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姚军民丨散文/追忆我的父亲

 谭文峰sdqtneyj 2021-03-15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姚军民:生于1974年4月,山西省垣曲县华峰乡东型马村人,毕业于垣曲县古城中学,后在职就读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现供职于农业银行垣曲县支行客户部。 曾从事综合文秘和办公室工作。


追忆我的父亲

姚军民

我的父亲,身材瘦小,却有义不容辞、敢为人先的担当,使得我们一大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身材虽不魁梧却在我们心目中树起了高大、伟岸的形象。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久日来屡屡让我追忆。心渐平,气稍静,提笔书之,以慰藉万千思绪。

一、 出身贫寒早自立

父亲出生于垣曲县华峰乡型马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年幼时,我的奶奶便去世,不谙世事的父亲经历了人生一大不幸,度过了母爱缺失的童年。后随姑母到古城镇申家庄生活、上学,就读毕业于古城完小。上完完小,又返回村里,投入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劳动。

 二 、不辍劳作力创收

在那以工分论“英雄”、评“劳模”的年代,父亲虽身小体弱,但他积极上进,从不甘落后,不怕活重,不惧劳累,任何农活敢争敢抢,一分一厘攒工分,一点一滴积收入,养着包括爷爷在内的一家六口人。屈指细数,全村八成以上的家庭,基本属“一头沉”,总有一个在外工作人员,可以凭薪资收入接济一下家庭开支,唯独父亲是纯靠农业工分养着并不算小的家。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父亲的思想能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几乎不计经济成本、更不计劳力成本的大量承包土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期望以此改变家庭生活。不会开拖拉机,也没有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全凭一张木犁一匹耙、一头骡子一匹马、一驾平车一扁担、一股干劲一信念,用这纯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他自己戏称的“小米加步枪”,最多时曾连续10年种植40亩小麦、连续15年种植8亩棉花。夏收时的小麦以吨计量,一家每年生产的小麦比以往大集体时一个生产队还要多。全身心依赖土地的他,对土地也倾注一腔热情。所有的旱麦地秋播前必耕三遍,田间有草必锄、农作物遇虫害必药,无论是否遇天灾、是否歉收,每年松土、施肥、下种的节奏不变、步调不改,庄稼年年种,期望年年存。为按时节完成播种与收获,他起五更、寝半夜,日没出即作,天漆黑才辍,真正的披星戴月、两头不见太阳。但从没听他说过半个累字、半个歇字……

1992年,年过五旬的父亲,又紧随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潮,开始着手种植苹果。挖坑、植树、剪枝、喷药、除草、施肥、驱虫、疏果、套袋、收获等,每一步、每一个细节,他总是从物资、劳力、技术等方面全身心地投入,像呵护孩子似的一丝不苟,在学中干、干中学,渐渐地从初学入门成为业内较为熟识的能手。2012年起,他又加入山西果业合作组织,成为中农乐公司的一员,经常赴延安、运城、万荣等地观摩学习,并自告奋勇的担当起型马片区中农乐会员的负责人,为型马、南窑、南羊、古城、店头、申家庄等村20多家果农传递新的种植技术、订阅中农乐期刊、配送肥药物资。无论什么时间,只要会员有需要,一个电话通知,他便驾三轮摩托车及时前往,为会员提供最热情、最周到的服务,赢得片区会员及中农乐公司的一致好评。

三 、勤俭持家树良风 

父亲平生勤俭持家,生活方面,量入为出,不攀比、甘清贫。食只求裹腹、衣只求蔽体。

记得在把赶集当作农村人唯一集中购物活动的年代,父亲去15里之外的古城赶庙会,骑自行车奔波上一整天,除了购置必需的生产工具、为家里添置必需的布料之外,从来不舍得在街上买点食品充饥,尽管往往是晚上看完戏10点多返回,他总是强忍饥饿回到家才吃。

那些年,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养鸡喂猪,别人养鸡是为了改善生活补给营养,父亲却是攒鸡蛋卖钱以供给家庭开支。直至有一段时间,有低血压病史的他,在地里干活时因营养不良经常头晕,才开始每天早上喝一碗用一颗鸡蛋做的鸡蛋汤。

一年到头,父亲从不给自己添新衣服,他总是以“农活脏,穿不出来”的理由拒买新衣料。去地里干活时穿的,全是城里亲戚家里退下来的旧衣服。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偶尔置上一件新的,也只是逢年过节、亲戚家过红白喜事时才舍得穿上一下,外出回来又立即脱下来珍藏于箱柜。

四 、改善家居营温暖

父亲,一生总在致力地改变家里的居住条件,给家人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在我年幼时,全家六口挤住着两眼土窑洞。年近八旬的爷爷住一孔,父母亲和我们姊们三个住一孔。居住非常拥挤,且在暑天雨涝季节,时常担心坍塌。

1980年,我读一年级时,农村家庭收入特别困难,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广树“万元户”形象。手头异常拮据的父亲,毅然下决心东借西凑,筹千余元“巨资”购置了土木结构的半座小院,成了居住环境较为宽松的新家。

