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传习:袁了凡《祈嗣真诠》评析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3-15

作者:老氏研究会 易时敏

生命的最美是人性的显发,但众生顽劣无知而贪擭外物,故心性暗昧而烦恼重重,幸诸圣贤慈悲为怀而济拔众迷,方使其见万丈曙光。明朝袁了凡先生将自己通过行善积德而改变命运的经历为契机而著《祈嗣真诠》一书,融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由方便引人从弃恶从善、趋吉避凶的人乘教法,引入离欲清净、上德不执德的天乘教法,最后再示以佛法,期人于智德俱进中入究竟解脱道。其书字字珠矶,阅者受益无穷,对每个家庭、整个社会带来的裨益不可低估,愿大家静心拜读而广为传颂。

经典传习:袁了凡《祈嗣真诠》评析

袁了凡先生自幼信佛、善根坚固,且悲心使然劝人为善。据大众希后嗣昌盛的普遍心态,先示人“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之重要性,令其从心上着力,用至真、至善的心待人接物而感招吉祥之气,将命运变通途而心想事成,这是人乘教法;紧接要求大家行善不执善而心如止水,这是天乘教法;最后将佛法的解脱道和盘托出融于其中,期有缘者依教奉行,究竟解脱。因其语句句至诚而启人心扉,且切合实际情形,故拜读者众而受益者无穷,影响巨大且绵长。由此可见,契机契理导人向佛是一种智慧,也是必需。因曲高必和寡而难达预期效果,故发心劝人向善者尤须把握机宜。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主旨是教人明白人与天地万物信息相通,善心必感应天地间吉祥之气,教人随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成好人。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命运掌握自己手中,心存敬戒能趋吉避凶,且自利自他。若人人皆善,那么天下就无仇冤、争斗,祥和之气充溢而大同,这是诸仁人的共愿。而袁了凡在劝人弃恶从善的基础上,希望有缘者能趣向究竟解脱道,导人获真实利益,这也是每位学人应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大愿,愿大家共勉。

人乃欲界众生,故有许多欲望,若善加引导,可令其回归理性而弃恶从善,乃至趋向无上大道;若任其恣意贪攫,必伤身丧性且危害社会。当然,人立身于世必有生存的条件,希望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子女贤能等……,亦正常心态。尤其无子女、子女羸弱或不肖等或影响自己的生存环境及心境。袁了凡先用“祈嗣真诠”为名激起大众欲望而读者甚众,但大家细读时,方明白心的善恶即有福祸如影随行,对后嗣昌盛、衰弱有直接感招,于是弃恶从善。或有利根者因观此书为契机,逐步深入佛法,体悟我法二空之理入究竟解脱道,善莫大焉。由此可见,“先以欲钩牵,后以佛智引”之智慧独到。又,佛菩萨为接引众生向道,应具许多方便法,而袁先生据实际情形所谈的养生、孕育知识等,即犹佛法中的医方明,足见弘法者及受法者,皆不离世间法为介体,否则犹天马行空。于世间法中体悟诸法真空实相之理,即是佛法,故佛法是活活泼泼的至善法。

经典传习:袁了凡《祈嗣真诠》评析

我佛教化众生时据其根器利钝、时节因缘而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最终目的是引其彻见本心、入佛知见、究竟解脱,故所有乘回归佛乘。而最初、基础教法即是人乘,紧接方有天乘、声闻乘等,所谓教不躐等。若利根者由心向于善而获善报的人乘希求境界提升后,会对人我对待、名利得失等渐淡化,且又善行无辙迹而达天道之境,再以佛门止观双运法逐步趋于解脱道。随心境提升,内心取舍将会重新调整,而对子女多寡不再那么执着,但对因缘所感子女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子女”的理解,远非狭隘的一己子女,而是大利天下之子女,此乃慈悲心的引发。故依《祈嗣真诠》而身体力行,让人人向善;因善德而感招大利天下之子女,让天下常生善人,究其根源,袁先生功不可没;若依此书为起点而超越人我对立、名利得失而最终成就无上大道,那么袁先生实功德无量!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等,对人影响之大不可估量,但愿大家亲近善人、善法,若身体力行而不造恶业、且多行善,可免三塗之苦,这是初步利益;若以此书为契机再深入佛法,用真妙智为导航广修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达究竟解脱,其真实利益非世之名闻利养可比、非语言文字能述!愿大家以宽广的胸怀、高远的视野,身体力行,于人道善法基础提升为至善善法,且将无上佛法尽力弘扬,功莫大焉。

秉持五戒且行善积德是修人乘法的关键,故不要杀生,不能好色、好名、好货、好怒……,而以前所作诸恶业,皆是不明因果的贪嗔痴所致,当明白因果报应之理后,自不敢恣意妄为而以善为本,若恒持行之,不为圣人也是贤人。佛法里卅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即: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该书前两章对改过、持戒、行善积德皆详细解析。

