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如果说城市更新是动手术的话,对于城市剩余空间的改善就可以称之为微整形了。 成都的中优主要是城市更新,近一两年搞得一片火热,光春节过后,UP君就写到了多篇稿件,宣传中优的未来规划、机会清单以及改造现状:全球高水平策划&设计公司注意了:成都千亿城市更新与TOD机会来了 网友爆料:神仙树将迎城市巨变,「中优」新热土诞生!
再探一环路改造工程:竟然是北门赢了? 而UP君今天要重点讲的,则是今年2月最新公布的《成都市 “ 中优 ” 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为顺应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资源要素日渐紧张的当下,成都积极探索精细化空间治理新模式,将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 " 金角银边 " ,体现精致营城,创造城市惊喜,塑造成都品牌,为此市规自局编制完成了国内首个针对城市剩余空间的规划导则。当然,导则刚刚发布,城市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UP君在城市中游走时,确实还是发现,城市中极易被忽略的角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深切地感受到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剩余空间是学界基于畸零空间、失落空间、消极空间等研究提出的创新概念,是在微观空间尺度对城市空间治理方式的一项重要探索。秉持 " 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能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 " 理念,集成国际国内先发经验,界定了城市剩余空间,主要包括以下七大类: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等,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被遗忘的、被忽视的卡卡角角。 △ “城市剩余空间”的分类
导则确定了五大总体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实施建议,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剩余空间更新项目实施,将城市剩余空间融入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功能体系、城市价值体系,植入公园绿地和运动、休憩、文化、商业等复合性功能。通过艺术介入、活动组织、品牌加成等措施,营造特色场景,促进邻里交往,进一步精细化塑造公共空间品质,形成怡人的空间感受,提升人气与活力,集约节约利用空间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呢? 官方将面向公众发布剩余空间更新地图,汇总方案建议,形成剩余空间机会清单,积极推进场地租用、自主打造等多种利用和改造方式,明确实施主体、适用空间类型及管理运营主体。促进各类空间规范化归口管理,搭建面向公众的申请使用平台,以平台化模式推动剩余空间共享利用。成都向上本着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的态度,秉持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深入街头巷尾,为大家带来最鲜活的田野调查,以超级多的照片为大家呈现成都剩余空间的发展现状。
A⎢高架桥下空间 说句实在话,成都对高架桥下空间的打造一直备受好评。比如著名的二环高架下面,常年都是爬山虎密布,绿意葱葱,尤其在夏天,真的是风景独好。而近期我们发现在成仁路口的二环高架下,桥下绿地还做出了一些比较微型的园林造型,白色的鹅卵石铺在绿油油的草坪上显得清新自然。 △ 二环高架成仁路口
至于商业,成都实际上早在20年前就有了,比如最著名的人南立交下面的人南艺术商城。经营了多年,如今居然还在,不过从店面设计和人流量看起来确实感觉不够吸引人呐。 
△ 二环人南艺术商场
网友评论 ↓↓↓
但二环高架的无障碍设施确实有待优化: 导则建议 ↓↓↓ 除了大家提及的停车场,在导则里我们看到,高架桥下还可根据空间特征和周边需求,布置变电箱、通讯箱、环卫工人休息室、公共厕所等市政设施。将人行可达性和安全性较高的剩余空间打造成为 “ 家门口 ” 的体育设施,可进行各类体育运动,看看这张图,是不是挺巴适的。
在特殊节点,比如BRT站点桥下空间,人行可达性较高、人流量大,可植入小型服务设施,并鼓励连接周边建筑。 B⎢立交桥下空间 立交桥下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很多摄影师都拍过成都的立交桥,优秀的绿化是最好的背景。有一种最新时尚:像成都人那样生活! 成都起飞,这些人功不可没 在双桥子立交我们看到,这里的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简直有热带雨林的既视感,旁边与BRT站台之间的空地,除了有停车场,还开辟了足球场,功能性十足,充分利用了空间。
△ 二环双桥子立交及周边 绕城高速沿线更是被打造成为锦城绿道,成为城市的翡翠项链。相关链接:锦城绿道新增4座桥,骑行在空中的感觉会是怎样? △ 绕城高速濯锦立交桥附近
