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对利率下行形成限制,关注货币政策走势

 昵称74243981 2021-03-15

宏观要闻点评

事件二

2019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机制调整后的首次报价,1年期LPR报价为4.25%,5年期LPR报价为4.85%。

小雀评说

从本次LPR报价机制的调整来看,具有明显的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的意图。从本次报价的情况来看,1年期LPR报价为4.25%,较之前的LPR基准降低6bp;而5年期的LPR报价为首次报价,较之前的5年期基准利率低5bp,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由于目前大部分存量贷款仍采用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基础定价,而LPR只作为新增贷款的定价基准,因此对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整体有限。

本次LPR定价机制的改革,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又一重大进展,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市场利率的挂钩,使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边际成本,制定出合理的贷款价格。但由于目前仍处于政策的调整期,银行还在摸索LPR的定价机制,目前相对来说较为谨慎,调整幅度相对较小。但由于政策导向上本次LPR定价机制的调整具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意图,后续预计LPR和MLF之间的价差还有小幅调整的空间。但由于银行需要考虑自身的盈利情况,进一步大幅下行的概率相对不大。

MLF和LPR的挂钩,标志着货币市场利率对于贷款利率的影响力有明显的增强,MLF利率作为政策利率的作用有所加强。目前货币政策定力相对较强,MLF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但8月26日有MLF到期,而9月份MLF到期相对较为频繁,在目前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相对急迫的情况下,市场存在较强的MLF利率调整的预期。目前来看,全球整体呈现明显货币宽松的趋势,且内外需同步趋弱,中美利差相对较大,我国具有降低货币市场利率的空间。但目前政策导向上对于货币市场的态度较为谨慎,需要保持定力,连续快速调低MLF利率的概率不高。

本次LPR定价机制的调整,更多的属于长期慢变量,对于贷款市场定价机制的灵活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整体来看,对于部分之前能够享受到最优贷款利率的企业而言,LPR降低对于融资成本的降低推动较为明显。但对于部分之前执行上行利率的企业而言,其本身上浮比例较高,银行对其贷款利率的定价与基准利率的关联度不高,LPR的下降对其影响相对不大。因此,LPR定价机制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而言,影响相对有限,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降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的作用相对不强。

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而言,和LPR自身的机制一样,属于长期慢变量。LPR与MLF挂钩,短期内跟随MLF调整的概率相对较高,而MLF的利率调整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LPR本身的影响相对不大。从债券和贷款的替代效应来讲,若之前人为定价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下行,定价相对市场化的债券投资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上行,但贷款利率的下降会带动贷款需求的上行,从而带动社会融资需求的上行,对于债券利率的下行形成一定的压力。总体来看,LPR机制调整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偏长期,且方向无法完全确定,后期仍需持续关注LPR定价调整对于利率的影响。