第一章教人改过时要有见贤思齐心,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只要恶念转善而行为端正,自己的人生价值将有根本逆转;又要随时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心,从而断除造恶根源;虽明因果之理,但于事相前还控制不住情绪而偶犯过失,此乃屡劫习气所致,故还要发勇猛利心,既忏以前所作诸恶,更要发誓永不再造,此乃至心改过而即付于行的真忏悔。足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至心追效圣贤乃人生的正确目标。

经典传习:袁了凡《祈嗣真诠》评析

心怀仁慈于天地间必有吉庆感召,故行善积德即自利利他。但为求福报而行善,境界不高;虽存善心,但不据实际情形合理处理事情,而好心办坏事,这是欠智慧。二章中的靳翁、舒翁、屠康僖公、张翁等行善时纯是真心所发而从未思回报,此乃高境界的真善,但因善感天地,不求回报却必报,足见报应不爽。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真善,但利益一人、数人善小,利益整个社会善大。若从另角度分析,施物与人令摆脱暂时贫苦境之善,不如引导对方摆脱生死轮回之善(如印经书等)大。此章又告诉大家,行善令人晓而获美名是阳德,行善而不执善、不露痕于世是阴德,积阴德即上德,是行天道;隐对方恶、扬对方善,且身教重于言教感化别人行善,此亦无为而化行天道之上德,故此章已从劝众生行人道之善引向天道之善。而那些外示诚实忠厚,实则媚俗附时的伪善者,称之为谨愿,谨愿者发心不良必受阴律恶报,愿大家引以为戒。该章引《周礼》,言孟春牺牲勿用雌类,乃至食肉须持四不食戒,也是一种方便说。因若劝初涉善法的世人将贪口福食肉之习气一时断掉,对方或有受约束之反感而不愿入善道,唯先从不吃孟春雌畜,或四不食,或吃三净肉等方便引入,当对方入道益久而慈悲心增重时,对鲜活生命之肉何忍啖食?

父精母卵合为胎,精卵壮则所受胎种壮 ,子女投胎何家是与父母业力感招,而胎种壮却是子女身体健壮的先决条件。精壮须血充足,血充足须少耗劳而多长养,故清心寡欲可养精蓄锐;多节劳形体可免体力消耗;息怒可平肝火免血气冲动;戒酒免精质受冲薄;饮食清淡而益腸胃,最能养精。了凡先生于第三章善巧方便告诉大家:养生之道,修心为要,去除对五欲六尘的刻意追逐而离欲清净,自然身强精壮,足见身心一体,若不从心上下功夫而希求外缘对身体的补取,或舍本逐末。

气动必血动而妨精,气聚必厚而精浓,不嗔而气柔,不食肥味而顺气,心不妄动气不乱,口不妄言而聚气,此皆事实,亦是了凡先生引人向善的意愿。故第四章对大家人格的境界要求更严格,即守心一如,且不杀生(如“不吃肥味”即方便示之)、不嗔、不贪、不妄语。定心一处而行上善是修天道之境,吻合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

从养生角度讲,聚气方汇血养精,精足则神舒窃通;从心性的角度讲,收摄心性反观于内方专精、定止 ,唯心如止水方具灵明觉知性、神妙用,此时真心显发而不受主观意识的绊羁。其实,心动即气动,气动血散而精不纯全,心定自聚气养精。故心定既可致气充精旺、百骸万窍畅通,也可引妙智显,足见心身一体。更进一步讲,内心的忧与欣、身体的衰与健、处境的逆与顺……,全是我等怎样运心所致,不仅心身一体,而且心物一体,修行、修道即修心,命运受业牵也因心。故我等应以至善心运命,不要随波逐流而饱受业牵。但将屡劫妄动的心收摄一处,实在不容易!幸禅门止观双运法,于妙观察中自心止,心止却具妙智而存神,此妙观察智乃出世间智,此出世间智因世间法而悟入,唯妙智方悟世出世间法非一非异。故我等须依此止观法而具妙观察智,再于行为上广积善德,若信心坚固、勇猛精进,于智德俱进中可获究竟解脱而不待时日!噫!初看书名《祈嗣》,再看是本劝善文,细看却是引人往菩提道的慧灯,袁先生济拔众生之悲心日月可鉴,其用心亦良苦!

