白头翁、白头婆。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
外形特征

白头翁和麻雀、绿绣眼合称“城市三宝”。常成群出现在平原区灌木丛,丘陵树林地带,以及园区,道旁。

白头鹎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灌丛、草地、疏林荒坡、次生林和竹林,也见于山脚和低山区的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白头鹎性活泼,常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杂食性,多食虫、兼食果实,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是农林益鸟之一。


常呈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飞翔。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繁殖期

每年春末夏初开始营巢繁殖,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以昆虫为食。幼鸟孵化期2周,再经2周喂食,即可出巢。
分布范围

原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现见北移。白头鹎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种群现状

白头鹎是中国特有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翠 鸟

翠鸟 属中型水鸟。共15种,48个亚种。

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最常见的普通翠鸟。
形态特征

嘴粗直,长而坚;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

普通翠鸟,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眼下和耳后颈侧白色,体背灰翠蓝色,肩和翅暗绿蓝色,翅上杂有翠蓝色斑。喉部白色,胸部以下呈鲜明的栗棕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为本种区别于蓝耳翠鸟及斑头大翠鸟的识别特征。

雄鸟上嘴黑色,下嘴红色。虹膜褐色;雌鸟下颚橘黄色,脚红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我国常见的为留鸟
生活习性

翠鸟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也啄食少量水生植物。

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捕鱼本领很强。
繁殖方式

我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

翠鸟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年1-2窝,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学名:Cuculus micropterus):是中型鸟类,体长31-34厘米。

在中国是夏候鸟。海南岛为留鸟。4-5月迁到繁殖地,8-9月开始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
外形特点

四声杜鹃头顶和后颈暗灰色;头侧浅灰,颏、喉和上胸等色更浅 ;上体余部和两翅表面深褐色 ;尾与背同色,但近端处具一道宽黑斑。下体自下胸以后均白,杂以黑色横斑;翅形尖长;尾具近端黑斑,翅缘白而无斑;下体横斑较粗,且较疏。
四声杜鹃常隐栖树林间,平时不易见到。叫声格外洪亮,四声一度,音拟“布谷”。每隔2-3秒钟一叫,有时彻夜不停。
栖身环境

四声杜鹃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山麓平原地带的森林中,尤以混交林、阔叶林和林缘疏林地带活动较多。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树上。
生活习性

四声杜鹃 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

性机警,受惊后迅速起飞。飞行速度较快,每次飞行距离也较远,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非常隐蔽,往往只听到其鸣叫声而看不见鸟。“快快布谷”,鸣声宏亮,四声一度,从早到晚,经久不息。

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啄食松毛虫、金龟甲及其他昆虫,也吃植物种子。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远达俄罗斯远东,东到日本,南达印度、缅甸、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大巽它群岛。

我国 四声杜鹃大都于9月末、10月初离开大陆,偶有迟至11月初的。
繁殖方式

四声杜鹃 繁殖期为5-7月。自己不营巢,通常将卵产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黑喉石鹃等鸟巢中,由义亲代孵代育。
种群现状

该物种,种群数量趋势稳定,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栖息环境分布范围主要价值相关文化保护措施

朱 鹮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

生活习性

在栖息地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

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

繁殖方式

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60天后跟随亲鸟自由飞翔。7月以后雏鸟才离开营巢地。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

朱鹮在中国曾广泛分布于东北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辽宁省辽东半岛大连、金县和营口,河北,河南西部熊耳山,山东,山西东南部,陕西南部太白山、洋县,甘肃兰州、东南部徽县,安徽,浙江衢县,以及福州、台湾和海南岛。

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俄罗斯联邦(东亚区)可能灭绝;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区域灭绝。

至20世纪80年代,唯有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仅剩7只野生种群
保护现状

1964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
保护措施 从1993年至2003年,在我国陕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个朱鹮保护地,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三十公顷。此外北京动物园,世界上最早开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并获成功。

2005年8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汉中朱鹮生存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在中国浙江省德清县开始进行野外放养训练和养殖朱鹮。种群数量达到200只。

种群现状 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现在的5000余只,其中中国境内4400只,陕西境内4100只,朱鹮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
保护级别

朱鹮种群高度密集,至今只有一个野外种群,一旦爆发疫情很容易造成种群灭绝,朱鹮自身繁殖能力低下,抵御天敌的能力较弱,造成该物种濒危。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谢谢指导!
欢迎关注!

一同叙写精彩未来!

记录大自然的动物们
2.0万篇内容 26.0万人参与
更新于 2020-12-20
来自作品集鸟天地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