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大义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始计篇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其重要性。主体是国家。关系到国家内每一个人的生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所以要多多地花费心思。这里有一个大小之变,国家是整体之大,民众是部分之小。每个小的生死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存亡。

这里主要讲国家的存亡与民众的生死,这里不讲民众生活幸福不幸福。兵者,考虑的是民众的最低生存状况,是极道,而非中道。所以学兵法之人,要注意其适合使用的范围。慎用,慎用。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是兵法的系统论。五事,民心,天时,地利,将帅,与军队的制度管理。

把民心放在第一位,让军人明确知道为谁而战,大家戮力同心,可谓“先为不可胜”。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兵法,以将帅为核心。

道,是君臣,特别是所要考虑的事情。

天,有专门的天文人才。

地,有专门的地理人才。

将之五德,是为将者的个人修养。

法,是将管理维持的。

我们看到,将帅要组成一个好的团队。这个项目团队的项目经理就是将帅了。项目经理要清楚五事,但不需要事事亲为。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战前的综合分析和推演,这就是庙算。庙算要讲求定量分析,然后综合。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这要君主对将帅绝对信任。让将帅充分发挥,不要有太多顾及。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对战争的双方而言都成立。所以作为统帅,尽量让对方不了解自己,乃至于误导对方,让对方产生误判,这样就有取胜之机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就是让对方摸不到自己的头脑。这是智慧的时候较量,焉知对方不是将计就计呢?所以,战争就特别注意情报工作。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战前推演,后勤保障,国际关系,合纵连横,战略布局,较五事,情报分析,这些都是都是庙算的一部分,这些都需要提前做综合推演,不轻易启动战端。

做项目,创业,对于主事人而言,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呢。

作战篇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战争,打的是国力。消耗的也是国力。是生死存亡之大事。从这个描述中,浓厚的慎战思想在其中。因为知道其太过重要,所以又有居安思危,积极备战思想。积极备战思想目标是速战速决,全胜而结。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这里有一个大局观,着眼于国际关系。战争求的是长治久安。所以好战极为可怕,会把一个国家拖入深渊。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又不能怕战,战则狮子搏兔,用全力。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这里就是以战养战德思想。这个思想,被日本人学去,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惨无人道。这是被滥用,无底线。因粮于敌,还是有个度的原则,不能够无底线,无下限。战争的目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民心”很重要,仁义之师,尽量减少无端的杀戮和对无辜民众的扰乱。现在讲,是人道主义。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战争,既有战阵之争,又有粮草之争,还有情报之争。你算计别人的,别人也算计你的。永远不低估对手。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战阵之争,靠的是士气。战略之胜,靠的是粮草。粮草足,士气持久,胜机大。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对于一个将帅来说,要德才兼备。培养将才,任用将才,就显得极为重要。

谋攻篇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战争的最高法则,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达到了安民保国的目的。百战百胜,把国力耗空了,这个国家也快完了。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要通过“上兵伐谋”之法达到,也是谋攻之法。也是庙算的具体体现。也体现了速战速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以石头碰鸡蛋,奇兵,心理战,情报站,反间战,乃至于贸易战,都是属于谋攻之法。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这就是用石头碰鸡蛋的思想。通过谋略,分敌,避敌,选定时机,以优势兵力战胜对方。粟裕将军用兵,最擅长这个。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用对了人,事情就成了大半。君主和统帅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建立其绝对的信任。相互交托。各自为私,也就不可能有绝对的信任。都能做到一心为公,就可以建立起这个信任。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君主往往会在远方干涉战争,在古时,因为距离和信息交互的不及时,再有才能的君主,过多地干涉前线的战争,往往都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一方面,没法知道指挥作战的将领的情况,用人上很难把握。另一方面,对战况的把握不及时,进退之机把握不准,过多的干涉就是乱事,坏事。明智的君主不会这样干。这样做的,往往是对前线的统帅不放心。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战争胜利是多种因素促成。懂时机,提前准备,能创造以多战少的战况,上下一条心,君主不瞎指挥,不猜忌,不给敌方用心反间的机会。这样胜因多了,就容易获胜。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称称彼此的斤两,拎得清,就能常胜。

兵势篇第四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数啊,事啊,团体啊,都不可能是一个整体,都可以将其分解,一块一块地搞定。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强胜弱,以大欺小,石头砸鸡蛋。虚实之存在,就是永远都可能出现破绽。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用奇,就是找到破绽,找到核心,找到关键点,从薄弱处瓦解对方。正就是“石头”,奇,就是能发现的“鸡蛋”,奇正相声,变化无间,总能用石头砸鸡蛋,总能避实击虚。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势,表现出一种静态的强大的势能,节,表现出一种绝大的爆发力。不动如山,侵略如火。用兵者,要清楚明白治乱之变,勇怯之变,和强弱之变,要善加转化,国治则综合国力强,军阵勇锐,则势强,整体强势,就形成了不可阻挡之形,如此则战必胜。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把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这边,这就是知己知彼,变化自己之形势,调动敌方。这样,不仅自己的资源能善加利用,敌方之势,也可以向着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就是造势大师。多大点事(石)啊?搞得轰轰烈烈!

