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棠溪记忆》02 —— 石刻时光……

 福安百姓网 2021-03-15

石 刻 时 光

作者:郝李林

       棠溪井里潭摩崖石刻,为2004年福安市文体局公布的首批不可移动文物点。

       2008年8月26日,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之要求,福安市文体局办公室主任黄曙英同志,福安市博物馆馆长张玉文同志会同潭头镇文化站站长李仁德同志一行,在棠溪村父老王祥智等同志陪同下,亲临现场调查,落实登记了井里潭摩崖石刻,再次确认此处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据博物馆资料记载,井里潭摩崖石刻位于福安市潭头镇棠溪村西北两公里处井里潭西岸,共有两处,字刻于北宋宣和辛丑年(1121)。石壁上字迹清晰可辨,共五及六行,每行十字,楷书体,字幅分别为0.50平方米和0.58平方米。其内容分别为“桂林翁龙首山蟠叟存礼叔端同游南山洞至瀛洲楫舟鼎足湖过方仗登蓬莱采卷柏摘仙果题名石壁而归宣和辛丑叁月也(原文) ”及“碧桃居士广文显仲同游南山洞登寿星坛览诸仙境至鼎足湖泛舟赏三山书名蓬莱采金桔仙果岩引巨鱼化龙潭以归宣和辛丑八月中秋后五日也”,这两处石刻文字分别为50字、60字。

宣和辛丑年即北宋末年(1121),距今899年。摩崖石刻闪亮重现,确实为棠溪村村史沿革的考证送来了“及时雨”,让人兴奋和惊喜。细细回想,这些年棠溪村人对村史的渊源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始终苦于没有找到千年古村具体的年代发展脉络。有心乡贤,曾邀请林业专家对武陵溪河傍榕树年轮进行认证,结果尚未构上千年历史。村中父老也曾溯源村史说,先有堂坪,后有棠濑,棠溪先民最早迁徙于赵宋年间,这种说法,依然没有找到历史物证。这处文物的发现,正式得以考证并登记入册,是对村史沿革最有力的佐证,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传统文化村落有迹可循可查,村庄发展的历史痕迹得以明晰,从而提纯了古村文化传承的基因。千年古村沿革问题,终于从时间老人那里得到有力回答,一目了然。

从井里潭摩崖石刻中,我们共同漫步时光隧道,来看北宋末年。

当时,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从北到南迁移流动,或大小官员,或黎民百姓,或为战逃,或为谋生,从祖国北方往南方迁徙。迁徙之中,亦兼游览山水,传播文化,也为自身境遇抒发种种情感。因此,他们踏过千山万水来到闽地。那时候的福建,山岭峻险,环境闭塞,相对是一个安全地带。因此,从井里潭宋宣和辛丑三月份所镌刻的第一处石刻文物上可看出,石刻字一开篇就提了“桂林翁”,就值得人寻思。至于,第二处石刻文物,时隔半年过后即宣和辛丑八月中秋后五日,前后相隔五个月又有游客在此铭石以记,究竟缘于何故,仍有待于考证。但是,这两件文物石刻的文字,都为游览传记文体,词句甚佳,字字如金,言简意骇,情景相融,交相辉映,是为瑰宝,应当倍加珍惜。显然,这些文字,是经过游人千思万量琢磨出来的棠溪山水肌珠。可以想象,游客们来到井里潭风景区,他们或三人,或四人,年龄不同,情态各异,或许白发苍颜,步履蹒跚;或许血气方刚,朝气蓬勃,书卷气中挟着某种神仙气,苦中寻乐,尽可能拓展乱世中的生存快乐,只是为了使每个人都活出个潇洒来。石刻文字蕴意人文精神值得研究。先后两批,其实可以推断,游客不止两批,前后都来到这个景区,此地是否是个旅游盛景,值得研究。