《存神篇》中许多篇幅引用佛法,告诉我等虽知诸法缘起性空,但空性中因缘妙显一切相,知诸法空相方内心不执而平静;知空性中因缘妙显一切相,才能循万物正常发展规则随缘应事,所谓“善能分别一切法,而于第一义谛不动”。故无论物事、人事,有其因缘、因果关联性,大家应不坏事相。如树种扎根土壤,须优质种子为因,于适时、适当种植方式,借适宜土壤,与合宜阳光、水分、空气为缘,同时防虫蛀等外力损伤,才能使此树茁壮成长。同理,与父母相感之孩子,须有成人之因,再借父精母卵和合为胚胎于母腹,而母腹内应具充足的水分、氧气、营养……等为缘,而孕育时母、子不能有疾病等外力侵涉,才能使胎儿茁壮发育。但夫妻交合须适时、心悦,乃入胎初机、起步点,而孕胎时与孕胎前一样,父母须清心寡欲,才能免胎气受侵,亦不受淫气影响,这对子嗣旺壮关系极重。而“交感之际,有意种子,兢兢业业,必难成胎,偶尔为之,不识不知,则胎成矣。此可想神交之义”一段,尤其指出夫妻交合应两情相悦而无刻意执取的“神交”,方感福德厚重之胎。由此可见,福德厚重之胎乃天造地合,一切皆业感所致,故应顺其自然而为,但达此境殊为难得!

人受业力所牵,借食物为养料,但人吃五谷难免生病,故万不得已时也可借药物(应吃植物类药,若吃动物类药即伤慈)调合通体以达阴阳平和,而药物对孕胎时母子健康可起保驾护航作用,但关键要把握使用的分寸、火侯!由此可见,借“祈嗣”为契机而弘扬善法时,为方便大众而据实际情形施以正确处理方法也必不可少。而人于现实中修行,也应面对现实而把现实中的事做好,随时保持一颗平和、善良的心,若于此境上更勇猛精进,能超脱人我对待、名利得失……乃至达究竟解脱之地,实胜幸至哉!故,既现实而又超脱,既超脱而又现实,这是大家应遵循的、活活泼泼的修行法。

六道众生中地狱、饿鬼道幽苦,畜牲道愚痴、悲愁,天人耽享乐,阿修罗傲、嗔重,唯人道苦乐兼半而最易修行佛法,而劝人学佛法时若先谈我法二空之理,众生必难接受,毕竟他们对“地狱、天堂”等视之为子虚乌有,而美色、美味、美音、美名、厚利等却炫人耳目、幻现不止,令其心因强烈的贪着妄动不止,为将五欲六尘贪攫于己,难免干出丧尽天良之事,但对身体健康、子嗣兴旺……等需求却是人之常情,但以希求子嗣昌旺心态阅读《祈嗣真诠》后,心境即从人道、天道、解脱道逐次提升,对人生的认识程度将会较以前有根本的逆转,由弃恶从善到善不求报的大善,由善感于人到趋解脱道。这时方知名闻利养犹泘云,心中无人我是非的杂染,慈悲喜舍充溢而念念清净。

十章祈祷篇有段对《白衣观音经咒》的说明:“此咒原出《大藏》,名《随心陀罗尼》。受持者一切祈祷,悉令满足。今祖师提出专为人求男女,亦方便法门也。”,由此可见,“先以欲钩牵,后以佛智引”最易契机接引众生,而祈祷也是一种方便法门。但人生短暂,故应惜时如金趋向解脱道,若将宝贵的生命用来刻意求福报,犹用夜明珠当玩具而未发挥其光耀天际的功能,道家思想的《庄子·外篇》中言,子多、寿长、财足,令人多烦、多辱、多劳,唯去除物累才能向离欲清净之天道。而趋向究竟解脱道,其境界更高,哪会将人天福报挂于心?愿大家别把方便当究竟。其实,《祈祷篇》已告诉大家,改过积善方感福,此乃祈祷根本,故“供张仙而得子者,非张仙之力也,此心既诚而感,无不应耳”。当然,人生存于世应具某些基本条件,但生存条件中的名闻利养、六亲眷属等无非心的感应、业力感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众生平等,并非外力主宰,愿大家别心外求法!纵人贫极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必观察此人屡劫中是否有财布施之因缘,方以威神力令其提前获财,暂缓困境,但受加持者应于善道继续精进种善因,否则有过;若欲借富广行布施及借贵广利于民者,亦须有富贵之因,佛菩萨方加持之,若将富贵用以恣意享受,罪过极大,唯抓紧积功累德才不违佛菩萨加持之圣意。祈祷时需用咒语,咒语又名陀罗尼,即总持义,是佛菩萨慈悲的愿力,具不可思议的功德威神力,是大密语,其威神力通乎六道。但佛菩萨加持有缘者乃助缘,故诵持咒语时需用至真、至诚心,需改过而积巨善,有如是之善因、善心,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而受加持,这完全符合因果律的,望大家谨记!

欣逢善法乃屡劫的福报,依教奉行方不辜负此生,感恩人生道路中为我等示以光明航标的所有圣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