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坊·美文」石山|心在何处安放

 谭文峰sdqtneyj 2021-03-15

线

HAPPY NEW YEAR

心在何处安放

身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生于炎帝故里,长于大粮山下。在村里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长平之战的故事。到县城读高中,吃到“烧豆腐热圪擦 ,一毛钱俩圪圪垯”的时候,才知道烧豆腐和长平之战的不解之缘。那个时候,一门心思地想逃离鸟语花香的故土,想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在太原上了两年学,毕业后回到距离家乡六十公里的长治工作。

小时候,跟着在长治生活的大姨到过这里,姨夫当兵复原后在长治火车站工作。正月十五的晚上,戴着姨夫的火车头帽。和表弟沿着英雄街步行到莲花池看灯,再到八一广场看烟花的情景是我对长治的全部印象。也是在那个时候,生平第一次在大街上看到像饺子一样的东西才知道那就是元宵。真正到长治工作后才对这座城市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城皇庙、清真寺、上党门告诉了我这里沧桑的历史。

本想着自己能逃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潞州古城。能在四季分明的老顶山下、漳泽湖旁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已经十二分的满足了。可是,由于山西省在晋东南地区搞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确切地说,改革是在1985年我刚来到长治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了。那年的六月份,太行宾馆住进了一些省里来的人。他们撤销了晋东南地区,将其分为长治和晋城两个市,就这样太行山断裂了。

我所在的单位也一分为二,成为长治和晋城两个单位,我分到了晋城的单位。晋城市是在原县级市的基础上新建的省辖市。城市建设各方面都还没有就绪,连个办公地方也没有。那些划归晋城的单位依然在长治办公。那些年,长治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挂着“晋城市**单位”的牌子。在大街上,常常能看到来长治出差的外地人抓耳挠腮的纳闷:自己到底是来到了长治还是身处晋城。单位信封上印的也是晋城市**单位,地址:长治市**街,电话也是长治的号码。

在长治工作八年后,我所在的单位在晋城盖好了办公楼和住宅楼。不情不愿中,我们举家随着单位一起迁往距离长治市一百公里外的晋城市。家庭成员也由当初的我一个人成了三个人,一辆卡车承载了我们的全部家当。

就这样,我又成了晋城人。

八年的长治生活,已经习惯了潞州古城的文明气息。1992年我刚到晋城的时候,感觉这里怎么都不像个城市,倒是有点和我读高中的县城差不多。城市建设还是县级的水平,市民基本还是农民。长治南迁过来的人们说这里是个“农民城”。

黄华街是晋城最有名的街道了,知道晋城的人大都知道黄华街。街道很窄,街两旁整齐的青砖大院紧紧凑凑、忽高忽低。街道弯弯曲曲,南高北低,错落有致,好像天然走廊。

沿街大多是小杂货铺,铺里的东西横七竖八地堆了满满一街。“德春凉粉”和“全盛饭店”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后来有个叫杨森的导演以长治南迁到晋城为背景,还把黄华街的故事拍成了电视剧。

几年后,政府对黄华街进行了改造,街道没有了从前的乱象。高楼大厦中间夹杂着宽阔整洁的大街就是现在的黄华街。在小饭馆吃清汤饸饹的时候,听到有几个学生用地道的晋城话哼唱着关于黄华街的歌谣:

俺家屋住在黄华街,

过去出门就隔眸不着天。

除了灰,

就是烟,

炉圪渣堆了一条街。

跌会儿住的是单元楼,

暖气、煤气样样有。

吃呐喝呐不用愁,

喝米淇也是配的猪头肉!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城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门口也由刚来时“晴天一身灰 雨天两脚泥”的“南环路”变成了宽阔的“文昌街”。家旁边那条困扰我们多年的臭水河变成了百丽园。白马寺、吴王山、凤凰岭诸多森林公园更是包围了整个市区。多年的生活自己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也爱上了这个城市。原以为这一生就这样了,起码有生之年不会再来回折腾了。

没成想,孩子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孩子的老爷姥姥都在长治当老师,学校方面有不少人脉关系。为了能上个好一点的初中,我们又一次返回长治。爱人单位经营不景气发不出工资,她干脆不上班全职陪读,我依然在晋城上班。

