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助力汽车产业进入快车道:研发数字化与虚拟产品工程VPE(下篇)

 小毛HYL 2021-03-14
上篇文章简单介绍了,英国虚拟产品工程VPE的技术路线图,尝试解读英国汽车产业应对“数字化”变革的“打法”,以及他们如何对“数字化”这一宽泛而模糊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和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接下来,通过一些实例,探索虚拟产品工程VPE,如何在汽车产品工程中发挥其作用。

虚拟产品工程VPE与V流程

众所周知,V型开发流程(也称为V-Cycle或V-Model,以下简称V流程),诞生于软件开发领域,但随着汽车行业对其不断探索,现已适应汽车行业的需求,并被应用到从整车到零部件研发的各个层面。

图2展示了一个典型的V型开发流程,左边是产品设计的过程,右边是产品测试的过程并指明了设计与测试的对应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V流程主要应用在整车和零部件研发领域,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与软件或电子电器(EE)开发过程中使用的V流程略有所不同。

图片
图2 汽车行业V型开发流程

在V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虚拟产品工程VPE路线图中提到的“独立的建模与仿真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使用仿真软件,实现虚拟性能开发;对零部件进行部分虚拟实验等。但是,整个V流程还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的试验与测试。然而,伴随着汽车产品复杂性的快速增长,继续使用传统的V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将产品快速投放市场、降低开发成本的要求。同时,如无人驾驶这样的技术,进行完全的真实测试以验证可靠性,成本过大、时间过长。这就需要新的开发流程,以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

随着虚拟产品工程VPE技术的发展,在未来,通过与V流程进一步地融合,就能破解上述问题。

首先,随着前文提到的路线图中,“工具与流程”领域各项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测试与验证会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传统V流程的右边的各个环节,会更多地应用虚拟产品工程技术。

同时,随着高精度模型的使用,集成式仿真环境以及虚拟测试与制造环境的完善,产品测试不再只发生在V流程的右边,也不再需要遵循V流程从左至右的流程。在V流程左边的任何环节,由于有高精度、且无限接近于真实环境的虚拟测试环境,可在设计完成后,马上开始产品的测试与验证。这实质上已经改变了传统的V型开发流程,右边的大部分测试环节已经与左边的开发过程融为一体。

图3是笔者预测的一种未来V型开发流程。其中各层级上的循环符号,表示设计与测试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图3中,从需求分析直至零部件开发和测试的环节都完成后,才会进入位于右边的用户体验环节,直接验证产品是否满足需求。当然,这尚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图2中V流程右边的各个测试环节,也方可逐步移动到图3的V流程左边。

图片
图3 笔者预测的一种未来汽车行业V型开发流程

此外,前文的虚拟工程VPE路线图提到,最终会实现,设计以及制造全流程的虚拟法规认证。英国汽车理事会下属技术委员会数字化工作流负责人,英国迈凯伦应用技术公司创新总监,Mark Mathieson曾举过一个简单例子:

假设某款电动车,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评估四种电机,在现阶段可能需要建造四辆原型车,以便在整车和真实环境中对电机进行测试。需要的成本大概为,每辆原型车50到100万英镑,开发周期6至12个月。

而未来,使用虚拟产品工程并结合V流程,这四种电机的模型已经获得认证,只要将其集成到同样经过认证的车辆模型中,进行虚拟测试,便可完成评估,不再需要制造原型车。缩短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1】

这个例子也恰好验证了图3的V流程。使用认证过的电动车和电机模型,进行最后的验收测试环节,所以整个开发过程完全在虚拟环境中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认证过的电机模型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所以,未来不仅需要供应链能够提供经过认证的模型,还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可信任的模型认证流程。这涉及到虚拟产品工程VPE中的制造、数据和知识相关技术领域,以及政府政策等,此处不展开讨论。

虚拟产品工程VPE在汽车研发领域的应用

关于虚拟产品工程VPE在汽车研发领域的实际应用,以英国里卡多公司为例,主要采用虚拟产品开发(Virtual Product Development,以下简称VPD)技术,针对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利用虚拟产品工程VPE相关技术,进行架构选型(Architecture Definition)、系统优化(System Optimisation)、智能验证(Smart Validation)和虚拟动力系统标定(Virtual Powertrain Calibration)。涵盖V流程从左至右的多个环节,如图4所示。

本节选取四个应用场景,从多层面来分析虚拟产品工程VPE技术,在现阶段如何应用在具体的产品开发领域。

图片
图4 里卡多公司的虚拟产品开发(VPD)

