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汉章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神经性皮炎医案#

 流形sbz 2021-03-15

陈汉章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9g,白芍15g,土茯苓30g,桃仁6g,牡丹皮12g,夏枯草12g,蒺藜12g,茜草根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活血化瘀,佐以疏肝祛风。主治神经性皮炎。

【方解】方中桂枝活血通脉,白芍养阴活血,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夏枯草清肝火,去湿热;蒺藜祛风,治血先治风;茜草根活血凉血。

【医案】郑某,男,25岁,初诊日期1976年春季。患者阴部生“癣”1年未愈,初起局部起小丘疹、瘙痒,皮疹逐渐扩大,一直没有明显的渗出过程,曾用抗组胺药、钙剂、普鲁卡因静脉封闭,外用各种激素制剂及服中药养血祛风之剂未效。检查发现患者阴囊皮肤粗糙呈苔藓样变、干燥。舌暗红,边尖有瘀点,脉弦。诊断为阴囊性神经性皮炎。证属肝经瘀滞,疏泄失畅,肌肤甲错,发为本病。治宜活血化瘀,佐以疏肝祛风。上方内服及外洗连用半个月,瘙痒大减,阴囊皮肤明显变薄,接近正常。继服1周,瘙痒消失,阴囊皮肤恢复正常。

【按语】本例患者长期反复瘙痒,搔抓,皮肤肥厚,病久必瘀,皮损增厚,色素沉着,舌质瘀斑、瘀点,辨证当属血瘀之证。上方诸药共奏活血化瘀、疏肝祛风之功故能奏效。

【方源】引自《皮肤病验方大全》。

(刺蒺藜:苦,辛,平。归肺,肝经。平肝潜阳,舒肝解郁,祛风明目。)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祛瘀通经。)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土茯苓用量15~60克,煎汤内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现代临床用土茯苓复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疗效良好;还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急性睾丸炎、阴道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治疗痛风、膝关节积液、淋病性尿道炎。 


使用禁忌】肝肾阴虚者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500克,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皮炎:土茯苓60~90克,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③治漆过敏:土茯苓、苍耳子各15克。水煎,泡六一散30克。(《福建药物志》)

④治寻常疣:土茯苓50克,生地黄30克,苦参15克,红紫草15克,黄芩12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分4次口服。[《广西中医药》1990,13 (3):20]

⑤治黄褐斑:土茯苓100克,水煎分2次服用,2天1剂。治疗期间避免日晒。[《山西中医》1987,(6):8] )



(神经性皮炎:一种常见的以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与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

避免搔抓,以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

易复发,部分可治愈

疾病定义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专业名称应为慢性单纯性苔藓,但因其发病与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故俗称神经性皮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该病以一阵一阵的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多发生在脖子、手腕、手臂、手肘、小腿或尾骨部、肛门等部位,瘙痒会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由于瘙痒患者会不断搔抓,然而会越抓越痒,形成一种“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断抓挠,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

流行病学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少见。

疾病类型

根据受累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