军形篇第五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先立于不败之地。不给对方破绽可寻。等待时机,寻找对方的破绽。就是看谁先犯错误,先露出破绽。没有破绽,那就要君将关系合一,朝堂上也要君臣一心。将领和士卒亦是一心,这样,内部就没有破绽,再照顾到天地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等等,不给自己留下破绽。关注敌方,等待时机,创造时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就破绽,就是防守周密。创造时机,出其不意,就是攻。善于守,就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让对方永远估计不准。善于攻伐的,永远不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就就能以最低的消耗达到最好的战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战争是不能求名的,求其实。蒙头发大财,就是这个意思。打没有悬念的战争,速战速决,达成既定的目的。陷入胶着的战争最可怕。修道保法,两个层面,军事层面,修道是强大自己,保法是对致胜之法做严格的保密。内政层面,就是上下同心,政治清明,国力雄厚,军事强大。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形,就是造就强大的势,借势而胜之。就是以强大的综合实力碾压对方。这就是大势,不可阻挡。善于用兵的人,就是会造势。人力,地力,天力,都可以借用。

虚实篇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这里就谈了战场的主动权,善于调动敌方。善战者,致人而不制于人。这个道理难道敌方不懂吗?敌方也这样对付你!这就是战争,永远不能低估对手。有时候看着占据着主动权,而实际上慢慢地进入对方的局中。谋定而后动,是争大局之先,先发制人,是争局部的先。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这就是把兵法运用得神乎其神的地方。很微妙。用兵就是要了无形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用间而无间,有行而无形。能做到这样,那就需要上下同心,得天时,明地理,军心齐为一体。工夫在始计篇,道天地将法,全乎了。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破坏其整体,分解,蚕食。反围剿的时候,开始的胜利,就在于能以退为进,分解其整体,破坏其围剿。到了最后,搞阵地战,硬碰硬,那就完了。石头砸石头,两败俱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全胜就是营造以石头砸鸡蛋的态势。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这就是在明处,很被动,被动挨打。就是这个理。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通观全局,在战前推演时,就找到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战地和战日,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和地利。这就是抓住了现场的主动权。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这就回到了孙武是向吴王推广自己的军事主张。说给君王听的,我们可以看到说得很形象,一点也不学术化。孙子真可谓知人心。

四之之法是试探敌方虚实的。也就是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要亲口尝一尝。策之,是战前的谋算,把对方摸透,到这种摸透,还停留在知识面,理性上;作之,就是动一动对方,看对方什么反应,有点短兵相接的味道;形之,就是利诱,引动对方,这可以看到对方的整体部署,牵一发而动全身;角之,那就是干上一仗,摸清对方的战法,一触即发,一发即收,了解对方就行了,别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虚实。

无形无象之能力,是核心战斗力,对方学不去的,对方能学的只是显露的表面之形。变相永远在变化,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兵家就是智者,兵家无仁,其智亦是双刃剑。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是对变化描写最是妙不可言的一句。我前面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好准则,而前面这句也是用兵的最高准则。兵法的导向是和平,用兵的时候导向是胜利。我们应该能感受两者的不同。战争绝不是以毁灭为目的,是以护生为目的。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这里说的就是变化是自然之理,兵法的变化之道,是合于自然的。虚实之间,有大秘密。庄子的人生态度是间世,不入世,不出世,在出世和去世之间,在其间游刃有余。兵法之虚实之道,就是用间之道。