应用场景1:架构选型

首先,我们看看以混合动力车型开发为例,在项目开发初期,即V流程中的功能定义和系统架构这两个环节,如何应用虚拟产品工程VPE相关技术。

在最初的开发阶段,已知或已确定的条件较少,导致可选择的动力系统硬件和技术非常广泛:发动机大小(排量)和技术,如使用不同的涡轮增压系统;变速箱类型,如(自动、双离合或CVT),传动比及档位数量;混动系统结构,如P0/P1/P2/P3/P4或者P0/P1+P4,以及不同的混动系统工作电压,高压或48V;不同大小的电机(功率)和动力电池(容量);不同的刹车能量回收系统等,进行搭配组合,使得混合动力车型可选择的系统架构数量大大增加。

再加上软件参数的不同组合,例如变速箱的换挡策略,混动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等,会使得车辆的各项性能指标,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在开发初期,需要从众多的系统架构中,按照开发需求,找到最佳的软、硬件搭配组合。

传统的开发方式,一般会基于以前的相关项目经验,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找出若干系统架构(即硬件和技术),作为备选方案。然后对备选的系统架构(硬件和技术),分别进行建模与仿真。同时还要对软件参数(即相关策略)进行开发与调试,以使得各个备选的系统架构性能达到最优。最后,对结果进行比较,确定哪个系统架构可以进入下一个开发环节。

上述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仅如此,还存在技术上的弊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系统架构,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第一,并没有“穷尽”“所有的”系统架构;第二,以前的开发经验,可能无法运用于新车型的开发;第三,某些新技术,在以前的开发中并未用到,也并无相关经验的积累,因此并未予以考虑;最后,相关软件参数在开发过程中,也未必得到完美的优化,仿真结果没有展现出该系统架构的最佳性能。

理论上,可以对每种架构组合,都进行建模与仿真,优化各种软件参数,穷尽所有的可能。但是,按照目前常见的研发技术,耗费时间和人力,是不现实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架构独立建模(Architecture Independent Modelling ,以下简称AIM)技术,可以在不依赖先前经验和专家意见、不对车辆动力系统进行具体建模和仿真的情况下,遴选混动系统架构。通过在大型服务器上进行大量的并行运算,利用优化等先进的开发方法,快速找出符合目标的潜在系统架构,即图4中的架构选型。

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确定开发目标。既可以只有一个目标,如某测试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最佳;也可设定多个目标,例如,油耗最低,而且加速性最好(比如0至100km/h加速时间最短);又如油耗最低,系统成本也最低。
2.找出系统架构中所有的可变量,例如软件参数、硬件和技术(指发动机技术,混动系统结构、变速箱类型,档位数量,变速箱换挡策略、混动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等),并确定每个可变量的选择范围。
3.设置相关约束条件。例如,要求不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在每个工况测试完成后,动力电池电量平衡(即电量在开始与结束时相同),以公平地比较燃油经济性。
4.将第二步中所有的可变量及其范围,以及第三步中的相关约束条件,均输入AIM,按照第一步确定的开发目标进行优化。
5.运算完成后,AIM将给出能够达到最优开发目标的系统架构。

针对不同车型,AIM需要进行大概5百万至1千万次的迭代运算,以找到最优解。在使用大型服务器的情况下,运算速度目前约为10万次/小时,即需要50至100小时的运算时间。

相比于传统的开发方式——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开发周期,用于建模和仿真,和后续的控制策略开发及优化,AIM能极大缩短开发周期,同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应用场景2:系统优化

上述架构选型确定之后,便进入了系统优化的环节——即系统与子系统开发。这部分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如何确保,在系统开发环节得到的子系统参数的可靠性。在传统的开发方式中,此时会使用仿真软件对整个系统(例如混合动车整车),进行建模和仿真,以确保系统达到开发目标。为了确保仿真速度、快速找出所需的子系统参数,通常会采用低精度的系统与子系统模型,但这就导致结果——即子系统相应参数,不可靠性较高。

另外,如何确保,各个子系统集成之后,不会影响到系统整体性能。进入各子系统开发环节后,会选取相关领域的专业软件,进行高精度建模与仿真,来辅助子系统开发。通常会分别预估,每个子系统的性能将如何影响系统整体性能。但是,并未考虑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很有可能直到之后的测试阶段,才发现整体性能并未达到预计的开发目标。

