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WarOH协虎 2021-03-16

提及清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屡战屡败,割地赔款的屈辱形象,但是近代以来,清政府在抵御外敌的作战中,也并非全是失败,也有极少数的几次胜利,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战是晚清时期罕见的军事胜利,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令国人十分振奋。但是这一次胜利就如昙花一现,在随后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再次遭遇了失败。拨开历史的迷雾,就让我们来探究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是如何取得这辉煌的一战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一、知耻而后勇

1958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和英法两国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是在英法两国的大炮威逼下进行的,这让当时的清朝皇帝十分不满。于是在签订条约之后,清政府就开始着手加强海防建设,还恢复了直隶海口水师的编制,在大沽口防线驻扎兵力4000余人。并且清政府还在天津府以及沿海各县招募了5万余名兵勇,一时间海防力量大大增强。

除了增设海防兵力之外,清政府在大沽口重新修建了炮台,比较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时,增加了许多重量级大炮。并且,清政府还为大沽口守军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火枪,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鼓励士兵苦练枪炮使用技巧。

最终在清政府的重视下,一支拥有充足兵力、强大火力支持以及高昂训练热情的大沽口守军就成型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反观英法两国,因为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中,英法联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便骄傲自满起来,以为清军还是像之前一样不堪一击。这轻敌的心态,为他们接下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转眼来到了1959年6月,英国和法国再度联合起来,以要到北京和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为借口,率领各式舰艇20余艘,联军2000余人开到了大沽口外。

当时的清政府告诉英法两国特使,可以到北京进行换约,但是不可以把这些战舰开进大沽口,也不可以率领这么多军队登岸,只能带少数随员到北京。但这一合理的要求遭到了英法两国的拒绝,英国公使还执意要求让这些军舰进入大沽口,扬言通过白河,直接开到北京附近,武装护送特使进京。企图凭借坚船利炮,再次强闯大沽口。

但让英法联军没有想到的是,这时的清军已经不是1年多以前的清军了。这会儿,清军不仅仅在大沽口增设了炮台,还对守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并且在兵力上,清政府在大沽口驻扎着4000人,这也是两倍于英法联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二、大沽口外的胜利

在面对英法两国的无理要求时,负责督办海防要务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很有底气地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在遭到僧格林沁的拒绝之后,英法两国马上暴露出了本来的真面目,准备通过武力来夺取白河的航行权,强行将军舰开进大沽口。

1959年6月25日拂晓时分,在经过了多日试探之后,英法联军统帅贺布率领12艘军舰向大沽口开进,企图通过军舰的强大火力,掩护英法联军登陆夺取炮台。而

在英法联军进行清除水中障碍物的活动时,驻扎在大沽口的清军却一直隐忍不发,等到英法联军靠近炮台之时,才突然发动了进攻,一时间所有炮台宣泄出猛烈的炮火,英法联军瞬间损失惨重。并且在随后英法联军的登陆作战中,清军也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在这一战中,清军守将史荣椿、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战死,激励清军奋勇杀敌。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有很多附近的乡亲纷纷向守军运送粮食物资,用实际行动支持清军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守军们的英勇作战和百姓们的强烈支持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实力。最终,大沽口的清军战胜了拥有坚船利炮的英法联军,以微乎其微的损伤将英法联军击退,赢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英法联军不得不仓皇撤退。

这一战,英法联军死伤463人、损失舰艇10艘,而清军却仅仅伤亡32人,大沽口炮台也未受到太大损坏。面对裹挟着更强武器的英法联军,清军取得如此战绩,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三、清军的取胜之道

回顾这次辉煌的大沽口之战,清军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战斗的指挥官——僧格林沁的正确指挥。

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前,僧格林沁就积极备战,为这一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战斗过程中,僧格林沁沉稳应对,正确地运用战术,等英法联军的舰艇开进大沽口炮台的有效供给范围后才下令开炮,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大沽口炮台的作用。

而且大沽口的守军和炮台,都是在僧格林沁的大力推动下,最终才得以落实。僧格林沁在平常训练士兵的过程中,很注意激励士兵的训练热情,对熟练掌握枪炮使用技能的士兵进行奖赏。正是由于僧格林沁的这些举措,让清军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大沽口炮台的强大火力,将英法联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而在这一阶段,正值英法两国都陷入了殖民地战争之中,英国军队被牵制在印度,而法国部队则在忙着侵略安南。所以,此时的英法两国也根本拿不出多余的兵力出来攻打中国。但是即使是这样,英法联军的统帅依然骄傲自满地要求将军舰开进大沽口,在遭到拒绝之后,还试图强行闯入。最终英法联军也因为他们的骄狂自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支部队,最重要的不是军队数量,也不是武器装备,而是英勇作战的信念。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看一支部队的士气如何。在大沽口之战中,清军进行的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是在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人民,因此在这场战争中,清军作战的英勇程度是远胜于英法联军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巧胜:清军知耻后勇,杀伤463人仅损失32人

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清政府开始重视海防,让大沽口的海防力量比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要强大很多。而僧格林沁在这一次战斗中的正确指挥以及清军将士们的奋勇杀敌,都让清军的战斗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清军还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这才造就了这么一场巨大的胜利。

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扫1840年以来的屈辱,也让英法等列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潜力,冒进地侵略中国,必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只可惜,这场战役的胜利毕竟只是昙花一现的巧胜,落后的晚清军队,始终难以在历史洪流中挽救这个末代王朝于危局。要想保证真正的胜利果实,唯有“国强”方能实现。

文/乐宇

参考资料:《试析1859年大沽口保卫战胜利的原因》,陈德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