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爱杯”防震减灾有奖征文特辑(三)」杨步辉|报纸中见证抗震精神

 谭文峰sdqtneyj 2021-03-15

重要公告

“四爱杯”防震减灾有奖征文活动自启动以来,收到大量来稿,编委会现正在陆续编选刊发,为让更多作者参与征文活动,更好地体现活动的广泛性与大众性,现决定将来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20年9月30日,获奖名单公布日期顺延至10月下旬,具体时间待定。

(有关征文详情请参阅本链接底部的征文公告)

四爱杯防震减灾有奖征文活动组委会
2020年7月23日



报纸中见证抗震精神
地震,是一种人类至今无法准确预测的灾难。一次次强烈的地震以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灾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今天,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十二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长到让砖石缝合,山峦易颜。十二年,足够让一个孩童长大成人,让一个女孩披上嫁衣,让人从不幸变得幸福。

作为一名报纸收藏爱好者,我收藏着不少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各种报纸。报纸是生活的百科全书,特别是象汶川大地震这样突发性的、罕见的灾难,报纸都忠实记录着这一重大事件。我经常翻阅这些珍藏的地震报纸,一份份报纸虽然不重,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从这些报纸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壮举,感受到了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跨越,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灾难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这些报纸,是一份份活生生的教科书,对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奏响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全国各地报社纷纷派出最强记者阵容赶赴灾区,迅速报道地震实况,不少报社还推出报纸号外,突出体现了号外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和效果。报纸因受出版周期的限制,版面也比较固定,有一些重大突发事件,若不及时刊发,会留下新闻盲点。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报纸号外应运而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破坏、交通中断、通讯瘫痪,群众陷入恐慌中。以四川成都为例,虽然成都广播电台在余震中进行直播,但是受众接听的硬件条件并不乐观。电视、网络的使用条件就更不具备了。因此,报纸号外靠着原始的发行手段就具备了一些优势。如成都地区的第一张号外《成都商报》中的《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震中不在成都,请市民放心回家》一文,在第一时间稳定了成都市民的情绪。震区外的报纸也纷纷出版号外,及时发布有关信息,让震区群众在外地的亲友以及关注这次灾情的人们有效获取信息。

作为中国第一大报,200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新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报眼刊发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消息,说明国家对抗震救灾的重视程度。此后,在抗震救灾的每一天,《人民日报》都以灾情为第一要务,权威、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了抗震救灾的方方面面,有力指导了抗震救灾工作。

评论是一份报纸的旗帜,代表报纸的立场、态度、思考出发点和基本情怀,也是报纸的灵魂。《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由于其定位和立场,在对地震的关注上,持续度较高,地震期间共刊发16篇评论文章,评论议题体现承续性、集群性。随着时间推进,事态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与转变焦点,具有明显的议程设置意义,很大程度上传达了政府的声音,稳定了灾区人民的心,也为全国人民积极支援抗震,共同努力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提振了士气。

地震初期,《人民日报》评论注重情绪的表达和士气的鼓舞。如《人民生命高于一切》(评论员文章  5月15日)、《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评论员文章   5月19日)、《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社论  5月20日),感情真挚热烈却不失理性。随着救灾行动的开展,

则转为对各种救灾问题的分析,积极建言,奔走呼号,在整个评论中能清晰的看到《人民日报》对灾民的同情和悲悯,对各方救援力量的关注和极大期望,以及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赞誉。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这三天哀悼日中,全国各地出版的报纸一改往日彩色版面,全部为黑白两色,庄严、肃穆。版面气氛凝重,图片震撼人心,标题醒目揪心,视觉冲击力极强,让人过目难忘:

5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通栏标题:“我们同悲共泣  我们风雨同舟”,配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向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的大幅图片,及救援人员在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一片废墟前默哀的大幅图片,让人心灵震撼,热泪盈眶…

5月20日《科技日报》5版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拍摄的83岁离休干部段金声老人手持一枝菊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的图片。这张只拍摄了老人青筋暴突的手和一枝菊花的特写照片,极具震撼力。一张图片浓缩千言万语,让人感动。

5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头版用一多半的篇幅刊登了一个“哀”字,让人感受到这个字重如千钧;5月20日《工人日报》头版标题“逝者安息  中国坚强”,说出了13亿中国人的心声;5月19日《南方日报》4版刊登了“震级为何要修改”一文,用科学的分析告诉读者为何将“7.8级改为8.0级”的原因;5月20日《文汇报》用“汶川伤  国之殇”表达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悲痛和哀思;5月20日《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以“国殇  军心”大幅标题和参与救援的空降兵某部战士向遇难同胞默哀的图片,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三军将士对灾难的悲痛和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5月20《中华建筑报》头版全版以两朵硕大的菊花和几行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无尽哀思;5月20日《中国石化报》头版以几张感人的图片和一句“祖国在哭泣”让千万读者泪崩;5月20日《中国邮政报》头版以全黑的底色中一面半降的国旗为主体,配以“哀悼日”三个大字,既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悲痛,也突出了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共抗地震的坚定决心,内涵深刻,寓意深远;5月20日《中国集邮报》发布了“《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附捐邮票今日发行”的消息,体现了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发行邮资的收入为灾区捐款,奉献爱心;5月19日《参考消息》以“中国军队奋勇救灾赢得尊敬”为题,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和不怕苦不怕死的奉献精神;5月19日《京华时报》“图片故事”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地震灾区一个医院护士在地震中6天6夜的感人故事,让人惊叹、敬佩;5月20日《新京报》以40个版面的篇幅集中报道汶川地震,让人震撼又心生敬意;5月20日《劳动午报》以“中国加油”的大幅图片喊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5月19日《扬子晚报》以“孩子,妈妈再送你一程”为题,用4幅图片展示了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送别遇难的女儿,让人肝肠寸断;5月19日、5月20日《太原日报》分别以“国祭”“国丧”为题,对全国人民哀悼地震遇难同胞进行报道,让人难忘……