为应对这两个挑战,集成式基于模型的开发(Integrated Model Base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IMBD)技术,将系统与子系统开发,整合为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与开发。采用多学科联合仿真技术,辅助以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以下简称DoE)和优化等先进开发方法,对那些由高精度子系统模型为基础搭建的系统整体模型中的硬件(例如混动系统中的电机功率和电池容量)、软件参数(例如混动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中的控制参数)、标定参数(例如发动机标定参数)同时进行优化。从而找到,使系统整体性能达到最优的子系统参数。

IMBD这个名称中,Integrated(集成式)是指将开发过程和工具(仿真软件),集成在一起考量。Model Based(基于模型的)则是说不同学科的子系统,例如热力学、机械、流体力学、电学、传热学、化学,可以根据开发需求,采用不同精度的模型。这些子系统模型以及控制器,被集成到一个联合仿真环境中,如图5。Simulink作为控制策略开发中普遍使用的平台,需要与每个子系统产生关联,自然成为了IMBD的系统中枢——控制器(Controller),位于图5的最中心位置。

图5还示意了子系统所使用的仿真软件:车辆(Vehicle)、电池(Battery)、变速箱(Transmission)、电机(E-Motor)和逆变器(Inverter)均使用基于里卡多IGNITE软件的模型;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Aftertreatment)使用里卡多开发的基于MATLAB/Simulink的模型;发动机及其进气系统(Air System)使用基于里卡多的WAVE RT软件的模型;整车热系统(Thermal)则使用基于Siemens公司相关软件的模型。

图片
图5 混合动力整车IMBD系统原理图。来源:https:///webinars/optimising-hybrid-vehicles-in-a-world-of-increasing-powertrain-complexity/

图5中所示的多学科联合仿真环境,其核心是使用DoE和优化等先进开发方法,对所有的可变量,包括软、硬件参数,以及标定参数同时进行优化,使得系统整体性能到达最优。但这还只是IMBD的基础。

通过DoE和优化方法,IMBD还能给出各方面性能,例如油耗、排放、加速性能等,以及成本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Trade-off)。IMBD将软、硬件参数,以及标定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输入到DoE工具中,例如,里卡多的Efficient Calibration软件,可产生一个由若干测试组成的测试序列(Test Matrix)。测试序列中的每一个测试,对应着一种软、硬件参数以及标定参数的搭配组合。

随后IMBD对每一个测试进行联合仿真。所有测试的仿真均结束后,再次使用DoE工具,对全部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能预测系统整体性能的随机过程模型(Stochastic Process Model,以下简称SPM)。SPM可以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优化,找出使系统整体性能最优的软、硬件参数以及标定参数的搭配组合。同时,它还能给出各设计变量——即硬件参数、控制参数、标定参数,对系统整体性能的联动作用。

目前,IMBD已经运用于整车和动力系统开发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发动机和尾气后处理系统标定参数,同时进行优化,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将油耗额外降低2%至5%。

还可以在优化阶段,对特定混合动力车型施加多个约束:比如,约束1用来限制在一个测试工况中发动机启动的次数,从而确保舒适性;约束2为该混合动力汽车在纯电动模式下的最高车速。通过运用IMBD,可以掌握这两种约束条件,如何影响整车燃油经济性。由此,可避免由于未对整车模型施加驾驶性、舒适性等相关性能的约束,导致对油耗等结果的预测误差过大。

在优化效率方面,如果IMBD考量20个左右的设计变量,使用DoE,大概需要2天的联合仿真运算,就能完成对系统性能优化。极大减少了在系统与子系统开发环节所需的时间。

应用场景3:虚拟动力系统标定

当前动力系统标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台架试验,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已不能满足快速开发的需求。IMBD还能够将系统标定参数,也作为设计变量,与软、硬件参数一起进行考量。大幅缩短在V流程后期测试阶段所需要的标定时间。

如图4,在V流程右边,使用智能验证(Smart Validation)技术,即统计分析方法结合高精度模型,取代或优化真实的物理试验,从而降低测试和验证的成本。而虚拟动力系统标定(Virtual Powertrain Calibration,以下简称VPC),作为智能验证技术中的一个方向,主要用于V流程中的子系统和系统测试环节。

VPC在产品开发初期,即V流程左边的架构选型阶段,可以在没有工程样机(原型机)、不进行真实台架试验的情况下,使用高精度模型和相关工具,建立虚拟环境,对产品进行虚拟测试,为标定提供所需测试数据。最大化地降低台架测试的时间,和对动力系统样机(原型机)的需求,从而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VPC主要包括三个因素:自动化测试、高精度模型、硬件在环(Hardware-in-Loop,以下简称HiL)实时仿真平台。以发动机的虚拟标定为例,首先建立基于里卡多WAVE-RT软件的发动机实时仿真模型,然后将实时仿真模型放入HiL中,最后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模型进行实时仿真。

