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付出,终将美好

 潍坊北海道 2021-03-15

——写给每一位爸爸妈妈

作者|李玉红

亲爱的孩子们:

       以这样一种方式,给你们提出建议,似乎有些隆重。但我思来想去,如果今天我的提醒,能让明天的你们和你们的孩子受些益处或者更上层楼,那么,你们就不会嗔怪我今天的“矫情”了吧!

       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小的时候,尤其是被大人批评的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因为长大了,就可以“想批评谁就批评谁”;或者暗下决心:将来我可不这样对待我的孩子。结果等我们自己长大了,也变得不那么理解孩子们了:我们会为孩子的错误大动肝火大发雷霆,更有甚者,会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当初我们许下的诺言,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其实,有没有想一想,孩子现在的状况,是孩子自己天生的吗?

       我们来试想几个场景。当你们在抱怨孩子不听你们的话时,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做好榜样了吗?要求孩子按时作息的时候,你的作息是否规律?要求孩子读书的时候,你放下手中的游戏了吗?要求孩子端坐的时候,你是不是躺着?要求孩子礼貌待人的时候,你是不是刚刚跟自己的父母爆了粗口?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因此,从今天开始,要求孩子做的每一件事,请你先做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要高质量地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我们的生命便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其后,孩子便在我们的陪伴下成长。当今社会,是一个工作和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作为父母,我们有繁重的工作压力。所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的时间越来越长。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跳起了广场舞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是说爷爷奶奶的教育一定有问题,但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溺爱确实是无处不在。父母教育缺失的恶果,早晚会在孩子身上呈现。

       我们来算一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能有多少吧。幼儿园以前的三年,是时间最长的一段日子;小学初中,可以陪伴的时间是节假日和晚上;高中以后,孩子开始住校,一月见不到一次;大学时期,一年最多有两个假期;工作后,孩子说不定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而且,从情感上来说,进入高中后,孩子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在他们眼里,我们已经成了那个不谙世事、深有代沟的过气老头老太。想想是不是挺可悲的?

       既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那么就尽量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吧。孩子小的时候,每天给他讲几个故事,分享一下幼儿园或学校的生活,听听他好朋友的故事,与他一起看看动画片,玩玩玩具,做做游戏,也让自己痛痛快快地做一回孩子!等孩子大些,跟他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做做家务,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些,都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很有效的办法。

       与孩子一起待过的每一分每一秒,一起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点燃孩子成长的一盏盏灯,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段路。

       教育最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长大我变老。

       第三,要与孩子一起成长。两三个月的婴儿,哭一声,当妈的心便生疼;四五个月,冲你傻傻地乐一个,你便心满意足;第一声爸爸妈妈,你终生难忘;第一次自己迈出的一小步,你恨不能炫耀给全世界;第一次自己吃饭,哪怕洒一地,你也欣喜若狂;两三岁的他,跟你学了一个脏字,你乐呵好几天;上了幼儿园,会算几个数,你觉得最是你家宝贝聪明。上学前,你纵容他所有的不足,放纵他所有的恣意妄为,因为,你觉得他还小。

       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只要开始,教育永远不嫌晚。

       举个例子。孩子上学了,你有没有提前把他的课本拿出来读一读,看看跟你当初学的有什么不同?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会不会做?学校提供的阅读书目,你读过多少?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娱乐方式或各种游戏,你有没有涉猎或了解?父母,绝不是简单的表面上的权威,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信任的长者。

       哪些平时不关心孩子的学业和成长的父母,等孩子表现不如你意时,你没有权利批评孩子。因为,你这父母,做的就不合格。

       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关键时刻,你不光要陪伴,要一起成长,还要提早帮孩子规划。孩子毕竟是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不全面、不成熟、不具体。孩子小时候,该培养怎样的习惯和爱好?如何将习惯变成自然?能否让兴趣爱好发展为将来的职业或事业?他成长地每一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父母应该给出点什么建议?这些都需要父母在全面观察、分析孩子后帮他们进行适当地规划。当然,我说的是帮,也就是建议。帮不代表主宰,建议更不要指望被全盘或部分接受。因为,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们的主见越来越强,个性越来越凸显,“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意识越来越坚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听或是不听,那就是他们的事了。成长不能替代。

       最后,还需要再强调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这是我一贯的主张,也是避免孩子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双面人格的很重要的一环。  

       幼儿因缺乏主见,所以迷信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权威人士。这时候,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是易于使孩子接受的。反之,如果意见有分歧,而且这种分歧是公开化的,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的,那就很影响教育效果了。幼年时期,孩子本身还不完全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施教者意见不一,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很自然地倾向于保护他们的一方,那么持正确观点的另一方所做的努力也就完全无济于事了。

       但没有两个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这时候就需要教育双方求大同存小异。切记千万不要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即使是0~3岁这样小的婴儿。当父或母一方教育方法不当时,另一方应在孩子不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千万不可一怒之下什么都说,或者干脆教育孩子:别听你爸(你妈)胡说八道。请记住:维护对方的权威,会提升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诋毁对方,会降低孩子对你的认可和评价。如果父母的教育各说各话,朝三暮四,极易使孩子是非观念紊乱,导致日后品德不良。

       一句话,无论任何时候,请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对待孩子,母亲的爱需要多些理智;而父亲的爱,需要添些温情。

       亲爱的孩子们,年轻的时候,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对孩子,我也缺乏耐心;年龄大了,我的学习力不够,也没有很好的为自己的孩子尽力。今天,尤其是与小学生打过两年交道后的我,面对你们的孩子,觉得自己需要做的有好多好多。你们需要做的,就显得更多更多了。希望别怪我唠叨,今天我们的每一次用心付出,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令人艳羡的美好。

       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让我们一起努力,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直到垂垂老去!

                                                           2020年5月27日

       ——本文刊载于2020年《北海道》夏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