后来,父亲10多年没有再在住房方面投入,而是一味供我们姊们三个上学,希望人们有个更好的人生。当时,纯凭农业收入养家糊口的同时,又连续供三个孩子读完高中的家庭,在周边十里八乡屈指可数。

1994年,我们姊们三个次第高中毕业,父亲仍不辞辛劳,开始进一步改变全家的居住环境,新建了青砖瓦房的小院,翻新了原土木老院。

父亲共购置旧房屋13间,其中五间是用于居住房半座小院、余8间是取其木材和砖瓦备用;新建砖房8间;翻新砖房11间。这么多的砖砖瓦瓦、大房小屋,无不见证了他辛勤的付出,无不印记着他的血汗。


五、与人真善处事诚

父亲,性情随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态度积极。
  村里街坊,亲戚朋友,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他总是第一个先到、最后一个离开。无论田里的农活紧不紧,总是热心挤出时间去帮忙。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要去过问,生怕有一点安排不好。对任何人,总是以诚相待,他总是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谁也不会亏待谁”“吃亏是福”。尽管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为人处事方面,遇谁家的事情都不愿落后,随行就市的去随上一份礼。记得邻村他一至交英年早逝,考虑到人家家里麦子少,他主动驾着马车将自家的小麦磨成面,送上门去,作过事蒸馍做饭待客用。

父亲心里总装着别人的事,直至他卧病在床的最后期间,对前来探望的果农,还用时断时续、含糊不清的言辞询问人家的苹果收了多少、卖出去没有、近期应该有哪里果商会来收购;对前来看望的一个亲戚,用微弱嘶哑的声音问他弟弟成家了没有,曾替他瞅了个对象,隔天让自己看看去……

父亲,对家人们更是倾注全力、无比关爱,尽管以并不富足家庭条件供养了我们,但该上的学供我们上了、能按即时行情让我们成了家、还尽最大力量帮助孙辈们成长和上学……

 六、 笑对顽症斗病魔

父亲,生性乐观,善于说笑。无论他到哪里,风趣的玩笑和爽朗的笑声,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否认识的人,只要提起他的说话方式和笑声,就会想起他。早在联产承包之初,一贯省吃俭用的他,却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在村里几乎最早的买了两件“奢侈品”----收音机、黑白电视机,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的精神消遣,也是为了及时知道天下事追求思想上进步。

2014年冬,父亲患感冒,有咳嗽症状,服止咳药医治。2015年6月下旬,父亲来县城办事,母亲嘱咐我务必让父亲到医院检查身体,查咳嗽不止的原因。透视、核磁仪器检查,结果令我暗痛,初步诊断为肺癌,内科大夫表示无奈。我谎称是支气管炎,医生让买点药回家服用。那个周末我回到家,父亲将我叫到一边,避开母亲指着自己的胸部问我:“我这就没法治了吧?”见多识广的父亲,已猜到自己的病情。我心里马上一阵剧痛,没敢正视父亲的眼睛,也没说什么,没有再去编织谎言、也没去过多解释和安慰。我知道,这种情况已瞒不过他。

2016年7月,和姐姐一起带父亲到运城做进一步检查,希望能寻找一些医治办法。连续三天的血化验、支气管镜、CT检查、骨扫描等检查,确认了初步检查结果。主治医师仍示无奈。父亲晓得每一步检查的目的,撵着我看检查表,最终还是从病房衣柜底层找出了我藏起来的那张表。坐在病床上沉思片刻后,对我和姐姐说:“咱不做手术,邻村那么多同样病症的人,做了手术后并没达到预期效果,我去找大夫,立即出院。”面对父亲果断的决定,我和姐姐趴在他的病床上禁不住的泣不成声....

回到家,我们一致向母亲隐瞒了病情。性格刚强的父亲,和健康人一样,根本没把病情当回事。一年多来,去地里干活种苹果、播小麦等发展生产依然,去继续他的“中农乐”事务依然,去从事居民组组长的工作依然,去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家帮忙依然,对侍奉了一辈子的土地的热情依然,早出晚归忙碌依然,按季节、按时节的农资投入、锄草施肥、疏花套袋、整枝喷药依然.....尽管最终还是没能去亲自收获,他对土地、对果树、对人生撒播希望初心一如既往....就这样,他一生如一日的将自己每一天日程安排的满满的,使自己没时间去想病、没时间去将自己当作一个病人。就这样,他乐对人生、笑声如故的与病魔抗争。

2016年11月下旬,父亲与病魔对峙了近两年,终因体力不支,卧倒在床。12月3日(农历冬月初五)凌晨1时许,父亲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征程。

父亲,一生辛苦,劳作不息直至生命的最后。最终实在是走不动、跑不动了,才在床上躺了不到半个月。他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却没肯让晚辈们好好照顾上一阵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我的父亲,虽不魁梧却形象高大,虽不敢说是最伟大但确是世上千千万万个平凡伟大的父亲中的一个!

(责任编辑:杨志强)



作家新干线】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编审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发刊制作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小说投稿1263482922@qq.com
诗歌投稿8913480@qq.com
散文投稿154942934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