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事地理】关于冬至日的五个地理问题

 风吟楼 2021-03-15

图片

冬至是怎么来的?

图片

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夏朝之前,就有人以土圭测日影,发现了“夏至至短,冬至至长”,“春分秋分,日亱平分”。

图片

最先是先确定了“二分二至”,再得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然后推而广之,而逐步制定完善成二十四节气。

所以,冬至,最初是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古人观测日影长短变化发现的。

图片



图片

冬至为何日影最长?

图片

古人发现,冬至日日影最长,那么,为什么冬至日日影是最长的呢?

图片

影子的长短跟太阳高度角有关。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其中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角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

图片

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反之亦然。古人所说的“冬至至长”,指的是与其他日子相比,冬至日的正午影子最长,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图片

冬至就是冬天到了吗?

图片

冬至日前后,我国各地基本就进入冬天了。有以下原因:

(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冬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热量条件越差。

(2)白昼时间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日子,这也是影响热量条件的因素。

图片

(3)冷空气活动频繁。冬至日前后,亚洲高压异常强大,常常驱动冷空气南下,形成大规模降温天气。

图片

但需要注意两点:

(1)衡量冬季是否到来的不是冬至, 气象学上,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2)冬至不一定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陆地上气温最低月多出现在1月份。

图片

冬至为何不是一年中最冷的?

图片

冬至这一天,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一天,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但为什么却不一定是最冷的一天呢?

影响热量条件的重要因素,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但其他因素也有影响。

(1)土温的影响。气温主要受地面辐射的影响,冬至前期,地表得到太阳光、热逐渐减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冬至日过后,北半球夜长于昼,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很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也很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逐渐变少。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虽然仍有太阳现身,但地面散发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很容易出现全年最低气温。

图片

(2)亚洲高压影响。每年1月份,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亚洲高压)往往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频频南下,容易导致阶段性低温持续。

图片

地温的缓冲作用是冬至不是最冷日的主要原因,而地面不吸热,天上又有冷空气制冷,双重因素导致1月天寒地冻。

图片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图片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是为什么呢?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图片

除了白昼变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在变大。

1

试题链接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图片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 (多或少几小时)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__________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全称)。 

【答案】(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汛(洪水);炎热干燥    

(2)0;南    

(3)少12;逆时针;阿留申低压

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图片

【答案】B

(2018·江苏卷)图2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

图片

3.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琼 B.新 C.苏 D.赣 

【答案】3.D    4.B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