说到路基涵洞,UP君第一时间想到了著名的青龙场涵洞,青龙场片区被铁路、成绵高速夹在中间,出行一直不方便。从青龙场片区到7号线府青路站,直线距离仅几百米,要想不绕行几公里,只能从网友所谓的“猫眼洞”通过。 高度大概2米的涵洞,不仅低矮、狭窄,来往的行人、三轮车、电瓶车、自行车还非常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臭味。并没有很高(但也不矮)的UP君路边扫了辆单车,要低着头才不会担心头发被涵洞的顶薅掉,只想尽快驶离这个让人压抑的涵洞。 相关链接:青龙场 vs 龙潭寺,主城区的两块洼地,你pick谁? △ 青龙场涵洞 另一个则是中环创业路铁路下的地下通道,2019年末,UP君去了一趟,尽管是白天,依然光线昏暗,照片已经特意提亮过啦,看上去不太安全的样子,若是晚上加班出来,真是挺害怕的啊。 △这样的隧道,就问你怕不怕,拍摄时间:2019年12月 △ 上面就是轰隆隆的成雅高速入城段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到现场发现,嚯哟,有变化哦。隧道还是那个隧道,但墙壁经过涂鸦装饰后显得没那么惨淡无色了,路灯貌似也换了。  △ 隧道内,拍摄时间:2021年3月15日出隧道之后,桥下的柱子也都大面积彩绘,几十根排在一起颇为壮观,洒水车刚好停在路边,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灰扑扑的。 △ 成雅高速入城段立交桥下
拍摄时间:2021年3月15日 最令人惊喜的是,立交桥下的道路两侧空间,还布置了一系列的彩色玻璃小屋(应该是商业设施),还有乒乓球场和篮球场,有不少居民在此锻炼,相比一年前,无论是从照明设施到场景美化以及功能设施,都有很大提升,也明显让人感受到社区活力,而不是让人想快速逃离的地方。 △ 成雅高速入城段立交桥下社区配套
拍摄时间:2021年3月15日 顺道我们又去看了看附近已投用的科园南路下穿铁路西环线人行通道,虽然是临时通道,但外围荒芜的杂草,隧道内水泥地、白粉墙还是让人觉得太朴素了。  
△ 科园南路下穿铁路西环线人行通道
拍摄时间:2021年3月15日 可采用色彩明亮的涂装、艺术化涂鸦或攀爬植物覆盖。对于人车并行的路基涵洞,采用简洁、静态、柔和的暖色灯光照明;无车行功能的路基涵洞,可以设置动态、艺术的灯光设施。 成都街头,口袋公园做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阳光新业旁边,两块绿地小巧可爱,很有设计感,旁边还有公共厕所,很方便,非常醒目,美观与实用并重。 △ 一环路阳光新业附近
大学路,作为华西坝城市更新的一条重要道路,采用 “ 微改造 ” 来重塑华西坝的人文生活和公共空间,运用文字、老照片等,让人们在行走中阅读从1892年到2020年华西坝历史,俨然成了一条街道 “ 博物馆 ” 。 △ 大学路
对于建筑退距空间,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尤其对城市的规划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东大街出二环之后就特别宽畅,两边的退距很宽,市政也做了比较充分的绿化打造,看上去街道宽敞整洁,清爽大气。 △ 攀成钢东大路
而在附近不远的迎晖路,由于退距不够宽畅,公共区域的打造无施展空间。 △ 迎晖路
而就算是同一个区,同一地带,打造用心与否也能看出差距,比如说在二环路南二段这里,二环路以北主要都是些多层房子,屋顶杂乱无章;南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和掩映绿树里的小别墅,看上去品质感就相差很大。 △ 二环路南二段 成都的道路交叉口,UP君调查一番发现,无论是市中心,还是三环外,绿化普遍做得不错的,缩短过街距离,提升慢行空间品质都有改善。
△ 成龙路幸福梅林路口
△ 纱帽街
△ 大慈寺路与红星路交界处
△ 蜀都大道总府路与提督街交界处
网友一致认为市区的公园多多益善:
可能是街道比较宽的缘故,高新区进一步将道路交叉口与邻近的街角空间、建筑退距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植入艺术装置和营造商业场景等方式丰富交叉口区域的功能活动。如著名的12345街数字路牌、小型临街商业设施等。近期在天府大道沿线,就多了很多长方形盒子,被称为 “ 轻松驿站 ” ,集成的功能还真不少,可以上厕所、买饮料、共享充电、共享纸巾,还可以艺术鉴赏、传媒娱乐。被网友调侃 “ 吃喝拉撒一条龙解决方案 ” 。想象一下,工作了一天,走在路边遇到这么一个轻松驿站,是不是要进去轻松一下呢? △ 天府大道天府五街口
网友给予了极高评价 ↓↓↓ 不过,UP君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在繁华的主城区,尤其是在总府路一线,非机动车和电瓶车停车空间太紧张。大家可以看到在IFS门口,由于有比较强有力的管理是干净清爽的,但是一朝东走,共享单车就混乱地停成了一片,非常宽的人行道也被占据了一半。 △ 大慈寺路
而到了盐市口一带人行道变窄,但电瓶车停得密密麻麻,甚至停了两排,占据了人行道的空间。所以UP君建议在这些繁华路段,应该规划设置一批专门的临街的停车场,而不是在街道上任由这些车辆占据人行道,影响通过效率,也影响了城市品质。 △ 人民东路
说到地下过街通道,顺城大街下面的天座商城,拥挤的人群、昏暗的灯光,是很多人对地下过街通道的普遍印象,如今这座商城已经关闭,很少人会再记起。 UP君此次考察的是蜀都大道最新修的大慈路地下人行通道,北接半岛酒店,南达IFS,地下人行通道净宽约6米,主通道长49.7米,拥有自动扶梯,宽敞、整洁、方便、明亮。 △ 大慈路地下人行通道
导则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