军争篇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本章主旨为两军争利。这个过程艰难凶险。所以这个过程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永远不低估对手,把最糟糕的状况考虑进去,永远有备选方案。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就是控场能力。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军争,争的就是时间,谁在保存战斗力的条件下,能用最短是时间占领战略要地,谁就在这场军争中取得暂时的胜利。什么叫保存战斗力呢,那就是你到了战略要地,你的兵器、军事器械,你的粮草等物资也要到位。军争,从一定程度上拼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后勤物资的调配,能够和军队的行程合得起来。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从大局来看,战争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续。和其他诸侯国联合,就要明确知道其战略意图。国与国之间,确实是利益,和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其实就是这样。在军争中,对地形要有详实的勘探,善于利用地利。军事斗争本质上就是以智慧和出其不意为本,考量得利之多少,分兵合兵因势变化。行动起来像狂风一样摧毁一切,其安静的时候像森林一样整齐肃穆,杀敌像火一样燃烧一切,蓄势待发时像高山一样气势磅礴。其行迹行于九地之下不显踪影,攻击的时候像是九天之上的雷霆一样携大势而来。攻城略地,因势而动。这就是迂直之计,指来指去是鲁莽,知道迂回,是智慧和对军情的准确判断和高效利用。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一支军队,是一个整体,以旌旗为目,以战鼓为耳。上下合一,士卒将生命交托给指挥者,指挥者以全部的智慧和全心的付出承担这份信任。同袍之义,生死兄弟,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荣誉共同体。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三军可以丧失气势,将军也可能丧失信心。早上气势最是完足,白天容易懈怠,到了傍晚,大家都想着休息。善于用兵的将领,敏锐地把握气的变化,避开其气势饱满的时候,在对方懈怠和想要休息的时候,攻击对方,一举取胜。这里之所以说敏锐,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观察,实事求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对方也会知道这一点,对方知道你的想法,有可能就会是有所准备。善于治气之将领少之又少,这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善于治心的将领也不容易,善于治力德将领其实已经很优秀了。对方败退,但是其阵型不乱,那就不要轻易追击了。遭遇对方堂堂之阵,要战,就一定要打乱阵势,一些特殊的地势就可以设计埋伏,分断,以多击少,营造绝对的不公平而胜之。战争就是极其残酷的,对于国家而言要慎战,又要积极武备。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对军情的侦查勘探再细致也不为过,越足够的情报,就能有越准确的判断。同样,还要敏锐抓住内心的直觉,并做出后备的方案。用兵之法,能因敌应变、能因势利导。

九变篇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pǐ)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章讲九变,就是变化之道。我们在虚实,篇讲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就是对这句话的展开。

我们这里所言的主体,将领,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将领。对方将领的智慧与之不相上下。将领带兵打仗,首先要处理的君主和自己的关系。这层关系很重要,因为将受命于君,受到君主的节制。君主也是时刻关注战况,对于一些关键点,是进,是退,还是坚守,都会干涉的。但是我们知道,军情时时刻刻在变,第一手军情肯定是在主将这里,而君主得到的军情往往是滞后的,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这应该君将之间的默契。但是不受就有不受。的风险。君主和主将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差很大。

对于五种地形的五种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共识,这就是因地制宜。而五个部分有所不,就是反常识,这就是变化,有所不,就是说明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不能当做教条。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始计讲总战略,注重五事七计之庙算,为兵者定性为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势制权;作战篇讲后勤,讲因粮于敌,兵贵神速;谋攻篇讲谋略,全胜之道,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的之兵;军形篇讲知己藏形,以及营造胜敌之形之势;兵势篇讲奇正生势;虚实篇讲势之用,因敌变化,石头砸鸡蛋的战法;军争讲争利要充分考量利害关系,学会以迂为直,并提出治气、心、力、变四法;那么九变篇,是因敌变化的展开,扩充为敌情,内情,人事,地形,天时等等各方面的变化,更为全面的阐述,目的是提前制定详尽的预案,灵活、变通、因势利导。九变,所谈不是侧重于临机应变的能力,而是提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做了很多的布置,留下很多的后手,做了充分的预案,排除、避开了潜在危机。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体现的是周密的考虑,在现有的条件下不留下破绽。对不可预见的因素,也做了相关的布置。这就是杂于利害。能洞察诸侯间的利害关系,摆的平,用得好。不为对方留下任何破绽,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己方能做到九变之法,焉知对方做不到呢?只有尽可能比对方做得更好,保持得更长久。在这个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的时候,作为主将,自己身上的一些弱点会成为失败的源头。不顾惜士卒的生命,就会被一点点地消耗掉有生力量;过于顾惜士卒生命,就会畏手畏脚,;容易发怒,就可能被敌方的侮辱激怒而露出破绽;廉洁的话,会被对方散布谣言而扰乱现在心志;爱民的话,对方就会祸害民众以散乱主讲的心。总之,主将但凡有所偏执,有所好恶,就容易被对方利用。真可谓无孔不入。反之这也可以对付敌方,这也体现九变之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极限智慧。是生死之间激发出的智慧。其深不可测。这就是人性,人对生的渴望是多么强烈。