其中,自动化测试是通过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以及测试脚本,使其自动进行,不需要任何的人为干预。例如,对某发动机进气模型进行VPC,虚拟测试可减少33%的标定时间。而且由于不需要进行真实的台架测试,标定成本也极大降低。而VPC未来的目标是,绝大多数的动力系统测试,均在虚拟测试环境中进行的,仅需对极少数的关键工况进行真实测试,来验证虚拟测试结果。

应用场景4:动力电池VPD

本小节以动力电池VPD为例,从零部件开发的层面,来介绍如何应用虚拟产品工程VPE相关技术。图6为动力电池VPD与V流程的关系图。

图6中绿色部分为动力电池VPD的核心部分,一个虚拟的动力电池模型,作为该真实动力电池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贯穿整个V流程开发过程。动力电池VPD在V流程的左边获取系统架构相关需求后,通过自身的数字孪生,虚拟地完成从开发设计到测试的所有步骤,包括确定规格(Specification)、虚拟测试(Virtual Testing)和硬件在环测试(HiL Testing)。

而且根据项目需求不同,既可完全虚拟测试,又可虚拟与真实相结合地测试,还可以完全真实测试。测试完成之后,再将测试结果返回到V流程右边测试过程的相应环节。动力电池VPD加快了动力电池产品迭代设计的速度,从而实现动力电池的柔性和敏捷(Agile)开发。

图片
图6 里卡多动力电池VPD。来源:https://www./channel/520262b1e1e84d5b8381514155d00869/recording/71a6a7964cdd45ac9f740375180b4133/watch?source=CHANNEL

在动力电池开发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概念设计的可行性分析,一般会面临三个挑战:

1.在项目初期,由于各种原因,需求会经常改变。这就需要所使用的开发工具可以快速更改设计,从而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提升开发效率。
2.开发工具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动力电池进行权衡。例如,在性能方面,权衡不同需求之间(比如容量与重量)的关系,在预估动力电池成本的时候,考虑电芯的选择、冷却系统的设计,工艺及材料等。有时还要同时考量多方面需求,例如,从性能、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对动力电池进行多目标优化。
3.由于动力电池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开发工具还应在设计阶段,就能对动力电池进行虚拟的失效或故障测试,以确保设计的可靠性。

动力电池VPD开发就是为了应对上述三方面的挑战。它的本质是一个可扩展的、模型精度可调的、模块化的电池仿真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单独运用在V流程的子系统开发环节,也能和IMBD同时应用在V流程的系统开发环节,从而实现对整车或零部件的快速开发。

所谓“模块化”,它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子模型耦合在一起,形成电池仿真平台,包括电路模型、热模型(含冷却系统模型)、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BMS)模型和电池老化模型。带来的优势是,只使用一个仿真平台,能同时获取动力电池在不同领域(例如机械、电子、传热等)的性能参数,以及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动力电池的“可扩展性”,体现在电池包模型可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由不同数量的电芯电路模型和电芯热模型组成。

所谓“精度可调”,如图7,从左至右,表示模型精度从低精度(Low Fidelity)到高精度(High Fidelity);从上至下分别是,电芯电路模型(Cell Electrical Model)、电芯热模型(Cell Thermal Model)和电池包(电-热-液压)模型(Pack(Electro-Thermal-Hydraulic) Model)。在项目的不同开发阶段,可选取不同精度的电芯电路和热模型。比如,在项目最早期阶段,由于只有少量数据可用来建模,只能采用低精度模型进行仿真。随着项目的进行,可用来建模的数据逐渐增多,就可采用更为复杂的高精度模型,以提高建模的准确性。精度可调的好处在于,从项目开发初期的概念设计阶段,到后期的BMS控制策略测试阶段,只需调整模型精度即可,不需重新搭建模型。

图片
图7 里卡多动力电池VPD模型精度。来源:https://www./channel/520262b1e1e84d5b8381514155d00869/recording/71a6a7964cdd45ac9f740375180b4133/watch?source=CHANNEL

