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路边的幸福

 古磨盘州人 2021-03-15

记得罗胖说过一句话,他说,好的社会就是,你走在街上,任何一个你遇到的人,你都不敢小看他。

这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来北京这二十多年里,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印象最深的,几乎可以成为励志故事的是一个熟人。

当年她十几岁从安徽老家来北京,那时候,她唯一的技能就是五笔打字,别的什么都不会,包括说普通话。记得我结婚那年刚买一台彩色电视机,于是,我们便将以前别人送的一台黑白电视机用大挎包装着,骑车给她送了过去,以便她在集体宿舍里可以打发寂寞的时光。

那时候,我们很穷,老婆住在集体宿舍,约会的时候,我们能选择的项目就是遛大街,记得有一次,街上飘荡着让人馋涎欲滴的炸鸡腿的香味,我们买了一只,因为宿舍里有几个人,一只鸡腿带回去也没法跟大家分享,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开始吃鸡腿,一人一口都怕咬大了,到宿舍楼前,我们将鸡骨头扔进垃圾腿,将嘴上的油擦干净才回到集体宿舍。

那个女孩当年可能还不如我们。

后来,我读研究生期间,由于忙于学业和打工,渐渐地与那个女孩失去联系了,其实,那时候也没有联系方式。

若干年后,自认为还算不错的我,在街上偶遇了那个姑娘,她还是那么朴素,依然说不好普通话,她告诉我,在我们家附近的那个商业区买了房子。通过聊天得知,她好像是某互联网公司的高管,随便用手机一搜,这个小姑娘到处风尘仆仆地做主题演讲,或者主持什么年会。

我衷心地为她取得的成功感到高兴!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怀揣中国梦的时代。她几乎是没有任何过人本领的,由于机遇加上个人的努力,她获得了我做梦都想不到的成功。

记得那天遇见她,是在我经常买烟的铺子门口,那个铺子的对面就是当年我买炸鸡腿的地方。

我早已不吃炸鸡腿了,香烟也已经戒了很多年。

烟店又转让了,成了一家点心铺。前些年,偶尔地我也去那个点心铺买些新烤的蛋糕、桃酥、绿豆糕之类的点心,以便早餐作为零食。那个点心铺号称“宫廷点心”,说心里话,我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宫廷点心,想想他家的点心的味道跟价格比较,还是挺合适的。

开店的是一对夫妻,说他们做的是宫廷货,我始终不相信,从他们那朴素和勤奋劲,我感觉他们是南方人,大约老家在江浙一带,他们一天到晚就在店里忙着,无论是拿货、称重和收款,女人都显得特别的干练。

他们店里的东西,好像都是现烤现卖,当天晚上的剩货在关门前都会低价处理。记得有段时间,好像晚上专门有等着他们打折去购买的人。

大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没法买他们家的点心了,因为每次路过,都看见门前排着长长的队。我也不是没有时间排队,只是觉得,我不该出现在那个排队的大军里。

买点心的差不多都是外地来京务工的人,他们家烤的点心算是价廉物美的,很多人买了它回家,可能不仅仅是当着早餐,甚至有人把它当着一天的饭食。就像街上,不定期地冒出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快餐店,驴肉火烧就不用说了,什么烤冷面、血肠粉、麻辣烫、螺蛳粉之类的,一家挨着一家,一家替换一家。

我没有去排队,没有别的任何想法,仅仅是,不像给排队的人增加压力,毕竟我可以一天三顿在家里做饭;市场里买菜回家做也非常便宜,买点心当早点,仅仅是变个花样,点心不是我们家的必需品,我和老婆可以到单位吃早餐。

我其实不知道点心店的老板是否因为排队而赚得更多,他的店每天能吸引这么多人到他家排队,我由衷地敬重他们的手艺和经商道德,排队说明他们经营的口碑好,不然现在电商那么发达,年轻人哪会愿意花时间去他家等着。

我其实不知道排队买点心的都是什么人,其中难免有像我认识的那个小姑娘一样,刚来北京立足未稳时,需要有方便衣食住行的生存环境。糕点店给了这样人成功的基础条件,有这个点心店存在,他们以很低的生活成本就可以在北京活下去。

我甚至想过去问问排队的人,或者赶在关门前问问那个老板,他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可我还是胆怯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预期,我怕惊着人家。

宛若当年在大街上一人一口啃着鸡腿的我们,那时候,我们最怕的是,迎面过来一个熟人,我倒不是怕他要跟我们分享鸡腿,而是在我们梦想着幸福的时候,不想有丝毫的被打扰。

马路边的幸福好像还在延续着,祝福他们!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