老子说的真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者,实在是太残酷了。

行军篇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这里讲了在山地,水地,泽地和平陆的战法要领。上一篇讲九变,这里就是九变的具体方案。善于利用地利并避开这种地形隐含的危险。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高和阳,是借自然之势和自然之力。外力借得越多,那么在敌我力量的对比上就越大,也就在越能够获胜。我们当今的军事,借科技之力,卫星定位系统,网络系统,海陆空输送系统等等。当前的军事制高点在这里。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不能单方面定义一种地形,要在敌、我、地形、时机这四个关系中认识这种地形。这里正是行奇兵之处。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在全局的关系里,洞察敌方主将的心理,避实击虚。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魔鬼藏在细节里,不放过任何一个反常的细节。对每一个征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上述这些行军途中的经验,是一个将领的学习、实践、生死之间的教训。一个高明的将领,有着强大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现象背后是什么?这是一个军事家要明确的。一个将领是心理学大师,是行为学专家,是侦查勘探专家,是推理大师,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物反常必有妖,高明的将领善于捉妖。对于事情之反常,很敏锐。这大部分源于天赋,后天的学习和刻苦练习也可以达到,要付出很多很多。良将难求。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齐心协力,狮子搏兔,任何时候都不轻视对方。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是军队的管理之道。令行禁止。军队里只有集体,几乎泯灭了个人,这里难容自由主义,有的是集体性的同袍兄弟之情,生死之情谊,性命相互交托之信任。这里塑造的人性是很纯粹的。但很少有人想经历这样的训练,命运由不得自己了。这种特殊经历又很热血,对人性也是升华,也是因缘所造就,非常态。

地形篇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说起地形,有一个中军之所,后方,前方的空间关系。对方也有一个这样的关系。两方的关系往往是相对的,这就形成了对双方有不同利害关系的地形。这六种地形的利害关系计算就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方向和空间关系。这还是因势利导,借用自然之势。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这里讲人和的问题。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本意。这是处理好高层、中层和基层的关系,打成一片,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然后是主将能有清晰的判断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走和北,就是判断失常造成的后果。马谡失街亭,很大的一个败因是军心不和,敌我判断失度。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情报搜集,战前推演,以先胜之算胜之。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这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不受,来源于真实、准确的判断。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这就是人和之道。深爱之而不过,严令行而禁止。。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知己知彼,虽然能胜,但也辛苦,对自身的损害也大。当知天知地,善于利用天地之势之力,那就多了天地两大强大的助手,这样的胜利,自身损耗就少,可以更持久地战斗。可以看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就是这样的一个原理。在这里,就把兵法提升到兵道的层次,是为永恒之道。

九地篇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九地总目。整个态势是攻击对方态势。分为国门之内与国门之外。国门之外,有第三方诸侯国之地与敌国之内。敌国之地,有浅有深。这就是地缘政治问题。御敌于国门之外,尽量减少对本国民众的伤害。诸侯之地,那就需要外交的艺术发挥,陈其厉害。离开国土作战,补给很困难。粮草补给还好说,可以因粮于敌,虽如此,也是充满风险的。最困难的在于兵员的补给以及伤员的治疗。在敌境作战最重要的是保存有生力量,速战速决。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调动敌人,破坏其整体。这就是庖丁解牛战法,避实击虚。没有大的的胜算,就不轻易短兵相接。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战机稍纵即逝。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深入敌境,那就是四面皆敌,成为敌方的心腹之患,必除之而后快。行踪要隐藏,战则速战速决,在敌人援兵未到之时战胜。军队四面皆敌,六时皆战,是一个极限境遇。在极限境遇的压力下,军队团结一心,形成一个没有破绽的整体,无所畏惧,抛却生死,放手一搏。这是彻底地玩命。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这样的一个极限境遇形成的军队,如同率然之蛇,首尾兼顾,如使臂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制度是建立在人心人性人情的洞察之上的,这是制度的内核。生死事大,如何保证在极限条件下士卒不崩溃?如何让士卒不恐惧?将军不能让士卒知道的太多。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又重点说了深入敌境的六种地形。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又回到九地的应对之法,这里明确了是为客不为主。这里是取得了战争的前阶段胜利,到了扩大战果的阶段。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深入敌境,主将要清楚战略意图,整个大的国际关系格局,地形的利害关系,情报的高效搜集,把所有的关系捋顺,拎得清,才能因势利导,避实击虚,如行于无人之地。。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极限之极限,不可思议。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奇谋之战,直捣黄龙。三国时蜀国灭亡,就是邓艾抄小道破解。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因此,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反复计议,研究决定作战大计。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要夺取敌人最关紧要的地方,而不要同敌人约期交战。实施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以求战争的胜利。所以,战争开始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不露声色,使敌放松戒备,战争展开之后,要像脱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通过兵书,了解国民特性很直接。孙子兵法大义系列到了第十一篇,快到了完结的时候。下一阶段,试着读一读五轮书。