图8展示了动力电池VPD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应用。首先,对各种备选电芯(Cell Candidates)进行比较,找到符合性能需求的电芯,进入随后的具体设计阶段。动力电池VPD自带电芯数据库,可快速地根据需求,选取相应的电芯参数,建立电芯模型(Cell Model)的各种子模型,包括电路模型(Electrical)、热模型(Thermal)、电池管理系统(BMS)模型和电池老化模型(Ageing)。

然后,根据动力电池需求(Pack Requirement),建立基于电芯模型的、可扩展的动力电池模型(Scalable Pack Model)。

最后,通过仿真,得到该动力电池的相关性能。对所有的备选电芯重复以上步骤,就可对所有设计进行比较(Design alternative compared),找到最符合需求的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Pack Concept Design)。

经验表明,在动力电池概念设计阶段应用以上流程,最多可缩短50%的开发周期,最高可降低30%的开发成本。

当然,动力电池VPD还有其它应用方式。比如,在概念设计阶段,将电芯的选型和动力电池规格备选方案,放在一起考虑,应用DoE和优化等先进开发方法,快速评估并比较各种备选方案;又如,将动力电池VPD集成到整车IMBD中,按照不同测试工况(例如EPA或者WLTP)的具体要求,进行里程、能量消耗率以及性能的仿真;还可以,利用动力电池VPD中的电芯老化模型,快速建立电池老化测试工况,对动力电池性能衰减分析。

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观看有关网络研讨会:Reducing Cost Time and Risk: Accelerating Virtual Battery Pack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Age (链接:https://www./channel/520262b1e1e84d5b8381514155d00869/recording/71a6a7964cdd45ac9f740375180b4133/watch?source=CHANNEL),以获取更多信息。

图片
图8 里卡多动力电池VPD概念设计阶段流程。来源:https://www./channel/520262b1e1e84d5b8381514155d00869/recording/71a6a7964cdd45ac9f740375180b4133/watch?source=CHANNEL

除了概念设计,在动力电池测试阶段,VPD还可应用于与动力电池安全性相关的热失控(Thermalrunaway)测试。使用基于动力电池VPD开发出的动力电池热失控模型,可预测热失控的发生,并了解其发生机理。

首先,建立包括气体成分和温度的电芯起火模型。再与包含三维CAD设计、泄压装置设计模型和其它电芯传热相关数据的三维热耦合模型一起,建立三维热模型,进而使用相关滥用测试(Abuse Testing)结果,对该三维热模型进行验证。随后,使用该三维热模型,对相关缓解热失控的技术,进行先期比较,选取其中较为有效的技术,再进行真实测试。这不仅能找到有效缓解热失控的措施,还减少了对真实测试的需求,降低了测试成本。

综上所述,动力电池VPD的特点之一,是可实现多学科协同开发。动力电池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集成了机械、电子、传热、控制等多个学科相关技术。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负责某个学科的开发团队使用其学科特有的工程软件,而其模型和数据很可能无法与其它团队的工程软件兼容或共享。导致每个学科的开发团队都得从零开始,建立动力电池相关模型。这不仅使各学科开发团队无法对所掌握的信息互通有无,还增加了重复开发的可能性。

而动力电池VPD,正是在一个集成了多学科建模技术的仿真平台上,协同开发,使各学科的开发无缝对接,从而大大降低工程方面的工作量。例如,在对BMS进行虚拟功能测试时,需要测试其对电路(如电池SOC)和热系统(如电池温度)的控制。如果开发时,电路与热系统,使用不同的工程软件建立子系统模型,测试时则要将BMS与多个软件进行联调联试。使用动力电池VPD,不仅可以单独测试BMS对电路或者热系统的控制,还能在电-热耦合的情况下,对BMS进行测试,提高测试效率。

最后,通过表1总结上述各个案例使用的虚拟产品工程VPE路线图中所涉及的技术。

表1 相关案例所包含虚拟产品工程相关技术汇总
图片

小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技术路线图解读和应用案例介绍,笔者认为,虚拟产品工程VPE技术的核心,是建模与仿真和集成式虚拟仿真环境,再结合虚拟验证以及柔性制造与装配技术,配合共享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所得到的知识和数据,最终打造一个虚拟环境,涵盖从产品开发、验证、直至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通过在该虚拟环境中进行局部或全局优化,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最后,借用Neville Jackson教授在2019年英国先进推进动力中心APC所作的报告:《汽车产业是否处在慢车道?》(Is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the slowlane?),其中的一幅图(图9)。

图片 
图9 
图9 数字化如何影响产品开发。来源:https://www./app/uploads/2020/06/Monday-master-slide-deck.pd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