  策略展望

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对利率下行形成限制,但避险情绪导致上行空间有限。本周国内利率基本呈现明显的上行趋势,10年国开活跃券收益率由周一的最低价3.38%上行至周五收盘时的3.4275%,体现出明显的上调态势。本周主要的调整原因一方面在于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维持稳定,期限利差在之前长端利率快速下行的情况下体现出明显的收窄态势,但货币政策整体定力较强,在LPR机制调整的情况下并未对MLF利率进行相应调整,导致市场认为利率整体下行空间的有限,从而部分机构进行获利了结的操作。整体来看,当前机构的负债成本已经成为了限制利率下行的掣肘之一,从2019年4月以来,长端利率显著下行,但短端利率并未发生明显的下行,货币政策定力相对较强,导致期限利差显著拉窄。但在当前情况下,机构的负债成本相对刚性,在MLF和公开市场操作并未降息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整体维持窄幅波动,导致长端利率给投资者提供的安全边际在收益率降低的情况下逐步减少,对于投资者吸引力有所下降,限制了利率的下行。从后续来看,在这一因素不发生突破的情况下,利率在短期内很难发生趋势性的下行,资金利率对于长端的掣肘较为明显。但在目前国内基本面仍维持下行,制造业整体复苏态势不明显,且政策对于地产打压相对明显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很难大幅反弹。本周市场上存在着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容的传闻,但前期政治局会议中对于基建的表态相对较为谨慎,集中于老旧小区改造和信息化等相对更为细分的领域,大规模开展基建建设的概率不高;且地方债7月以来发行节奏偏慢,整体预计不会形成太大规模的供给冲击。除了国内基本面之外,全球性的避险情绪对于利率的上行也形成了限制。本周五贸易摩擦再度加剧,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预计将成为长期的市场主题,结合目前相对较低的全球经济增速和不断加剧的地缘摩擦,以及全球性的货币宽松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避险情绪预计仍将蔓延,对于利率的下行也形成了推动。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海外利率对于国内利率不构成任何的限制,国内利率的走势主要由货币政策后期的走势所决定。
信用债整体性价比有限,需要谨慎择券。信用债本周收益率整体回调,但高等级和低等级之间的价差有所收窄。目前高等级信用债在前期收益率明显下行的情况下,整体反弹较为明显,而低等级整体表现相对较强。近期信用债市场,无论是一级发行还是二级交易,均体现出一定的信用资质下沉的趋势。部分投资者由于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且高等级收益率压缩较为明显,被迫选择低等级债券进行配置。但目前整体来看,信用利差整体维持历史低位,且当前处于基本面下行期,且市场避险情绪相对浓烈,对于低等级信用债整体环境并不有利,低等级信用债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大。高等级则由于信用利差压缩过窄,结合流动性溢价因素,整体性价比不及利率债。分行业来看,城投债目前短期确定性相对较强,但前期利率压缩较多,配置价值并不明显,长久期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且价差保护不足,并没有较高的配置价值。地产当前面临的融资环境整体趋紧,行业基本面一般,但由于地产公司普遍资产流动性偏强,抗周期波动能力较强,在收益率上行较多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配置价值,产业债目前整体经营和融资环境一般,且相关债券流动性整体偏弱,整体配置价值有限,但个别个券可能会有一定的配置机会。总体而言,目前信用债性价比一般,需要谨慎择券。
转债溢价率维持高位,但表现整体偏弱,后续持续挖掘行业Beta和个券Alpha机会。本周转债整体表现相对正股偏弱,但在正股整体上行的情况下也取得了一定的上涨。从正股角度来讲,本周正股板块分化较为明显,5G和光伏概念表现强势,医药生物和消费股表现整体平稳,带动相应行业的转债同样有所上行。而银行板块本周表现偏弱,农林牧渔行业呈现下跌趋势。从转债市场的主要逻辑来讲,主要的驱动力在于几个方面:(1)债底价值的上行,上周利率的反弹趋势较为明显,且在短端利率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下行空间相对有限,债底价值上行的概率不高;(2)转股溢价率的上行,目前转债市场整体的转股溢价率分化较为严重,转股价值位于90-110元的转债上行仍处于高位,但呈现出一定的触顶趋势,后续持续上行的空间比较小;而高价转债的溢价率压缩较为显著;(3)板块和个券的Alpha机会,事实上这两周转债指数的上行,概念驱动的带动较为明显,尤其是5G概念股的带动较为明显;目前转债市场的标的扩容明显,已经接近200只,选择范围逐步扩宽,且优质企业的比例有所增加,可以选择Alpha属性较强的标的。但是转债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转债普遍价格较高;而低价转债普遍存在各自的问题,比如股价弹性偏弱,或者正股基本面存在较大的硬伤。因此后续主要的Alpha机会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行业空间较大的中等价位转债,可以受到板块概念的驱动,例如受5G概念驱动的部分110-120元之间的转债;另一方面可以关注负溢价率的部分高价转债;整体来看,目前转债市场Beta机会有限,仍以Alpha机会为主,建议关注基本面较好的5G,消费和医药生物板块中相对优质的标的。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