火攻篇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火是自然能量的爆发,属于战略性武器。这种武器促成需要各种条件具备方可。火攻破坏力极大,不仅仅是对对方军队的破坏,还在于对战场之自然环境,以及附近的民众,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兵道是安国全军之道,国也是天下之国,对于战争,不仅仅存着国家的想法,还要有天下之视野,是平天下,而非毁天下。

风助火势,火攻就是人类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战斗,用玄乎的话,那就是诸神之战。选择活动,天时为重,天时表现为风和燥热,地利表现为多可燃之物,人和在于周密的谋划,天时地利的观察利用。

有五种火攻方式。用火烧其营地的士卒,用火烧其积蓄,用火烧其辎重,用火烧其兵库,以及在对战之时,用火车、火牛、火炮、火箭、火燕进攻其战阵和城池。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目标有了,用什么方法发起火攻呢?军队如何策应呢?用的是“五火之变”。一是,火发于内,那就做好外部的策应;二是,内部火烧起来了,但是敌军并没有预想的动静,那就要按兵不动,探查军情,随机而动;三是从外面放火,就不用等待内应,而是时机一到就发;火发在上风,就不要从下风进攻,顺着火势进攻,不能逆着,逆着就烧了自己;留意风的动向,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小了,就不适合火攻,要选择好时机。这一段明确了如何借用风,以及火攻之时,军队如何策应的问题。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要比水攻更高效,更具有破坏性。明君良将要有一个天下观,明确军事的目的是安国全军平天下,要善待天下之民。所以即便是敌国的民众,任然需要善待之,这就是王道之师。这一点,很少有军事家深入思考这一点,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仁道。仁道和用兵之冷酷,并非不可以交融。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句话说得有格局。属于孙子兵法里第二层面最高明之言。

第一层面,不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第一层面最高明之言。对应有上兵伐谋,能安国全军而平天下。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是第一层面的基础,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合了道,因其有必胜的雄厚实力,才有不争的事实,否则就是空口白话。第二方面,间争。处于争与不争之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五事七计之庙算是其基础,所以这是安国全军之道,上出于平天下。第三层面,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争的最高境界。能因敌变化,故能择人任势,能出奇制胜,能速战速决,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能兵不顿而利可全。因其没有固定的战法法,所以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其次为后勤和用间。因粮于敌与上智为间。为其双翼和耳目。

孙子兵法,到了此处即将到了尾声。此篇虽谈战术层面之事,却上升到战略层面。可谓妙哉。

用间篇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开头综述的军情的重要性。军情的获取,必然是笃定的,容不得丝毫臆测的。不存在什么玄秘性,不能主观猜测,不能按照经验推理,必然是情报人员探知确切的情报。军事是很科学的。不存在什么玄学、神秘学的成分在里面。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有五种用间的方式。间,就是白夜行者。因间,就是利用当地人作为间谍,进而探知消息。内间,就是派自己人打入敌人内部。反间,就是策反在自己内部的敌方间谍,成为双面间谍为敌方传递误导性的情报;死间,就是用自己方间谍的性命换取敌方对“误导性情报”的信任,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生间,就是完成情报探求任务后还安全回来。我们可以看到,间谍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可以非常大。

间谍隐藏越深越好,越进入敌方的核心,影响也越大。所以,间谍的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长远布局。带有不经意性,不露丝毫痕迹。间谍被策反,危害就大了。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是要构建完整周密的信息传递通道,不能被发现,难以破解。即便被策反,还要能辨别,减少对谍报系统的破坏性。

我们共产党之所以能最终胜出,就在于毛的战略和用间上,共的谍报系统,真可谓神乎其神。这方面的影视剧我们看得不要太多。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这一段的大义,上面已经说到了。用间是最高明和精微的智慧。可以说是用智的顶级。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整部孙子兵法中,这一句话最精微。这是人性和信息的双重战争。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间谍要探取的信息。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间谍的运用之道。五种“间”法,各有其妙。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明君贤将以上智为间。这是核心,如此才能扭转乾坤。

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我们很庆幸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再想一想我们平时所遇到的困境与苦恼,相比于战争之惨烈,我们就更有力量面对我们的日常了。

——听风者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