从这些石刻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立国百年而走向危机四伏的历史趋势。在此年代,文人自由精神空前活跃,石刻工匠镌刻技艺娴熟,游人们向往自然,热爱生活,思想充满生机。他们任何时候对自己的游历都不忘题字、留词,以汉字力量彰显文化,留下纪念。从石刻字里行间,掩不住游人内心的热血冲动,他们不畏艰难,劈荆前行,悉心观察,认真游记,把览过景点以及所经所历一一记下来,赫然刻在石壁上。他们出门,全凭双脚,一路走来。他们都以坚强意志和无限乐趣,行一站又一站,览一景又一景,谁也无法阻挡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前进脚步。他们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影响着当地村民,携手他们执着前行。仔细去想想古人游踪,他们旅游内蕴比今人更丰富些。他们千辛万苦换来了这些石刻文字,能够在井里潭这里独成风景,留下这些游记在今天成为文物珍品,实为棠溪村的一桩幸事。

这些游人一般待在一个地方时间不长,朋友之间结伴而行,来去忽忽,活动余地大,日常生活韵味足,与当地村民生活息息相通。尽管一路奔波困难重重,却依旧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由此又让人想到了老子思想:乱世中遁世之玄奧。其时,社会生产力虽然并不是那么发达,但是,我们老祖宗的人文思想及文明精神值得推崇。因此,从中得到一个启迪:国破山河在,刀枪杀不死文化。

从摩崖石刻上,还可以透过历史时光看到棠溪村先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热情。我们可以推想,游客来时,先是驻足风景,而后流连忘返,再而住宿村民家中,由此与村民相处甚欢关系融洽。宋朝人活得认真,生活意蕴层环环相扣,乡村民风淳厚风俗良好,审美自成风尚,精气神十足。主客之间纯真朴素互相帮助。村民也愿意介绍游客去风景区并当义务导游,来到井里潭这风景名胜区。

从春日暖融融的三月开始,到秋天红叶满山,游南山洞,赏寿星坛诸仙境,泛舟鼎足湖,遍览瀛洲盛景,走进蓬莱仙阁,叩拜庙寺,或与方丈们佛语。返程一路采卷柏草,摘仙果,吃金桔,这种的风景,这样的游历,能不使这些游人乐不思蜀吗?因此就有了,一种记下记忆的冲动,有了游历后的万般感想。于是,就请来石匠师傅,带上刻石工具,在井里潭溪畔的石壁上凿下了这些文字,完成了这两幅文物珍品,给今人留下了无限遐想。据福安市博物馆张玉文馆长介绍,井里潭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文物成片,规模壮观,独一无二,是本市别处石刻不可比拟的。

2020年3月5日,恰逢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日。在棠溪村支部书记郑光平、村民主任陈惠忠盛邀之下,吾等四人来寻井里潭摩崖石刻。依市博物馆当年普查档案记载,在井里龙潭边,找到摩崖石刻并予拜读。此后沿溪寻觅,出现意外,我们又发现了普查时被遗漏的一处摩崖石刻。在通过认真考察与细心辨认,发现这是一处较之于普查时更大的摩崖石刻群体。这些石刻字样,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字迹或深或浅。只是,石壁上字迹经过长年风雨侵蚀,石刻面满布青苔,字样模糊,依稀难辨。仔细察看,部分隐隐可辨。诸如“武陵溪”“应星台”“寿星坛”“蓬莱”等字样。这处石刻若经文物部门甑别,去垢还清后,一定会露出真颜值。

武陵溪缓缓流经井里潭沿溪两岸,岸边上石壁群峰兀立,巨石形状各异,初看石块零乱,细观整齐有序,看似不规不矩,其实对称有度。伏着的,如瓜如鸟如兽,一块又一块;立着的,似壁似柱,一磐又一磐,让古代人以石为纸,抒写文字,刻下光阴,随着潺潺流水,经月延年,石映水潭,潭面如镜。溪水有声,青山无语,这里的摩崖石刻长年与寂寞孤独为伴,独成风景。

这样的摩崖石刻,怎能再让它沉睡不醒?

这是一块千载难逢,不可多得的文旅新园地。

有空闲,继续看
请您点击以下名称进入福安各地人文景观

城区

甘棠

下白石

湾坞

溪尾

松罗

溪柄

赛岐

罗江

溪潭

康厝

穆阳

穆云

晓阳

社口

范坑

上白石

潭头

坂中

城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