就这样,我又成了晋城长治两个城市之间的“跑堂生”。

从孩子上初中到高中毕业的六年间,由于晋城长治两头的开销、孩子读书再加上我来回跑的费用,家庭开支骤然增加。而收入只有我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生活对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在捉襟见肘的时候,爱人学会了倒腾粮食。没有本钱投资,她就做起了那种靠人脉关系“空手套白狼”的生意。虽然利润不大,但也有所收获。

在那困难的年月里,多亏这些收获补贴家用。让我们的家庭在十分尴尬的情况下成功度过了“经济危机”。

她倒腾粮食继续进行,生意从长治延伸到了周边的潞城、陵川、高平等地。合作客户也从最初的单纯本地人发展到河南、运城、河北等诸多客户群。直到2010年倒腾完最后一批小麦。由于政策的原因,市场交易规则发生了变化。买卖陷入困境才停止了这个生意。

没有生意可做的她又回到了晋城,我也不用长治晋城来回跑了。我们开始了在晋城的安定生活。

也是在2010年,孩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应聘去了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能到美丽的江南水乡、著名的园林城市工作,作为父母我们偷偷乐了许久。只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人在外我们有点放心不下。其实,后来才知道孩子的自立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孩子上班的第二年,在亲戚们的慷慨资助下交了首付,贷款有了自己的家。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决定太伟大了,大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太大了。要是现在才考虑,根本付不起首付。

工作几年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爱人也办了退休手续,她又背起简单的行囊,告别熟悉的邻居,离开思念的家乡,奔赴“新的岗位”照看孙子去了。

家里又成了我一个人。

好在我所在的单位在高平设立了个分部,我的工作岗位在分部。这样,我就有机会能和那些趣味相投的儿时的伙伴、高中的同学有较多的来往。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我的生活,解除了我的孤独。

她是个急性子,事事追求完美。一个人照顾小孩本来就很累,自己又不知道好好休息。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会提出抗议。而我在这里下班后有较多空闲时间却远水解不了近渴,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曾经在网上看到九十多岁的老奶奶给七十岁的女儿发压岁钱的视频。让我感受到母爱的"博大精深”,这种爱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减弱。

其实孩子们早已是成人了,只是做父母的永远放心不下。他们接收现代信息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的远见卓识让一直自以为是的我们自愧不如。

不求大红大紫,孩子们安安稳稳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充分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精彩也好无奈也罢。经验告诉我:弱者争理,强者认怂。锋芒毕露者难赢,克己让人者易得。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回头想想,1985年自己赤身来到长治。又到了晋城,又返回长治,最后又回到晋城。多年的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可让父母安康,可让孩子成长。但这碎银几两,也让自己染上沧桑。

经过几十年的跌跌撞撞,没想到,下一代打拼到了苏州。阴差阳错中,生活在太行山上的这个普通人家居然和江南水乡有了美丽的邂逅。

家庭成员发展成了五个人,我也自觉不自觉地从家庭一把手的岗位退居二线。小孙子成了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将来长大以后他和他的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会说,我爷爷奶奶那一代是山西人。

他并不知道几十年来,这个家庭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发生在南太行的陈年旧事。

再过几年,自己就要退休。心在哪里安放,苏州还是晋城?真是左右矛盾。到了这个年龄的人正好和小时候想逃离故土的情景相反。都有一种想回归田园的冲动。

美丽的江南水乡环境清洁、气候湿润。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苏州现代化的发展让我真有些到了天堂的感觉,天伦之乐的召唤也让我对这个大城市趋之若鹜。

可是,自己在小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已经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有趣味相投的老朋友、老同学、老邻居。习惯了他们的胡吃海吹,也习惯了那熟悉的山山水水。

如果突然离开这里到大城市生活,内心很难完全融入其中。自己必然会成为闹市中的孤行者。

身边也有和我同样困惑的朋友,有的已经退休。他们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孩子那边需要自己的时候就过去帮忙,那里没什么事的时候就和爱人回到自己的老地方,和熟悉的老朋友们聊聊天吹吹牛,享受恬静的生活。说白了也就是这里住一阵子那里住一阵子,随心所欲的来回跑,这应该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呵呵,人啊!真是奇怪的动物。

明明那里有地铁和高架,可你却离不开三轮和桥洞。明明那里有天虹和永旺,可你却离不开银都和风展。明明那里有东方之门和金鸡湖,可你还是离不开泽州公园和白马寺。明明那里有大闸蟹和黄桥面,可你还是离不开烧豆腐和汤饸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