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专栏 主编:蒋新民 副主编:紫珊瑚 编辑:小西 积健为雄 主播:欢子 特邀评论:徐为富 文:尹荣 / 图:堆糖 我的外婆家居住在靖江的西南角,长江边的一个小镇——四墩子。 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一到过年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往外婆家"送",“送”的过程用一个“遥”字再恰当不过了。一是指“路途遥远”,从“东沙”到“西沙”相距50多公里,二是指车速缓慢,从早晨出发到中午才能到达,时间跨度6小时左右。 六、七十年代,马路都是泥路,大约2米多宽,自行车是稀罕之物,公共汽车、火车等我们都是从年画上认识的。如遇下雨天,骑上几步路,自行车前后轮就会塞满泥,只能趟着行,走5步停3步,用随身携带的木棒将泥弄掉,路上落下的尽是坑坑洼洼的车轮和脚印……而晴天拖拉机路过或起大风,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人们紧捂着口鼻向上风躲逃…… 特别难以想像的是,父母力气大得惊人,一骑就半天,50多公里中间从不休息,一气呵成。父亲骑的自家的经过改装的“长征”牌加长型自行车,母亲问邻居借的“永久”牌自行车,父亲“一拖三”,因为我最小,只能坐在车前的“三角杠”上,两个哥哥紧抱在一起,坐在后座上,生怕掉下去;母亲驮大姐一人…… 坐在“三角杠”的痛苦我至今难忘,刚上路感觉还可以,没得事帮父亲打打铃,看看前面风景,但好景不长,半小时不到,小屁股疼起来,两条腿被大杠压迫得发麻,加上路面坑坑洼洼,那个感觉叫人无法忍受。再加上一路向西,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小脸蛋冻得发紫,我让父亲停下来,让哥替换一下,两个哥“直摇手”。而父亲呢,叫我忍着点,要赶路!我沒有办法,只能扛着,不时地左右活动,不停地变换坐姿,到了实在忍不了,父亲才放下哥三,步行一会儿。我像断线的风筝,一路欢跑……就这样我们一大家子,骑骑、停停,走走、跑跑,向外婆家"遥"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