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陈子昂祠堂遗址在绥阳县蒲场镇民丰村邱家湾陈氏后人陈显志住地。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人物陈子昂 (66l~702) ,字伯玉,四川射洪县人,诗人、文学家、 初唐文坛四杰之一,因曾任武则天右拾遗,故后世亦称陈拾遗。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辞官回乡后,受武三思所害,冤死射洪狱中。其宗族为免受株连 ,纷纷迁徙他乡,其中一支 "避仇入播"定居绥阳。明万历辛亥(1611)秋,陈氏后裔陈昭远,在绥阳大溪源邱家湾修家庙"以继射洪之祠","专祀" 陈子昂。万历四十七年(1619),刘仁臣以片石撰《陈子昂祠堂记》列于陈子昂祠堂中。祠堂后倾圮,现仅存遗址。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故事据《绥阳县志》记载,在城西25里处,曾有一座陈子昂祠,还载了一篇《陈子昂祠堂记》。关于陈子昂祠的来历,有个曲折的故事。 陈子昂是四川射洪人,气量小,性子急,虽得武则天召见过,但未得重用,只做过一些小官。有一次,他的父亲被当地县令段简侮辱了,性子急的陈子昂便急忙忙回家雪耻,结果反被县令关在牢里。不久,便忧愤而死,死时才40岁。他的后人斗不过县令,就远远地逃到绥阳地界来定居了。这些人到绥阳后,为纪念先辈陈子昂,修建了这座陈子昂祠。 后来,有个叫陈昭远的明代人,也是陈子昂的后人,在绥阳住了30年。陈昭远有个好友叫刘仁臣,在外地住了9年后回到绥阳,陈昭远已经过世了,陈昭远的儿子陈真,交给刘仁臣一封信,恳请刘仁臣为他祖先陈子昂的祠堂写一篇碑文,说是这地方原有陈子昂祠,但破败了,陈昭远将其修缮了一下。于是便留下了刘仁臣写的《陈子昂祠堂记》。 折叠 编辑本段 陈子昂祠堂记昭远陈君,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万历庚子(1600)征播,余从先大人转饷,播平落业,与陈君比邻,遂订交焉。陈君性任侠,好古文词,工五七言。唐拾遗陈公佰玉,乃其远祖,平章公其九世祖也。辛亥秋,陈君作家庙以专祀。时余有北平之役,闲居九载,归而陈君谢世矣。其子真赉缄过请曰:"此先君遗命,以致先生者。"启函述其创修之意,而嘱余记其事。其略曰:"拾遗祠之在吾乡者,有世祠堂专祀拾遗公,平章公配焉。 吾宗以丧乱多散处,某不幸避地来绥三十年,祠堂香火斩然久缺,某恐旦暮填沟壑,不护照先人邱墓,恨当何如耶?聊构数椽,以继射洪之祠焉。"余谓真:"子知之乎?君子将营宫室,先立家庙于正寝之东,昭孝思也。拾遗在唐,为一代文宗,工部诗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马杨后,名与日月悬。'又曰:'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由是观之,其文其人,拾遗千古如见,若为念祖而修厥德,不陨厥祀,固无穷之孝思也,子其勖,余因之有感矣!年将就木,故园之思,刻刻不忘,先茔在此,难以舍去,今观仁人孝子之用心,而余益滋愧矣。子其时修而荐享之,以不负乃翁之意,孝莫大焉!"真曰:"唯唯,谨受教。"乃厥命第以片石,书小楷列诸壁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