哀悼日前后,各家报纸也推出了一些优秀的版面:5月17日,《太原晚报》头版以“深情一吻”为题报道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川县看望失去母亲的3岁女童罗梦夕,展现了大国领袖以人民为中心的伟人情怀;5月23日,《山西日报》以“生命的奇迹”为题,报道了地震中从废墟中救出的幸存者,为人类树立了生命的榜样,那些不断被刷新的数字,更散发着生命的光芒,也是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的英勇回答;6月12日,《太原日报》推出大型特刊一一《希望与中国同在.抗震救灾辞典》,从哀悼、重建、防疫、国际援助、军魂、抗震精神、交通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报道。让读者在感动的同时,对报社编采人员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在众多的抗震救灾报纸中,如果说评论是旗帜,图片是眼晴,那么诗歌就是深情的呐喊。有人说,诗歌是抚慰人类心灵的良药,无论是在举国同庆的欢乐时刻,还是在哀痛欲绝的悲恸时分,诗歌都能体现出强大的治愈力量。“5.12”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引发了13亿人民的悲悯,也引发了一个新的诗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羊城晚报》《新京报》等众多报纸,纷纷推出了诗歌特刊或专版,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缅怀逝者,提振士气,鼓舞人心。这些诗歌,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新成就。象《那一天》《废墟上的书包》《永远的乳汁一一献给地震中罹难的母亲们》《这一刻的凝重》等。读来感人肺腑,可谓诗人的激情之作、真诚之作、爱心之作。网络上流传的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写了一对母子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的对话情境,母亲对孩子的含泪嘱托,孩子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不断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扉。在灾难造成的生离死别面前,母亲的不舍、牵挂、悲伤实在是太多太多:“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面对大自然的肆虐,我们却无能为力,眼看着如花的生命转瞬坠落,这是怎样的痛楚,怎样的撕心裂肺!

周文杰的诗《和你在一起》:“后方的我们,和你在一起/挽起双袖,伸出双臂/鲜红的血液从我的心脏/输入你的身体/从此我们更加亲如一家…”而汤养宗的《瓦砾中的中国》“我们有一个永不塌陷的家/名字叫中国”,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实在、具体的祖国。

诗歌中亿万人民同心协力,战胜灾难的誓言与爱心,撞击了人们向上的情感。连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强基石。

收藏一份报纸,品读一份真情,记住一段历史,重温一份感动!现在,当年的一些报纸象《京华时报》等有的已经停刊,但汶川大地震的报纸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报纸的停刊也使这些报纸更加珍贵,更有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杨步辉,山西沁源人,曾服役于西藏边防某部队,喜欢写作,收藏,有诗歌、散文、影评等作品发表,并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马宝民


“四爱杯”防震减灾有奖大赛面向全国作家征文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过无数的自然灾难,人类在与自然灾难的抗争与搏斗中不断地发展成长,逐步进入现代社会。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十二周年,是“7.28”唐山大地震四十四周年,在全国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每一个人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存环境都有了新的思考,为了呼吁全社会牢记灾难,珍爱生命,特举办以爱自然、爱科学、爱生命、爱家园四爱为主题的有奖征文大赛,号召我们每个人都学习防震知识,增强防灾意识,尊重自然规律,掌握减灾技能,树立科学精神,争做文明市民,永远珍爱生命,共建小康社会。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文时间:以纪念5.12”汶川地震与“7.28”唐山大地震为征文时间节点,征文收集时间为2020512日至2020728日。

二、征文主题:以爱自然、爱科学、爱生命、爱家园“四爱”为主题,内容包括描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个人自然灾害的经历,或个人有关地震的记忆,有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思考,防震抗灾的故事,世界范围内人类历次自然灾难的知识与故事,家园的守护,自然灾害科学防护知识与故事等,凡是与自然、科学、生命、家园、防震抗灾有关的内容均可,但要求言之有物,生动感人,有故事,有事例,切忌泛泛而谈。

三、征文体裁:本次征文为散文体裁,要求字数为1万字以内。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1000元。

三等奖3名,奖金500元。

优秀奖5名,奖金20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